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02 主動脈夾層剝離須及時治理 – 關心您的心

主動脈夾層剝離(Aortic dissection )是一種可以致命的緊急症狀,據統計每10,000人中約有兩宗個案,患者多見於40至70歲人士,但其他年齡層的人亦有可能發病,近年本港患者更似乎有年輕化趨勢。該症患者的主動脈內壁出現撕裂或受損,血液流入並積存在血管內壁與外壁之間,逐漸構成巨大的壓力。當主動脈無法承受壓力便會破裂,危及患者性命。如未能及時治理,在發病的首48小時內,死亡率每小時將增加1%,故絕不能掉以輕心。

主動脈內壁撕裂

主動脈是離開心臟的主要血管。當其內壁出現撕裂或損傷,血管內的血流便會出現變化:部分血液仍會在主動脈內如常運行;部分則會通過主動脈內壁的缺口滲出,並滯留在血管內壁和外壁之間。
隨著血管內壁的缺口日漸增大,積存在血管壁之間的血液會愈來愈多,令壓力逐步上升。如情況惡化,其他分支血管亦可能同時受壓。主動脈一旦因無法承受巨大血壓而破裂,便有致命危險。若患者本身有動脈瘤,主動脈受壓破裂的風險則更高。

主動脈夾層剝離的分類

主動脈夾層剝離常見於胸部的主動脈,亦有可能出現在腹部的主動脈。該症可根據血管內壁受損的位置分為以下兩大類型:
甲型主動脈夾層剝離 — 受損部分位於主動脈的首段,內壁撕裂可蔓延至整條主動脈。
乙型主動脈夾層剝離 — 受損部分在主動脈首段以外的位置,但內壁撕裂亦會蔓延至整條主動脈。

高血壓乃主要病因

絕大部分的主動脈夾層剝離均與高血壓控制欠佳有關,沒有遵從醫生指示服藥的高血壓患者最容易患上此症。港人飲食漸趨西化,加上缺乏運動,高膽固醇、糖尿病患者日增,這些都市病均增加了主動脈夾層剝離的風險。
動脈硬化與此症也息息相關,當血管壁缺乏彈性,受壓時會更容易破裂。醫學研究已證實,吸煙會導致動脈硬化,因此吸煙人士也是主動脈夾層剝離的高危一族。
此外,創傷也是導致主動脈夾層剝離的主要原因,例如在交通意外中,駕駛者的胸部撞向?盤而受傷。其他高危因素包括:
■ 懷孕導致高血壓、糖尿病;
■ 馬凡氏綜合症(Marfan’s syndrome);
■ 先天性主動脈收窄;
■ 二葉主動脈瓣畸型;
■ 因動脈炎或梅毒而引致的主動脈發炎;及
■ 結締組織疾病。

症狀突然出現

主動脈夾層剝離的症狀通常會突然出現,常見的包括:
■ 胸痛;
■ 突發性的劇烈疼痛,有撕裂,甚至被刀刺的感覺;
■ 痛楚首先在胸骨以下位置出現,再逐步蔓延至肩胛骨以下或背部;
■ 痛楚亦有可能移至肩膀、頸、手臂、下顎、腹部或臀部;
■ 當病情惡化時,通常痛楚會轉移至四肢;
■ 思考能力減弱、思想混亂、迷惘;
■ 四肢活動能力及知覺減弱;
■ 面色蒼白;
■ 脈搏急速、微弱;
■ 冒冷汗;
■ 噁心及嘔吐;
■ 暈眩;
■ 呼吸困難

診斷方法

主動脈夾層剝離的其中一個表現為主動脈、心臟出現雜聲。通常患者的血壓亦有異常,如左、右手的血壓讀數有差異,又或手、腳的血壓不一樣。此外,亦可根據低血壓、頸靜脈腫脹、類似心臟病發等的症狀作診斷。由於各身體組織缺乏足夠血液供應,部分患者有可能出現休克。
除上述診斷,還可透過進一步的檢查確診,例如胸部X光檢查、心臟超聲波檢查、胸部電腦掃描、胸部磁共振檢查及主動脈造影。

治理要及時

主動脈夾層剝離屬於可致命的急症,並可能出現多種併發症,如主動脈出血、因主動脈破裂致大量失血而出現的休克、血管壁剝離的部分缺乏足夠的血流、無法復原的腎衰竭、中風、心臟病發、以及心包積血。
該症可導致突然死亡,部分患者未及被送進醫院已告不治。能否及時接受治療對病人的生存機會有決定性影響。如果主動脈已經破裂,即使接受了手術,患者的存活率仍只有不足5成。然而,如果能在主動脈破裂或主要器官受損前及時動手術,治癒的機會則大大提高至8成至8成半。

手術+藥物治療

在發病初期接受即時及適切的治療,有助減低患者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從而提升生存率。在治療方面,最常用的方法是以手術修補血管壁缺口或更換人工血管,並配合降血壓藥、強力止痛藥等藥物治療;而乙型病症一般只需接受藥物治療已能控制病情。
若主動脈瓣受損,則須以手術修補或更換動脈瓣。如冠狀動脈亦受影響,便需要進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此症的康復期較長,病人在手術後一般需住院2至3星期。

預防要訣

不想這種致命疾病在自己身上出現,平時就要做好預防工作。由於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等都市病均為主動脈夾層剝離的風險因素,因此飲食均衡、勤做運動,既能維持心血管健康,亦有助預防主動脈夾層剝離。而高血壓、高膽固醇或糖尿病患者,更應遵照醫生的指示接受治療,準時服藥,時刻管理好病情,可以減低患上主動脈夾層剝離的風險;吸煙人士應儘快戒煙;駕駛時切記採取適當的安全措施,防止意外受創。

崔永雄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醫學副教授暨葛量洪醫院心胸肺外科顧問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