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膝關節炎:症狀與自救 - 香港骨科資訊網

退化性膝關節炎:症狀與自救

「最近上落樓梯膝頭有啲唔順,到底出咗乜嘢問題?」

如果你年過50,膝頭哥唔舒服咗一個月以上,就有可能患有膝關節退化 本文將會探討膝關節退化的成因、診斷和處理方法

膝關節退化:病因

「乜嘢係膝關節退化?」

膝關節退化是關節隨着年月勞損,而勞損的部份是軟骨。軟骨是關節的避震系統,他覆蓋在骨骼表面,作用就像車呔,吸收行走期間的震盪以保護車輪。隨着年月勞損,軟骨會慢慢變薄,失去避震功能,增加骨骼承受的壓力,造成痛楚。嚴重的話,會將軟骨下底的骨骼外露,造成骨磨骨

「咁骨刺又係乜嘢?」

骨刺是關節旁邊長出的骨骼,是身體對軟骨磨損作出的補償反應。因為當軟骨變薄後,關節會變得不穩定,於是身體於關節旁邊長出骨骼,卡着韌帶以增加張力,重新穩定關節。

很多人以為骨刺像一把尖刀,是痛楚的來源。其實骨刺的形狀很鈍,很少會造成痛楚。不過如果骨刺長到很大時,會卡着韌帶,令關節活動幅度下降,膝頭會伸唔直和不能屈曲

膝關節退化:風險因素

「後生嘅人有會唔會有膝關節退化?」

膝關節退化通常在50歲後較為常見,但如果病人有一些風險因素,增加關節負荷,退化會提早出現:

  1. 肥胖:當體重增加 ,膝頭要承受嘅負荷,自然較高
  2. 嚴重O型腳:很多人本身有O型腳,如果O型腳嚴重,會令體重過分集中在膝頭內側,加快該部份的軟骨勞損
  3. 韌帶和半月板受傷:前十字韌帶和半月板是關節自我保護的其他防線,如果年輕時受傷但沒有適當處理,會加快軟骨磨蝕

膝關節退化:症狀

「膝關節退化通常會有乜嘢唔舒服?」

膝關節退化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症狀:

  1. 早期:症狀並不頻密,當做一些膝關節受力的動作感到不適,例如上落樓梯覺得唔順,當病情惡化,可能由坐低轉到企起身都感到困難
  2. 中期:症狀變得頻密,就算行平路都感到痛楚
  3. 後期:除了痛楚,更出現其他症狀,例如膝頭腫脹,伸唔直,屈唔埋,O型腳變得越嚟越犀利

膝關節退化:檢查

「如果我懷疑自己有膝關節退化,第一步應該做什麼?」

第一步應該向醫生求診,作出診斷。醫生會向病人詳細詢問病歷和檢查關節,這個環節最為重要,因為病人腳痛可能有其他原因,例如腰椎神經痛或髖關節退化,要透過臨床檢查先分清楚問題是否來自膝關節,然後才進一步做影像檢查。

X光

「X光準不準確?應該直接做磁力共振 MRI嗎?」

雖然 X光的歷史很悠久,但大部份關節退化都仍然可以用 X光診斷,透過 X光可以見到關節軟骨磨蝕和骨刺增生等病變,並斷定關節退化的嚴重程度。同時 X光的好處是檢查時間短,通常即日有結果,而且價錢相對便宜,所以建議病人先做 X光檢查。

磁力共振 (MRI)

