鸡滑液囊支原体病_百度百科

鸡滑液囊支原体病

鸡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性疾病
收藏
0有用+1
0
鸡滑液囊支原体病(Mycoplasmasynoviae infection)又称鸡霉形体病,是由鸡滑液囊支原体 (Mycoplasma synoviae ,简称MS)引起、发生在鸡身上的一种病害。病鸡主要特征为渗出性滑膜炎、睫鞘滑膜炎或是黏液囊炎,表现为关节肿大、跋行。 [4]
鸡滑液囊支原体病不仅能够水平传播,还可以经过种蛋进行垂直传播;一旦鸡群受到感染病原体就会在鸡体内定植,并且无法彻底根除,致使其在鸡群中长期蔓延,引起上呼吸道症状、传染性滑膜炎及黏液囊炎,导致鸡只生长发育迟缓和饲料利用率下降,降低产蛋率及蛋品质。 [2]
该病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良好的饲养管理和健全的生物安全措施是控制禽支原体病的基础。日常加强饲养管理,给鸡群提供优质的全价饲料,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并保证饮用水充足、干净卫生,以提高鸡群的抗病能力。 [2]
中文名
鸡滑液囊支原体病
外文名
Mycoplasma synoviae infection
别    名
鸡霉形体病
性    质
支原体病
危害物种
病    原
鸡滑液囊支原体

病害学史

播报
编辑
20世纪50年代初,由Olson等人发现与支原体感染有关。 [7]
1967年,Dierks等人将致病生物命名为S型禽支原体。 [7]
1982年,Jordan等人将其确认为一个单独的物种,即滑膜支原体。 [7]

病原特征

播报
编辑
鸡滑液囊支原体是一种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原核微生物呈多形态的球形体或球杆状,直径约0.2~0.4微米,革兰氏染色阴性。只有一个血清型,不同菌株的致病力有差异。人工首次培养培养时,用棉拭子采集病鸡的鼻腔、气管肿胀关节及气囊等部位的样品,将棉拭子内容物挤压到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最适培养温度为37℃,由于组织抗原、抗体和毒素的存在,一般需在24小时后继代移植一次,转移至改良Frey氏培养基上培养3~5天后,可在低倍镜下观察到隆起、煎蛋样菌落。也可通过卵黄囊接种9日龄鸡胚,6~11天后死胚表现为胚体发育不良全身水肿、肝坏死、脾肿大及皮肤出血点、尿囊膜出血等。 [3]
鸡滑液囊支原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对酸、高温敏感。多种消毒剂均可将其杀死。研究表明,MS在棉织物中可存活2天,羽毛中可存活3天,在木头、秸秆中可存活12小时;MS对泰乐菌素、氯霉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链霉素等抗生素较为敏感,体内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产生抗药性。 [3]
滑液支原体在PPLO琼脂上的菌落(X40) [5]

为害症状

播报
编辑
鸡感染滑液囊支原体可引起呼吸道症状和传染性滑膜炎症状。经呼吸道感染的鸡在4~6天时出现轻度罗音,主要呈现慢性亚临床症状。以传染性滑膜炎为主要症状的鸡群,发病初期可出现鸡冠苍白、踱行、采食量下降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鸡群出现羽毛粗乱,鸡冠萎缩,大部分鸡关节爪垫肿胀,尤其是肉鸡,关节炎症状明显,严重影响生产力。一些慢性感染的蛋鸡关节肿大、腿的症状并不明显,病鸡呈现消瘦、脱水,生长缓慢,部分鸡的排泄物可见大量尿酸或绿色的尿酸盐沉积。 [4]
受感染的鸡表现出运动障碍,直立羽毛和发育迟缓(A1)等临床症状,解剖学检查显示,在扩大的关节(A2,A4)和脚垫(A3)中存在浓稠,透明至乳白色的渗出物。 [6]

