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 救國團全球資訊網
Open navigation

召集人問候語

    救國團自民國41年成立以來,始終秉持「今日我們為青年服務,明日青年為國家服務」的理念,用服務與輔導照顧青年,助其培養自我肯定、自立自強的人格;以公益和奉獻幫助社會,促其建立扶危濟急、積善成德的價值,且能在艱難困苦當中,持續創新研發,腳踏實地地完成各項工作。環顧寶島人才薈萃,歷來政經時局動盪,能以一非營利組織在臺灣堅守青年與社會服務崗位71年,不能不由衷感佩經國先生的高瞻遠矚,暨本團歷任召集人、主任、全體同仁與義工好朋友們的奉獻犧牲。救國團的中心思想不曾隨風而逐流,而能歷久而彌新,實為中華民國最珍貴的薪傳資產。

 

    過去國內建設猶待發展,物質較為匱乏,救國團伴隨無數青年探索未來、自我實現,現今拜科技之賜,世界面貌徹底改變,然而不論國內國外,民間的力量,始終扮演濟弱扶傾的決定性角色。有句話說:救災如作戰,個人於教育部長任內,遭逢921震災發生,為了最大程度爭取復建時效,緊急號召民間組織捐贈賑災物資、認養災區學校,即深刻體會到民間力量的重要。當時本團除全體同仁捐出三日所得,並緊急提撥急難扶助金,連同義工與各界善心人士的捐款及賑災物資總共五萬多箱,透過義工及205支大專服務隊迅速運往災區,且在第一時間於臺中「張老師」設立指揮中心,召集諮商輔導專家深入災區進行心理輔導協助。歷來包括八八水災、八仙塵爆、花蓮巨震、南台水災、普悠瑪和太魯閣號翻車意外,直至近年的新冠疫情等重大災難,救國團無不第一時間挺身而出,成為政府最好的戰友與合作伙伴。在未來,我們希望能做到「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救國團」,為社會提供最及時、最需要的服務。

 

    身為臺灣具悠久歷史和傳統的非營利組織領導者,本團乃是協助政府進一步提高社會公正性與公益效能的重要力量,我們的社會服務足以填補政府於部份領域服務不足的缺口,提供更多元化、更有彈性的社會服務,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且能提供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協助政府更好地執行政策,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公正性。近年來我們更透過「全國公益日」的倡議,提高公眾參與度,讓社會的聲音得到更好的傳達和實現。

 

    展望未來,我們將緊密關注世界和國內的趨勢和挑戰,及時調整組織方向和策略,以確保適應變化和持續發展。在面對各種挑戰與困難時,我們必將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凝聚力量,堅定地走出中堅之路,在組織轉型的過程中,也會保持對組織使命的清楚認知,堅定信念,勇於創新。我們將堅持以人為本,提升組織的人性化管理和凝聚力,不斷激發組織成員的熱情和潛力,為組織的發展和公益事業的推進,作出更大的貢獻。我們也希望社會大眾,能夠更加關注本團的發展和公益事業的推進,積極參與、支持我們的工作,共同為社會公益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讓我們攜手合作,共同努力,為實現一個更美好的臺灣而不懈奮鬥,讓這塊土地上的世世代代,都能有光明燦爛的美好未來!

主任問候語

    民國41年成立的「救國團」,是一個讓人安心、令人放心、待人真心,且富有愛心的名字。本團老主任 經國先生,以無與倫比的前瞻睿智,引領團務工作,展開熱情溫暖的雙手,迎向青年人,也迎向社會的每一個需要關懷的角落。救國團的工作,從早期以青年活動為主,在紛亂動盪、資源匱乏的年代,陪伴孩子們認識自己、開創人生,到現在成為「以公益為主的服務型社會企業」,立足於「公益」、「教育」、「服務」、「健康」四大志業,以成為一個無私的耕耘者,與辛勤的灌溉者自我期許,不論在滿足青年人學習成長的需求上,在體認及實踐社會脈動與公義中,或在配合國家政策與法令的前提下,一直都是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以犧牲奉獻的精神,積極進取的態度,創造思潮,領導潮流,熱忱行動,造福社會。

 

    救國團最重要的特質就是「服務」。「我們為青年服務」,是本團存在最重要的任務,因此服務的人生觀,是救國團最重要的人格特質。然而,「我們為青年服務」的目的,是要「青年為國家服務」,這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救國團是一個教育的團體,我們為青年服務,不是在討好或拉攏青年,而是在服務和教育的過程中,讓青年成長、成熟,並且培育青年的愛國意識和未來為國服務的技能,讓他們未來有意願也有能力為國服務。

 

    「親切、自然、實在」,是本團的重要特質。老主任 經國先生與歷任主任的謙遜態度,他們循循善誘、諄諄教誨,且總是以身作則的精神與作風,讓人喜歡與之接觸,讓人從心裡尊敬他們、願意與他們親近。救國團的幹部,絕大多數都是不爭,無我,以育人與助人為樂,這是我們能贏得青年和義工信任與支持的重要原因。救國團自始至終強調做實事,不要虛浮,從真實中找到方向,精益求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一步一腳印當中,建立自己的風格與自信。

 

    本團老主任 經國先生曾說:「我們決不可關起門來和社會隔絕,要實踐理想,必須要有眾多的朋友……我們的事業,一定要以群眾為基礎才有成功的希望。」因此未來,救國團將秉持著這些正道單純、歷久彌新的思想與作風,與社會維持密切的溝通互動和對話。本團今年已堂堂邁入第69年,靠著過去歷屆的召集人、副召集人、所有的指導委員、評議委員、對團的監督、指導和鼓勵,加上歷任主任和工作團隊的全力以赴,以及所有義工朋友們無私無我的奉獻,才有救國團今天的成就與基業,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與挑戰,我們會緊記本團老主任  經國先生的勉勵:「我們不憂、不懼、不惑,此並非突如其來,必有所恃,而所恃的就是信心。我們堅信真理不會磨滅,真理始終能照澈人類向著光明。」救國團同仁的信心,乃是奠基在過去69年,我們對青年及社會大眾的無私奉獻與熱忱服務,我們相信,社會支持救國團的力量是巨大的。

 

    救國團不僅是工作幹部的救國團,而是人人的救國團!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救國團仍將持續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爭取青年及社會大眾的支持,讓救國團這股正向的力量永續經營,成為國家、社會、青年不可缺少的支柱!

