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执意要捐35万,求立胡适雕像,北大为何冷处理?原来有这内情

?在中国,不论是建雕像,还是作祭文,都得慎重其事,极端讲究规矩,要“名正言顺”。而我们的大学名校,给谁立像,不给谁立像,从来都不是钱的问题。

北大该不该给前校长胡适立像,有朋友紧抓“35万人民币够不够”这个点,实际是将此问题无厘头化。国内一众985名校,每年受拨经费,早就破了50亿的大关,不说一个铜像了,给铸千百个纯金的大铁牛,都是小菜一碟。我们的北大,耿耿于怀的是这笔钱么?

问题的核心难处,实质在于,对于“特定时期特定人物”,我们的大学,是否该给予立像建碑的“超高级”待遇,往往是某种立场的宣示或颠覆,尤其是北大这等举国瞩目的要府重镇。这微妙,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小暧昧可以,但屁股绝不能坐歪”。

我们都会明白,大学还是北大这等学府,可不只是传播知识、制造文凭的场所,更是价值传导的要塞,一举一动都不可等闲视之。也所以,当2005年时分,一向吝啬的李敖大师,访问大陆间隙,竟要慷慨捐赠35万元,请求给恩师、前北大校长胡适立铜像时,社会各界会众说纷纭,喊打与叫好之声此起彼落。而15年的漫长岁月过去了,连李敖本人都墓木已拱,此事依然无声无息,可谓虽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道理很显然:尽管胡适之病逝已经58年之久,但如何给他“盖棺论定”,是否已经彻底“洗脱嫌疑”,在不同人眼里,依然捉摸不定。再说得明白点,这位绩溪人是否有资格“白玉黄金铸此身”,区区北大当也无此决定权。

自民国以来,胡适一直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与鲁迅并驾齐驱,不见逊色。即便是时至今日的文化人,你站鲁迅还是拥胡适,都意味着明确的自我归队。

与鲁迅不同的是,胡适生前身后,始终脱不去两大敏感点:其一,他“代表着另一种方向”,且早被宣判为“倒行逆施”——总之,他可称得上中国的“公知之祖”,你有多痛恨“公知”,就有多厌恶胡适;其二,更为重要的是,早在1949年1月26日,胡适就在广播中,被列为“战犯”。要给这位“戴罪之身”的前战犯树碑立传,且将他作为学习典范铸进北大校园,以供师生永远瞻仰,这“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你说为难不?

同样的为难,不止是胡适和北大,另外一些名校也遭遇过,只是名气终究没那么“首当其冲”,低调放行就是了。比如湖北武汉大学,同为百年名校,也有一桩很尴尬的事,就是其“建校之父”王世杰,也在首批43人战犯名单之内,以至于武大校史书写中,这位首位校长的名字曾失踪匿迹数十年。

1981年4月21日,王世杰病殁。死前,他依然对武大魂牵梦绕,曾立下遗嘱,想将毕生收藏的珍稀字画全部赠予武大,并且墓碑去掉所有头衔,只刻“前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雪艇先生之墓”一行字。自那时起,国内风气有转,海内外也有无数校友,希望在校内给老校长立碑,其子女后人也四处奔走,愿意捐钱出力,其女还是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可提议长期都不了了之。

直到2003年,经各方努力,王世杰的塑像才终于得以在珞珈山的樱顶立起来,以永恒的姿态回到故乡湖北,回到日思夜梦的武大,回到念兹在兹的东湖。胡适的分量,比王世杰重多了,王能万里归来,他必然还得“研究研究”。所以,胡适这尊雕像,至今没有立起来,我们的理解到这番微妙难言的处境。简单说来,胡适立像问题,涉及到两大“历史遗案”还未很好解决的问题:

其一,我们过去对于胡适是有“定性”的。社会上有不同看法那是“学术多元化”范畴,倘真以官方名义彻底翻案,牵动到对那段历史如何“重看”的大方向、大立场问题,如今只怕还不到时候;

其二,国人对于胡适的观感,时至今日依然很割裂,捧之者恨不得给他在北大立一座牌坊,抑之者闻其名都要咬牙切齿,痛斥为“汉奸”、“民族罪人”。如此两极分化的人物,旗帜鲜明的表态,只怕也是踌躇难定。

实际上,给胡适燕园立像,早在李敖提议之前,北大内外就早有呼声。钱理群、陈平原那些人,都不知道奔走多少年了,始终不见落锤——尽管胡的故乡安徽绩溪,早在1986年就将其故居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且置为景点供人凭吊。北大校方的回应,一直都很暧昧,“是否给胡适立像并非有了资金就可以了,学校会有多方面的考虑”云云。

可以说,这些年来,对于无数“北大人”来说,要不要将蔡元培的从香江迁回,与该不该给胡适之立像,始终都是致力与之的两桩大事,也都因为“历史的老帐”问题无法得到北大“兼容并包”的采纳。

天末同云暗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江湖廖落尔安归?偌大燕园,连莫不相干的塞万提斯都有了“一席之地”,为劳苦功高的前校长立个雕像,并非什么难以决断之事,如今也成了一种考验。

旁观的吃瓜群众,对于胡适及北大此事,我个人始终认同这样一种看法:

作为历史人物,胡适在政治上是不免天真,但其人于学术开天辟地,于中国教育筚路蓝缕,于北大功德无量,倘能让历史的河水冲淡往昔的政治分歧,胡适跟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任何一位伟大人物相较都毫不逊色。在此意义上,北大校方若能够接受善款,相应呼告,为胡适建立雕像,绝对功德一件。

记得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曾在一次演讲中如是说,“一个民族彰显它自己,不仅要看它诞生了怎样的人,更要看它尊重和铭记着怎样的人”。在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尊重并铭记何人,透露着这个社会共同体的趣味、格调乃至智力水准。

在我看来,不管北大最后作为如何,胡适早已用他的一言一行,给自己树立了一座丰碑。再说了,胡适若地下有知,愿不愿回归如今的北大,才是个真正的疑问哩!

举报/反馈

凝芳史

2883获赞 790粉丝
谢谢大家关注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