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策展|一位註冊分析師的藝術K線圖 - 新浪香港

素人策展|一位註冊分析師的藝術K線圖

素人策展計劃:潘敏立的藝術K線圖(01:37)

普通人也可以策劃專業的美術展?藝術作品如何講述老百姓的人生故事?

由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主辦的“素人策展計劃(第一季)”展覽正在中華藝術宮展出。五組素人策展人都是大眾身邊的普通人,他們身處不同行業,有的是註冊分析師、有的是醫院重症監護室護士、有的是物業經理……雖然沒有受過美術專業訓練,卻對美術有自己的理解,因而展覽也呈現出別樣的鮮活與精彩。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將陸續刊登素人策展人對此次策展經曆的感受和重點展品解讀,本期分享的是註冊分析師潘敏立的“藝術就是人生的K線圖”。

素人策展計劃海報素人策展計劃海報

潘敏立策展板塊

潘敏立策展板塊

我叫潘敏立,曾是一名設計壓力容器的助理工程師,畫了5年0號圖板。1994年以後,因為熱愛上了股票,就轉行一直從事投資諮詢工作30多年,擔任過兩家投資諮詢公司的副總、總經理和證券公司的首席投顧,第一財經的特邀嘉賓,也是一名非執業註冊會計師,寫過很多文章榮獲過各種獎項,每天都在解說和翻譯著股市。

素人策展人:潘敏立

此次參加素人展,才發覺自己確實是製作過畫的,只是那時畫的是壓力容器設計圖。也是此次活動中,回頭一看,才發現自己確實是看過很久很久的畫,只是一直在看的畫是股市K線圖。

在此,還要特別感謝中華藝術宮的素人展籌備工作團隊,準備了大量畫庫里的畫源,讓我能夠有機會去看各種名畫,挑選出了十一件我自己特別喜歡的作品,配上了自己對這十一件作品的解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自己的投資真諦。

潘敏立策展板塊

更要感謝素人展籌備展的工作團隊,讓這十一件作品得以如此完美的呈現。這些作品,是我看一眼就挑選出來的,或許配上的解讀沒有表達出原畫家的真實畫意,但它確實是我第一眼喜歡上這些畫的原因。

從這十一件作品的解讀中,你也許能夠聽到:一個當初喜歡糖紙、一個勇敢地曾經想要用雙手去接住快要掉下來的鋼板和股市中飛刀、一個喜歡追劇看片3分鍾就能知道此劇是否會熱播、一個最大的理想就是開家餛飩店、一個忙到從未有過更年期的、一個一直有顆少女心的一直喜歡偷著樂的一直唱歌跑調的一直不會倒車停車的一直煮雞蛋忘關火燒焦鍋的一直注重第一眼的一直被偶然的幸運推著走的有一點完美情結的有一點小執著的有一點小笨的有一點小自卑的又有一點特別小自信的簡簡單單的大媽,因為這個素人展停下來安靜地回憶和思考著人生的一段又一段的畫外音和心裡話。 

部分作品解讀

上海90年代初的文化廣場

老照片《上交所在昔日的跑馬場文化廣場臨時設了一個超大型的證券營業部100多家營業部在那設立臨時櫃檯接受股民的委託》  1992年

我與股市結緣是在1991年下半年,90年代買股票,無論是認購還是交易,都流行排隊,是個體力活。1991年12月7日的深夜,我和科室里七名同事約好去文化廣場通宵排隊認購上海浦東大眾股票,在衝進人山人海的隊伍的一瞬間,鞋都差點被擠掉了。12月8日早上,我們七個人連號拿到了認購券,中籤了浦東大眾。那場景,像極了潘虹演的《股瘋》。

1992年1月10日,第一批股票認購證在上海發行。1992年6月1日,100多家證券公司營業部在交易所的帶領下,浩浩蕩盪開進上海文化廣場,開始了“股票大集”式的臨時股票委託。隨著交易所規章制度不斷建立和各券商經紀業務的進步,1992年12月,運營半年的文化廣場股票大集市關閉。

