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 谁有权把你们遗忘?--网聚生色--网易新闻中心
  以史为鉴绝对没有错,历史永远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人类就是从历史中走过来的,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则是必定要完蛋的。
  ■ 《包身工》为什么在今年成了自选阅读篇目?现在高一中学生在用三套不同的课本,有的课本还有这篇文章;■ 这次调整不是文章本身原因,是考虑到新旧课文的比例的临时性调整;■ 虽然这篇课文时代性离普通中学生稍微远了一些,但它还是有自己的生命力。
·包身工:旧中国劳动人民苦难生活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详情]
·“芦柴棒”也是上海历史主持人
   1930年代黎明,一边是脑满肠肥的老板们从夜总会里逍遥而出,一边是早班工人赶着上班。都市底层,充满着痛苦和呻吟、对抗和纷争,尽管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但他们真实存在。 [详情]
  有专家认为:旧中国包身工问题的实质是黑社会渗入工人的培养和管理,与其说是日本资本家的残忍,毋宁说是政府无能,没有好好取缔、打击压迫工人的黑社会帮派势力。 [详情]
·当代日资企业的“包身工”
  现代企业为了使员工具有危机感,提高企业效率,所签劳动合同期限都不会很长,多则三载,少则一年,但日资企业却特立独行,动辄一签3年5载,甚至8年、10年。
  分析日企老板的聪明表现在,他们选走的都是我们国内十几年培养出来的优秀生力军。表面上日企的工资稍高于内企,但日企的工作量却绝对不低于任何一家外企。 [详情]
  案例: XX年3月,北京市劳动监察部门对全市从事餐馆服务业的日企进行法定节假日支付职工加班费的监察,为5291名职工追补加班费91.85万元。   

日资企业女工加班到吐血

日资厂方追查“泄密者”

上海杨树浦东洋纱厂之一

留日学生遭不公平待遇
  河南郑州市一家砖窑场内,二十几位民工被迫做起“包身工”。 一名17岁男孩终于逃脱窑场,并找到郑州晚报社求救。
· 民工不信执法人员能帮助他们
  据被解救出的一位民工讲,看到执法人员的到来,民工们只是偷偷地用眼角瞥一瞥,眼神里含着漠然和无奈,其原因就是“但每次检查之后,一切都照旧”。 [详情]
· 追根:地方保护是张“黑网”
  地方保护和私己主义构成了一张让外来工无法逃避、让执法人员无能为力的“黑网”。不破除这张“网”民工兄弟们的厄运难保不进入新的轮回。 [详情]

记者 “卧底” 黑窑场

“包身工”外逃被打得求饶

现代“包身童工”100月薪

  回头看看“报告文学”的真实属性与起源,也许会对了解它的将来有所帮助。它作为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边缘文体”,夏衍的《包身工》该算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代表作。随着《包身工》退出教科书后是否意味着报告文学的没落及死期将至? [详情]

·既不能骗人,又不能不煽乎,一个尴尬境地
·真实基础上的情感力量———这提出了报告文学的品格问题
·带着镣铐跳舞:成为反腐败、反黑反恶,推进中国进步的有力器具。
包身工制度
  包身工, 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日本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 。
  一个包身工进厂后约有三个月的学习期,工厂每月补贴膳宿费6元,,学成后每天工资0.38元,全部为包工头所有,三年期满后……为包工头白做三月。”[详情]
《包身工》作者夏衍生平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1900年生于浙江杭州。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1924年,他经孙中山先生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先后创作了电影剧本《狂流》、《春蚕》、《风云儿女》、《压岁钱》,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等。 [详情]
正视现实中存在的社会矛盾
- 海南黑老大:女农民工的拿摩温
  这里每天有近50个来自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年龄不一,等着被人选去做保姆或餐馆服务员的女民工,每天都有雇主来挑选她们,有些就像挑牲口一样,让她们感觉很不舒服,有些色狼故意来调戏她们,甚至动手动脚。[详情]

- 揭露真相不畏强暴 新闻工作者的职责
  南丹拉甲坡矿区发生重大透水事故事后,当地官僚和矿区黑势力内外勾结,威胁利诱,恐吓欺瞒,甚至武装控制矿区制造恐怖气氛,无所不用其极,妄图封锁消息压制真相。[详情]
  接二连三的事故和种种丑恶现象,使我们的社会充斥着彷徨忧虑的气氛,可以说人民的压抑心态已经严重地动摇了对维持社会稳定的信心,因此他们迫切地需要匡扶正义拨乱反正来作道德的指引和大公无私为民请命舍身成仁正义凛然的英雄事迹来作精神的鼓励。我们需要更加认真地学习和贯彻江主席提出的伟大的“三个代表”思想,这是一个行动纲领,更是一个思想指引。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真相
朱自清的《背影》违反交规?
责任编辑: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