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株紫萁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分株紫萁

紫萁科紫萁属植物
分株紫萁(学名:Osmundastrum cinnamomeum (L.) C. Presl)是紫萁科、紫萁属植物,根状茎短粗直立,或成粗肥圆柱状的主轴,顶端有叶丛簇生。叶二型;不育叶的柄长30-40厘米;叶片长40-60厘米,宽18-24厘米;羽片20对或更多,下部的对生;裂片的15对。中脉明显,侧脉羽状,斜向上。叶为薄纸质,干后为黄绿色。孢子叶比营养叶短而瘦弱,遍体密被灰棕色绒毛,叶片强度紧缩,羽片长约2-3厘米,裂片缩成线形,背面满布暗棕色的孢子囊。
广泛分布于北美洲(纽芬兰、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岛)、中美洲、亚洲(越南、印度北部、朝鲜、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欧洲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台湾、吉林和黑龙江。常生于海拔1700-2000米的中山地带的林缘、林中空地、草地或沼泽及泥炭藓灌丛草坡,常形成群丛。 [1-2]
该种的根茎入药也可作贯众的代用品,功效与紫萁相同。 [2]
中文名
分株紫萁
拉丁学名
Osmundastrumcinnamomeum(L.) C. Presl
别    名
桂皮紫萁
分株紫萁
亚    纲
薄囊蕨亚纲
命名者及年代
(L.) C. Presl,1847 [4]
保护级别
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根状茎短粗直立,或成粗肥圆柱状的主轴,顶端有叶丛簇生。二型;不育叶的柄长30-40厘米,坚强,干后为淡棕色;叶片长40-60厘米,宽18-24厘米,长圆形或狭长圆形,渐尖头,二回羽状深裂;羽片20对或更多,下部的对生,平展,上部的互生,向上斜,相距的2.5厘米,披针形,渐尖头,长8-10厘米,宽1.8-2.4厘米,基部截形,无柄,羽状深裂几达羽轴;裂片的15对,长圆形,圆头,长约1厘米,宽的5毫米,开展,密接,全缘。中脉明显,侧脉羽状,斜向上,每脉二叉分歧,纤细,两面可见,但并不很明显。叶为薄纸质,干后为黄绿色,幼时密被灰棕色绒毛,成长后变为光滑。孢子叶比营养叶短而瘦弱,遍体密被灰棕色绒毛,叶片强度紧缩,羽片长约2-3厘米,裂片缩成线形,背面满布暗棕色的孢子囊。 [1]

产地生境

播报
编辑
广泛分布于北美洲(纽芬兰、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岛)、中美洲、亚洲(越南、印度北部、朝鲜、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欧洲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大关、广南和屏边)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台湾、吉林和黑龙江。常生于海拔1700-2000米的中山地带的林缘、林中空地、草地或沼泽及泥炭藓灌丛草坡,常形成群丛。 [1-2]
分株紫萁

繁殖方法

播报
编辑

孢子

孢子采集:六月下旬到野外采集分株紫萁孢子叶,用新的牛皮纸袋装好,自然干燥7-10天,在纸袋中将孢子抖落到纸袋中,除去碎叶和壳得到微尘状的孢子。放入冰箱,0-4℃保存备用。 [5]
播种方法:八月初,用20毫克/千克赤霉素对孢子喷雾处理,30分钟后再喷雾处理一次。然后按孢子:细河砂=1:3000比例拌匀,播入苗床(是用腐殖土40%,一般壤土40%、草木灰20%混合后,再用多菌灵灭菌消毒,打成宽100厘米、高10厘米、土畦,播种前要浇透水),上覆1-2厘米细土,用地膜封好,注意通风和保湿。一般温度保持在20-26℃,湿度为70-80%。约五周左右可见长出原叶体(配子体),再过四周开始有孢子体(营养体即分株紫萁苗)长出。入冬前盖上草帘子,第二年清明节后即可掀去草帘子。五月中旬小苗可长至10-13厘米,进行移栽。 [5]

根状茎

春天土层解冻20-25厘米时,从野外挖来带土的分株紫萁根状茎,3-4个芽分一株,将根状茎纵向劈成若干株,用10毫克/克浓度的2,4-D溶液浸泡5分钟,按行距30厘米,株距20厘米定植于备好土畦中,浇透水。还可以成行或成片栽植到承包的荒山或林地中。 [5]

栽培技术

播报
编辑
选地整地:四月末选土层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的地块,深翻,每亩施1500千克农家肥做底肥,耙平。做宽120厘米,高10厘米平畦。 [5]
移栽:在备好的土畦中,按每畦四行,株距20厘米进行栽植,浇透水。也可以利用承包的荒山,采伐后的林地等,选择适应分株紫萁生长的野生环境,清除腐叶杂草,打上垄(以不影响林木生长和管理为前提),按株距20厘米成行或成片栽植,以便于施肥、管理和采收。 [5]
管理:大田栽植每年秋末或春初,浇一次发酵过的粪水,幼苗出土5厘米左右和停止采摘,各中耕一次。春旱浇,春涝排水。野生栽植的每年秋末浇一次发酵过的农家粪水,早春把陈枝腐叶清除干净,增加日照提高地温。 [5]
采收:五月末至七月中旬,采高20-30厘米拳曲幼叶,二至三茬。可连续采收十年以上。 [5]
加工:采收的鲜菜要在四小时内加工,把菜用沸水焯烫5-10分钟捞出。 [5]
  1. 1.
    直接食用需用清水浸泡24小时,换两次水,加工成多种美味佳肴。
  2. 2.
    制成干品:撸去绒毛和曲幼叶,放到席上晾晒,并不断揉趱使之充分卷曲。
  3. 3.
    制成盐渍品:在容器内一层盐一层菜的摆放好,用盐覆盖,密封制。
  4. 4.
    保鲜山野菜:灭菌后装入保鲜袋,加保鲜液,密封。放在阴凉处保藏。 [5]

主要价值

播报
编辑

营养

分株紫萁的营养价值比较高,早春以未展开的幼叶及叶柄为主要食用部位,分株紫萁含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如天门冬氨酸含量达1.534%,谷氨酸含量达2.332%,赖氨酸含量0.956%,而且是人体所必须的,所以经常吃分株紫萁,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抗癌,抗衰老的作用,有清热、解毒等功效。分株紫萁中锌的含量达50.04微克/克,其他如镁、铁、锰等微量元素都有;每100克鲜物质中含胡萝卜素1.97毫克,维生素B20.25毫克,维生素C69毫克。 [6]

药用

分株紫萁根中药名称为贯众、薇贯众,含有紫萁甾酮A(Pomasterone)、蜕皮甾酮(ecdysterone)、紫萁内酯及棕榈甲酯,含有具有杀虫作用的间苯三酚,还含有大量的紫萁多糖,紫萁多糖由葡萄糖(Glu)、甘露糖(Man)、木糖(Xyl)和半乳糖(Gal),紫萁多糖具有极强的抗菌活性,对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等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有祛风湿止痹痛,解毒杀菌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四肢麻木、痢疾、便血、小便不利等症,具有润肺理气、补虚舒络、清热解毒的功效。可医治肺病、赤痢便血、子宫功能性出血、遗精等病症。分株紫萁幼叶上的绵毛叫“老虎台衣”,研粉外敷可治创伤出血,所以叫“见血长”。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