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习俗知多少?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诗词)_百科TA说
中秋习俗知多少?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诗词)
作者  何不秉烛游矣
阅读 379赞 0

我们不是诗词的创作者,我们只是诗词的搬运工!如果你喜欢古诗词的话,欢迎关注我!

每每聊到中秋节,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古代文人们也很喜欢中秋节,光是诗词就写了不少。“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那么,关于中秋节的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秋节来历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

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

吃月饼

月饼向来都象征了团圆,可以说,是中秋必食之品。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以后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西湖游览志》称:“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

《留别廉守》苏轼编萑以苴猪,瑾涂以涂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

你看,宋时的苏轼,不就用“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来赞誉月饼吗?

“嚼月”,就是说吃的这个饼是像中秋夜的月亮一样圆的饼。中秋的月很圆,所以这句也可以说是暗含节气在句子中的。

月平时给人的感觉是高高在上的,但是在这句中,月给人一种小巧玲珑的感觉,不仅可以把玩,更是可以放入嘴中咀嚼。

同时,中国古代有“天狗食月”的传说,这两句连起来,就带了一种浪漫的色彩在这里。

赏月

中秋赏月是中秋节的传统项目之一,《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加盛行,关于中秋的诗词也层出不穷,这其中就包括苏轼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同时它也是一首高度表达望月思人情怀的词作,在文学界具有非常高的地位。这也是后人一提到中秋,就总会想起这首词的原因。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饮桂花酒

中秋节以饮桂花酒为习俗。据清代潘荣陛著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

我国用桂花酿制露酒已有悠久历史,二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已酿有“桂酒”,在《楚辞》中有“奠桂酒兮椒浆”的记载。

唐代酿桂酒较为流行,有些文人也善酿此酒,宋代叶梦得在《避暑录话》有“刘禹锡传信方有桂浆法,善造者暑月极美、凡酒用药,未有不夺其味、沉桂之烈,楚人所谓桂酒椒浆者,要知其为美酒”的记载。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韩愈(节选)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你的歌声暂且停止听我唱,我的歌声和你绝不是同科。一年的明月今夜月色最好,人生由命又何必归怨其他,有酒不饮怎对得天上明月。

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如镜,悬在碧空蓝天,不开怀痛饮,就是辜负这美好的月色。再说,借酒浇愁,还可以暂时忘却心头的烦恼。

而除了这些之外,中国古代还有赏桂花、祭月、观潮、燃灯等习俗,在这里,就不一一叙说了。我们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区域的不同也必然会使得各地区习俗的不同。那么,你家有什么不一样的中秋习俗吗?

完。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何不秉烛游矣

0
  • 作者  何不秉烛游矣|发布:2021-06-10 04:39:46    更新:2020-09-17 21:53:18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tashuo@baidu.com。
+ 1已赞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