四大志業

一、前言

「為社會,為青年」是救國團成立迄今一直努力不懈的目標,雖然時空環境變化劇烈,生存條件日益艱難,但是這個目標始終不變。60餘年來,救國團人在活動中流露出「親切、自然、實在」的清流形象,在服務中,愈做愈覺得有意義、有價值,於是,逐漸將工作視為本分之內所應為,乃逐漸形塑成「公益、教育、服務、健康」四大志業,在付出的同時,體會出「別人快樂,自己才會更快樂」的道理。

 

救國團在臺灣,不僅藉由各類活動生活化地融入青年身心靈的發展中,為國家厚植競爭力,更戮力於各項社會公益活動,為社會增加一股安定之力。今本團仍持續推展志業,為擴大社會影響力,邀請更多熱心人士與青年,參與「成就幸福社會」的共同目標,藉此加以闡述本團之經營理念。

 

二、四大志業的方針

(一)公益志業:建構青年希望工程。
(二)教育志業:全面推展快樂學習。
(三)服務志業:倡導志工熱忱服務。
(四)健康志業:促進全民健康身心。

 

三、四大志業的內涵

 

(一)公益志業: 以從事「社會關懷」的公益團體自許,建構青年希望工程,透過志工與學生尋找真正的社會關懷;豐富本土的生命情懷,包括:
1.服務成長學習;2.社區服務;3.弱勢關懷;4.心理輔導及心理衛生教育;5.生態及環保教育;6.協助政府推動公共服務;7.急難扶助。

 

(二)教育志業: 以從事「提升品質」的教育團體自許,全面推展終身學習,積極促進每一個人的學習習慣,樂活學習,以提昇全人生活品質,包括:青少年品格教育、青壯年成長教育、樂齡族關懷教育等多元、全面性教育。

 

(三)服務志業: 以從事「寓教於樂」的服務團體自許,倡導志工熱忱服務,各項活動都以寓教於樂的心態去設計、規劃,並透過志工以和善的行為與整潔的環境,塑造一個氛圍,在不知不覺中傳達安定、祥和、放鬆、優雅的目的,以提升青年的身心健康及品格。

 

(四)健康志業: 以從事「幸福人生」的健康團體自許,與社會脈動共舞,透過體驗學習,發揮探索教育功能,透過運動習慣養成與心理衛生推廣,幫助青少年健全成長,促進全民身心健康,提倡幸福人生。包括:1.身:提供促進身體健康的運動與探索活動;2.心:提供促進心理健康的諮商輔導與心理衛生推廣服務。

使命 ‧ 任務 ‧ 願景

本團的使命:

一、我們為青年服務, 青年為國家服務!

二、時代考驗青年, 青年創造時代!

三、健康青少年, 社會新希望!

 

本團之任務:

一、辦理青年休閒活動。

二、辦理與社會教育有關研習活動。

三、辦理諮商輔導暨社會福利服務工作。

四、推展國際暨大陸青年文化交流活動。

五、配合政府政策,辦理文教暨各業青年團體之服務工作。

六、設置青年活動場所,辦理與教育服務有關之膳宿接待。 

七、辦理政府機關、社會團體之委託事項,經營管理各類休閒、育樂、體育活動等設施,並推展相關服務工作。

八、辦理人才培訓、職業訓練等服務工作。

九、舉辦關懷社會之各項公益活動。

 

我們的願景:

本團當前定位為「以公益為主的服務型社會企業」,並以「政府最佳的工作夥伴」、「學校和青年的好朋友」及「社會大眾團結的凝結劑」為目標,秉持合作、參與、貢獻之理念,持續推動教育、公益、服務、健康四大志業,暨全力發展終身學習、體驗學習、公益服務、輔導服務、志願服務、國際交流、休閒活動、健康促進等八大核心工作。在青年服務工作方面,將賡續落實以下方針:

 

一、青年需求的因應者
二、青年活動的帶領者
三、終身學習的推動者
四、志願服務的倡導者
五、青年服務的整合者
六、青年服務的創新者
七、青年問題的輔導者
八、青年健康的促進者

 

歷任主任

第一任

蔣經國先生

民國41年10月31日至
民國62年5月3日

第二任

李煥先生

民國62年6月1日 至
民國66年12月31日

第三任

李元簇先生

民國67年1月1日 至
民國67年6月30日

第四任

宋時選先生

民國67年7月1日 至
民國68年2月13日

第五任

潘振球先生

民國68年2月13日 至
民國76年3月16日

第六任

李鍾桂博士

民國76年3月16日 至
民國94年2月16日

第七任

林烱垚博士

民國94年2月16日 至
民國97年8月1日

第八任

周逸衡博士

民國97年8月1日 至
民國99年8月2日

第九任

張德聰博士

民國99年8月2日至
民國106年2月2日

第十任

葛永光博士

民國106年3月1日 至
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