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壓力失調 | 香港聖公會輔導服務處

創傷後壓力失調

創傷後壓力失調

當人身安全受威脅,或親眼目睹死傷的悲劇,或突然接獲家人的噩耗,人們感到恐懼和害怕是十分自然的。事實上,這些事故所帶來的恐懼在一瞬間觸發強烈的身心反應,旨在幫助我們免受再一次的傷害。幾乎每個人經歷了這些重大事故後都會有以下的身心徵狀,並在幾天到幾週內自然改善:

  • 侵入性的徵狀:恐懼的畫面歷歷在目,不時浮現、反覆發惡夢、「回到當時」的錯覺,就如當刻身歷其境、觸景傷情、當面對著象徵或類似事故的情況時,感受到強烈的痛苦或顯著的生理反應
  • 逃避行為:對於與事故相關的人、事、地、物敬而遠之、對事故刻意避而不談
  • 負面情緒和想法:難以記起事故的重要部份、對自己和世界感到悲觀、過度責備自己或他人釀成事故、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孤立自己、難以感受喜悅
  • 神經過敏:容易被激怒或爆發怒氣、做出魯莽或自我傷害行為、過度警覺、過度的驚嚇反應、專注力差、難入睡或熟睡

 

然而,當人們已離開危險的情境一段時間,但以上的徵狀持續,且影響到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時,他們可能會被診斷為患有創傷後壓力症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兒童和青少年亦可以對重大事故有異常的反應,但他們的徵狀可能與成年人不同。除了上述的徵狀外,年幼的兒童(6歲或以下)亦可能出現以下狀況:

  • 在遊戲時重覆扮演此事故的主題或相關片段
  • 社交退縮行為
  • 即使學會了如廁,仍然出現尿床
  • 異常地依附著父母或其他成年人

 

年齡較大的兒童和青少年更容易出現與成年人相近的徵狀。他們可能因為覺得未能阻止傷亡而感到內疚,並可能有報復的想法。他們亦可能出現破壞性、搔擾性或對抗性的行為。


藥物和心理治療已被證實能有效地治療PTSD。根據英國國家卓越衛生及護理學院的臨床指引,認知行為治療是最有效治療PTSD的心理治療方法之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