「甚麼情況下要做磁力共振 MRI?」

有部份病變用 X光看不到,例如膝關節骨枯、局部軟骨磨損或半月板撕裂,如果病人有嚴重膝痛但 X光正常,懷疑有以上問題,就可能需要磁力共振

膝關節退化:舒緩自救

「點樣先可以令個膝頭舒服啲?」

以下是4個日常護理小貼士,讓老友記舒緩膝關節退化帶來的痛症。

貼士1: 行路時減少膝關節負荷

外出減少攜帶重物時,盡量以手推車輔助。有需要時使用適當的助行工具,例如拐杖、四腳叉和助行架。亦可多用扶手電梯和升降機,避免上落樓梯和斜路。

貼士2: 適當坐下減少勞損

選擇高度適中的座椅,避免坐矮凳或跪下。做家務時避免長久站立,可坐下煮飯,亦避免蹲下或跪在地上工作,例如抹地。站起來時可用雙手扶着椅子把手撐起。

貼士3: 冰敷與熱敷

冰敷能消除炎症,舒緩急性紅腫熱痛症狀。病友可以自行製造冰粒,或於超級市場購買急凍雜豆包代替。每天冰敷三至四次,每次15至20分鐘。

熱敷能增加血液循環,舒緩慢性的痛楚和僵硬症狀,適用於非急性關節炎,即是沒有紅腫及發熱的症狀。病友可用傳統充水式熱水袋或微波爐加熱式熱墊。熱敷前要檢查溫度是否過熱。每天熱敷三至四次, 每次15至20分鐘。

膝關節退化:運動治療

「有膝頭退化應唔應該做運動?」

好多老友記以為膝頭痛就應該郁少啲,以為會越郁越傷。其實研究顯示,膝蓋缺乏運動會令肌肉流失。如果肌肉出現萎縮,便不能支撐關節。當關節失去穩定性時,痛楚就會增加,所以真實情況是越唔喐反而越痛。大家在身體情況許可下,應盡量活動。當中包括以下種類:

1. 膝關節伸展運動

伸展運動能保持關節的活動幅度舒緩僵硬症狀。大家可參照以下短片:

第1式:膝關節舒展運動

Play Video
資料來源 :衞生署長者健康服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PM11U8skl4

第2式:膝關節舒展運動

Play Video
資料來源 :衞生署長者健康服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PM11U8skl4

第3式:大腿後肌肉伸展運動

Play Video
資料來源 :衞生署長者健康服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PM11U8skl4

第4式:小腿後肌肉伸展運動

Play Video
資料來源 :衞生署長者健康服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PM11U8skl4

2. 膝關節強化運動

強化運動能鍛鍊關節周圍的肌肉增加關節穩定性。大家可參照以下短片:

第5式:大腿前肌肉強化運動

Play Video
資料來源 :衞生署長者健康服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PM11U8skl4

第6式:臀側外展肌肉強化運動

Play Video
資料來源 :衞生署長者健康服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PM11U8skl4

3. 膝關節帶氧運動

帶氧運動是會令心跳和呼吸加速的全身性運動,能改善心肺功能,並控制體重。例子有健步行、踏單車、游泳、耍太極和跳舞等。

「行路都算運動?」

只要行路能達到心跳和呼吸加速的效果,就可以當是帶氧運動。其實健步行是運動最好的起點,大家可以參照以下法則:

  1. 融入生活: 出外買餸飲茶用步行取代搭車
  2. 循序漸進: 開始時可分開每日2至3次每次10至15分鐘,然後逐步增加時間
  3. 適中強度: 能保持一邊走路一邊和同行者交談
  4. 避免勞損: 選擇平坦路線,避免斜坡和樓梯

膝關節退化:藥物及手術

關節注射

如果嘗試了運動治療後症狀依然持續,可以考慮關節注射。關節注射是將藥物直接注射於膝關節內,方法簡單。常見的藥物有透明質酸高濃度血小板血清類固醇。詳情可參閱:膝關節注射3大種類比較: 打一針就有效?

人工關節

如果退化症狀嚴重,經常服用止痛藥,可能會對身體有害,如果容易跌倒,更有可能造成骨折。現代的人工關節手術十分安全,亦能大大改善生活質素。如想知自己是否需要和適合更換人工關節,可參閱:換關節前要三思? 醫生的4大考慮

Photo designed by Freepik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