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說的其實就是實際經驗相較於書上所記載更加珍貴。但是讀萬卷書難道就不重要了嗎?當然不是,書上所記載的大師智慧已經指出了一條明路,如果既讀書又力行的話,或許才走出百里遠,就已經看見了成功的曙光。

國泰人壽專招彰泰通訊處處經理黃世芳認為,廣泛的閱讀很重要,不但能提供充足的知識作為思考材料、帶來全面的金融專業能力,更能夠順著大師的思維,結合實際經驗,快速磨練出縝密周全的從業智慧。

 

3種思考能力,塑造完整的從業思維

聽話照做是保險業務人員最初的學習模式,用意是先學會基本功,待熟能生巧之後逐漸培養獨到的做法。但如果只是呆呆地做而不思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則永遠也無法跳脫制式框架,只能在不斷地挫折與失敗之下,一點一滴學到經驗,難免效率不彰,也較呆板。黃世芳認為,保險業務人員應該具備3種思考能力:

1.邏輯力:透過大量的閱讀與經歷,累積廣博的知識,將其整理辯證之後形成一套價值觀與思考邏輯。這些邏輯必須要堅強而紮實,否則在面對程度較高、學識較淵博的客戶時,很容易就會反被客戶說服。

2.辯證力:來自不同作者的書籍、不同講師的課程、不同立場的論述,都會帶來各種不同的觀點與做法,透過將這些觀點和做法一一進行辯證,結合實際經歷去蕪存菁,才能真正將所學內化為自己的能力。

3.療癒力:面對身邊那些能改變的逆境,具有改變的勇氣;面對無法改變的逆境,具備接受的寧靜,再加上能夠辨別兩者間差別的智慧,這是對自我心理狀態的療癒能力,同時也是一種對現況的思考。

 

思考即是對現象的解讀與應對

阿基米德從澡盆溢水發現浮力原理;牛頓從蘋果落地悟出萬有引力。對於身邊的現象深入探究,發現契機,行動而後獲得成果,這就是大師們思考與研究的方式,物理學如此,金融經濟學同樣也是如此。

我們不是學者,恐怕很難具備從周遭發現問題,深入思考後將其解決的能力,但是我們可以閱讀大師的著作,他們已經把問題點出來,也提供了解決方法和思考方向,我們只要順著大師的思維與邏輯繼續下去就可以了。

為了提升夥伴的知識儲備量,也為了讓夥伴收穫大師的思維邏輯,黃世芳每天早會都會與夥伴分享宏觀經濟學的概念,內容大多來自於他廣泛的閱讀。以下舉3個主題作為範例,三者都是他認為近年來十分重要的議題:

一、貧富不均。法國經濟學家湯瑪斯‧皮凱提在著作《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提到:貧富不均並不是意外,而是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必然,為了減緩這樣的情況,應該每年針對富人資產徵收富人稅,將其用在貧窮者身上,這也是CRS(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共同申報準則)概念的由來,但是想要實現,仍需要全球許多年的共同努力。

透過說明貧富不均的情況如何產生,現在及未來的應對處理方法,以及在這樣的情況下該如何自處,可以用來引導出保險業高收入不是夢的結論。這是做為增員說明會的絕佳題材,也能夠用以激發夥伴的危機感與潛能,推動組織發展。

二、經濟危機。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經濟都受到程度不一的衝擊,何時爆發金融危機無法預測。有一九三○年經濟大蕭條與二○○八年金融危機之前鑑,再加上近年來廣泛推行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高資產客戶應及早打算,才能避免金融風險降臨。

這是高資產客戶廣泛關注的話題,他們可能有一套自己的想法,但往往也想要聽聽你的論點,確定你的確對金融經濟有所瞭解,而不是一個只會賣保險的業務,進而才願意將自己的資產交給你規劃與配置。

三、非理性決策。非理性決策顧名思義,是指沒有經過理性思考就做出的決定,與本刊372期中每月特輯談到的推力理論同屬於行為經濟學的範疇。以跟保險行銷工作較相關的幾種為例:

定錨效應:受到環境影響而產生的制約。就好比,當大家都只有某個水平的業績,我們便因此認定自己也只能做到這個水平,這其實是被環境給「定錨」了。

月暈效應:對一個人或一件事的認知,只從第一印象做為起點向外推論,即使推論出了完整的印象,也因為起點從一開始就有偏差,而無法獲得正確的完整認知,也就是以既定印象概全。

情意捷徑:指對某件事的好惡造成偏見。比如對某個政黨的成見,決定了民眾願不願意相信某個政客說的話,這就是典型的情意捷徑。情緒與好惡決定了對一件事的判斷,而無法理性客觀的思考。

小數法則:因為樣本數量太小而造成的誤解。影視作品中,常見一些主角被騙過幾次,就認為全天下沒有一個好人的極端想法;新進保險業務人員有時也會因為碰壁了幾次,而認為某種作法沒有效。

許多人其實都陷在這些狀況而不自知,自然也就無法做出真正理性的決策。透過對非理性決策的瞭解,在行銷上我們可以應對客戶的拒絕處理,更能夠透過對自己的反思與檢討,發現不足之處與自我設限,然後才能有手段的應對。

黃世芳認為,保險業務人員不能只懂保險商品,對宏觀經濟學的瞭解同樣十分重要,它讓我們能夠做出符合客戶需求與未來趨勢的規劃,避免了許多不自知的錯誤循環發生。不求像學者一樣發現新的問題,但是透過大師的智慧,我們就能夠理解並處理許多已經存在的問題。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