添彩

餘友涵《圓系列》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一直在設計壓力容器,畫了5年的0號圖板。當時我很喜歡自己的工作,如果不是因為股市,或許我也會是一名很優秀的工程師和設計師。

90年代初轉行證券諮詢後,一直在努力地觀察股市K線圖,參與過雜誌、編製過傳真、寫過文章、設計過軟件,做過網站,寫著公眾號,上著電視節目,做著《從零開始》的課程,嚐試著抖音直播,一直在用各種方式翻譯著證券市場,就想讓它變得簡單通俗易懂。

雖然期間遇到過各種大起大落的行情,享受過很多成功,收穫過很多認可,但也面臨過巨大的壓力和考驗,卻都因為樂觀和熱愛,從未離開過證券市場也從未放棄,幾乎每天都沉浸在各種K線圖中,不亦樂乎地去解說和翻譯。

光在哪一側

吳冠中畫作《牆上姻親》

淡雅的圖里藏著很多故事,擋在前面的枝條雖有些粗細不等看似雜亂,但偏左的下垂枝條卻難以阻止右下角枝條一路向上的勃勃生機。整張圖虛實同現,讓人有一種想要撥開前面枝條去更清楚地看那些粗粗的樹幹投影的衝動,但在一瞬間,又想讓這些朦朧永遠存在,並且不去打擾。因為它已告知所有人,光在哪一側,哪根才是最粗的樹幹和離光最近的熱點。

居中才是大智慧

蕭勤《飛躍》

上下兩塊綠板居然可以想像成同時兩個角度地開放著,可以是一前一後,也可以一後一前,在安靜地盪開著,但彷彿也可以隨時瞬間閉合,在安靜中居然有動感的存在。但不管是盪開著還是馬上閉合,在所有的黃色中,似乎只有那最亮的黃圈,可以不受任何影響,自由地在那裡存在著,因為它在最正中。看來,在兩塊綠板來回間,在任何區間操作中,居中才是生存空間最大的智慧。

黑馬與白馬

夏陽,馬,雕塑

這是一匹黑馬!無論是在跑馬場,還是在股市,人們都特別喜歡挖掘和投資黑馬,希望它能跑得飛快,希望它能漲得很高,追尋一份未來的超級刺激感。但正因為是黑馬,從概率角度上來看,伴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更需要某種可遇不可求的幸運。

就像在當前結構性的股市中,每天去追逐10%以上漲幅,或者追求未來翻番的品種,實際上操作難度是很大的。但如果,每天去尋求一個1%的價差,還是具有相對比較大的概率的。你知道嗎?如果每天保持1%的勝率,在705個交易日後,也就是在三年多以後,10萬元將會變成1個億! 所以,日積也能月累,積小勝也能成大勝,稱得上白馬型的操作模式。

公開信息的價值

攝影,《城市印記21 股民懸讀》   1997年

看著他全神貫注很陶醉地閱讀報紙的樣子,空氣中都彷彿飄著油墨香。。。很懷念那個聽廣播和看報紙的年代。那時候的信息,是一層一層一級一級傳輸的,很慢。但在閱讀時卻是認真到忘我、認真到咬文嚼字。

現在,已進入到信息快速轉發的手機小屏互聯網時代,任何信息,幾分鍾就會被廣泛地轉發和閱讀。也許很多人就因此認為,因為大家都能看到,現今公開信息已經沒有任何價值了。

但有沒有想過,正是因為信息爆炸,人們根本就來不及看和及時充分地反應;也正是因為信息被快速轉發,更談不上被深刻理解。所以,公開信息依然有很大的價值:充分閱讀並且獨立理解,去尋求沒有被充分反應的部分,或許這就是市場未來的潛在機會所在!