流行情况

播报
编辑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各品种及年龄阶段的鸡只均可感染,但雏鸡比成年鸡更易感,多见于4~16周龄的母鸡。发病率可高达80%~90%,但死亡率通常较低,约为1%~10%左右。该病一般在龙骨滑液囊、跗关节、爪垫等处发生病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处病变不一定是同时发生的,而是先后出现。其中龙骨滑液囊处较早发生病变通常在20~30日龄左右出现;而附关节、爪垫处发生病变较晚通常在70~80日龄左右出现此时跗关节、爪垫肿胀,导致鸡的下肢不能正常站立而出现跛行,症状较明显,易被发现;而仅仅在龙骨处形成水时由于上面覆盖有羽毛而容易被忽视。如果病鸡在幼龄阶段未被及时发现或未获得及时治疗,则会影响鸡只生长发育,从而导致无法按时开产,也难以形成产蛋高峰,使产蛋率下降。另外,鸡群发生MS感染时,易发生其他呼吸道疾病如ND、H9、H5、IBV、大肠杆菌等的混合感染,加剧呼吸道症状加剧死亡;MS感染还会造成其他活疫苗的免疫效果降低,增加免疫副反应,容易引发激发感染增加死亡率,造成较大的损失。 [2]
由于受养殖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MS发病率增高,MS感染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外有学者对商品蛋鸡、种鸡、肉鸡及其父母代等鸡群中MS感染情况进行了检测和统计。数据表明,在美国商品蛋鸡中MS感染率高达100%,种鸡则未发现有感染;英国随机检测的56个商品蛋鸡农场中,其中有78.6%的农场抗体检测呈阳性;荷兰一些商品鸡场进行的MS血清学调查表明蛋鸡和肉鸡的祖代鸡群MS血清阳性率降低,分别为0和10%左右;父母代鸡群的阳性率分别为25%和35%左右而商品蛋鸡和肉鸡群的MS阳性率分别达到50%和73%。由此数据可以看出,祖代父母代种鸡场对饲养管理及生物安全措施等方面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商品代鸡场,致使MS阳性率也低于商品代鸡群。 [2]
中国MS的流行情况还没有广泛的数据。有学者称,2008年中国MS感染率约为20.7%,且MS在中国的感染呈现蔓延趋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广东广西、辽宁湖北呼和浩特、上海等地各品种鸡群均有MS的报道,且感染率在逐年上升。其中,江苏部分地区鸡群血清检测结果表明,MS感染平均阳性率约为57.7%最高可达82.4%,给中国养禽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且损失也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2]

诊断方法

播报
编辑
鸡滑液囊支原体病的诊断方法有培养分离鉴定、血清学诊断及分子生物学诊断,在大多数鸡场的实践中,通常使用平板凝集试验进行初步诊断。 [1]
病毒的分离培养
从病变关节处分离滑液囊支原体病菌,取病料接种在培养基上,37°C下培养3~7天,当酚红指示剂的颜色变浅至橘红或黄色时,停止培养,并将其移植到新的培养基中,或直接分离病料用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急性发病的病鸡比较容易分离出菌落,慢性发病的病料组织中活菌数量较少,尤其是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时。 [1]
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鸡滑液囊支原体病的方法主要有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血清平板凝集试验等。是临床上使用最普遍的诊断方法。其中血清平板凝集试验诊断快捷、操作方便,适合在生产中使用,但该方法出现假阳性的概率比较高,并容易出现交叉反应和血污感染。血凝抑制试验操作较简单,主要是检测血清中的抗体,该方法特异性高、结果准确,但只适用感染后7天才能确诊不适合早期诊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也是应用较普遍的一种诊断方式,该方法特异性强,并随着技术的进步,该方法也越来越先进和准确。 [1]
鉴别诊断
鸡滑液囊支原体病在临床上容易与鸡病毒性关节炎、鸡葡萄球菌病、缺钙等疾病相混淆。诊断过程中要准确判断以免误诊。病毒性关节炎的主要表现是单侧或双侧附关节肿大,关节处皮下的瘀血呈暗绿色,附关节肌肉肿大,颜色发青,肌腿处有断裂,并含有血凝块,而滑液囊支原体病的关节只是肿大,没有颜色上的变化,但有渗出物。葡球菌性关节炎的特点是病患处的羽毛容易脱落,皮肤颜色变暗,肌肉的弹性丧失,毛囊内和关节内均有炎性渗出物,关节液显微镜观察能够检出球菌。而缺钙主要是骨骼硬度变低,柔软容易折断,但附关节没有明显肿大。 [1]

防治措施

播报
编辑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能有效减轻MS的感染但最好用本场分离的支原体做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用高敏感药物对发病鸡群进行治疗。还应避免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引起支原体的耐药性,以及药物残留造成的危害。可采用泰乐菌素和庆大霉素浸蛋或注射的方法对蛋进行处理或加热处理种蛋等以防止种禽群的MS经蛋传播。在开产前,种鸡接触MS强毒可以减少蛋传播的发生,但这种方法仅限于感染几率很大的种群使用。抗生素治疗不能根除鸡群中MS的感染。 [4]

免疫接种

用于预防鸡滑液囊支原体病的疫苗主要有澳大利亚经突变筛选出的一种活的温度敏感型MS疫苗(MS-H),由MS-H野毒株86079/7NS经过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诱变得的弱毒疫苗,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实验室和临床上已经得到证实。 [4]

综合措施

药物治疗和免疫接种的同时,采取有效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尤其是当前呼吸道疾病错综复杂和多种因素造成的腿瘫病的情况下,配合饲养环境的改善、卫生水平的提高,饲养管理的强化等综合性的生物安全措施在该病的防制上尤为重要。此外,还要加强祖代和父母代种鸡群MS的流行病学监测,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管理、综合防治的原则,从源头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致力于无支原体感染种鸡群的培育。坚持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增加批间间隔,加强消毒和检疫。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