不要透支和膨脹

蕭勤作品

貼近點再貼近點,有沒有看到這個紅色球飽滿得膨脹得彷彿要跳動出來?想像著這個紅色球越滾越大黑點越來越多在透支生命的時候,就會碰到上面的深藍條警戒條。一直很喜歡這種透明的深藍色,像極了救護車上的頂燈顏色。當車響著笛聲從身邊經過時,人們紛紛給生命讓出一條緊急通道,有些人被救了回來,但有些人卻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代表著上漲的紅色球,也像極了股票市場抱團取暖,當賽道過猛所有的資金都往這邊湧動機構倉位過重的時候,紅色球也會越滾越大,也會碰到上面的深藍色警戒條,最終一發而不可收拾。

風險和應對

夏陽《上升的人群》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投資路上,走著走著一腳踩空,就會掉進圖中的深淵里,充斥著難受、無助、沮喪和恐慌。但這種情緒只能存在於一瞬間,隨後應該想到:很幸運,我們還活著還能爬行!

在一個暴雨天,我穿著拖鞋,奔進彙聯商廈時,就直接趴地一下滑倒在地,當時覺得特別難為情就想快速地爬起來,但就在這一瞬間,我驚訝地發現,滑倒在地上的我居然是“一字開”的標準造型,這是在以前體育課上都無法完成的,竟然在40多歲滑倒時實現了,當時的我是大笑著自己快速爬起來的。

實際上,每一次入坑,都是人生低穀難得的體驗,爬出來後,就多了一點生活的技能和生存的勇氣。同時避免過度不自量力的慾望、衝動不腳踏實地的步伐、不看退市提醒的超級自信。

要學會休息

盧輔聖《海上豫園》

在一片橙色中,出現了很多紅頂的亭子,似乎在提示著路人停下腳步進去休息一下。暖色系的世外桃源,也彷彿在向路人發出沉浸式停留的召喚。在人生的路上,特別累,特別想不通的時候,要對自己特別地溫柔,停下腳步不再忙於生活,找一處溫暖的亭子欣賞一下風景或者放空一下自己。

投資路上,也是如此,並不一定要時刻穿著紅舞鞋處在超級緊張的交易狀態。當市場量能萎縮處於淡季時,當均線系統向下發散時,當帳戶里的市值不再增長時,要學會休息甚至離場。有時候,在場外多觀察觀察,反而能悟到更多,重回市場時盤感也會突飛猛進。

相似的山與不同的人

吳冠中《山》

在山與山,山峰與山峰的多重疊影中,努力地想把兩座最相似的山排在一前一後,提示來者,雖然沒有兩座相同的山,但相似的山無處不在。有些山比較容易爬,前面是緩坡,可以走走停停,後面變斜率後才會更高,就像斜率變軌點才是真正的加速出擊站一樣。但另外一些山,就需要做好更充足的準備,極為陡峭,可能只歡迎攀岩高手,而急上急下像極了大A股市場。當勇者在攀登挑戰的時候,更多的人選擇了留在平地上,沿著山腳向上緩緩前行,只因一路上同行的那個有趣的人或許有一個淡淡的會心一笑。

眼光和快樂

蕭勤《向天狼星致敬》

這像一個眼球,想要看清楚一切,在一圈一圈不停地探索。又像一個凸出來的鏡頭,開著閃光,想要聚焦去拍清楚一切。也像一個隧道,最裡面的亮光,吸引著所有人都想要進去一探究竟。記得自已小時候,曾經拿著爸爸的郵票去換糖紙,那時就覺得能折成跳舞裙的透明糖紙是最好看的。慈愛的父親也從來沒有責怪過我一句,多年後我卻因此成為了一名集郵愛好者。雖然投資的眼光很重要,是資產能否增值的關鍵所在。但每個不同的階段,人都會有自已內心最喜歡的東西,只要當時是快樂的就可以了,因為畢竟所有的投資最終也是為了儘可能地換取更多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