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談中國:解決性別失衡的根本辦法

性別失衡問題

圖像來源,Xinhua

圖像加註文字,性別失衡問題始於1984年,而真正引發重視的是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

近日,美國塔夫茨大學政治學副教授伊麗莎白·雷米克(Elizabeth J. Remick)等學者發表《不要把中國男女比例失調歸咎於獨生子女政策》一文,引發廣泛討論。性別比失衡問題近年在中國廣受關注。越來越多人口專家意識到,持續30多年的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並未得到根治,且由此導致的問題日漸顯露,或將成為生育率過低外又一個令決策層重視的問題。有人甚至斷言:「性別比失衡將引發「婚姻擠壓」,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剩男」規模將接近澳大利亞總人口,他們中絕大部分將終身打「光棍」。」(9月1日 澎湃新聞)

性別失衡問題始於1984年,而真正引發重視的是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當時的性別比為119.2,從那時起便開展了持續14年的扭轉男、女性別出生比例的國家戰役,雖經「關愛女孩行動」、打「兩非」等多次行動,截止2014年,性別比顯示為115.88,仍然高於國際公認的103—107之間的合理水平。

國人「重男輕女」陳舊觀念固然是造成男女性別比例失衡的重要原因,但計劃生育和性別鑒定無疑也是重要的推手,對此,有人提出解決性別失衡的途徑唯有全面放開二胎生育,否則,將導致「婚姻擠壓」式的「光棍危機」,以至於影響社會和諧穩定。事情果真如此?恐怕生育的問題也需要用發展的眼光予以解決。

「養兒防老」、「傳宗接代」應該說是傳統農業社會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原委無非是:一方面是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無疑是體力活,而男人的體力優勢是女孩無非比擬的,生養兒子無疑是現實的必然選擇;其二是以往經濟社會不發達、市場經濟落後,社會保障覆蓋面窄,小農經濟下的「養兒防老」是無奈的依靠;最後,落後的傳統的生育觀念禁錮民眾的思想,讓「傳宗接代」只能靠男性的觀念得以畸形的膨脹。

改革開放之初,為解決人口過度增長,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無疑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輕裝上陣立下「汗馬功勞」,而伴隨低出生率而來的性別失衡,應該說是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是傳統的生育觀念、計劃生育以及濫用現代技術多種因素共同造就的,長此以往,當然會衍生出新的社會矛盾與問題。但實際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現代人的生育觀念、育兒思想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男生女一個樣」、「女孩也是傳後人」觀念日益深入人心,有數據為證,「『單獨二胎』實施一年多來,並未出現預想中的「井噴」現象,只有約20%的夫婦按規定申請了生育二胎,而貴州安順地區,符合條件的家庭有4500多戶,實際生育卻只有區區的223個」。

說到底,在計劃生育國策尚無大的鬆動的大背景下,性別失衡問題根源還是發展的問題,只有經濟發展了,社會保障完善了,人的觀念才會得以更新,生育才能偏向於少而優,「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才會被摒棄,而歷史包袱性的「光棍危機」也會在發展進步中逐步予以化解。否則,危言聳聽般的誇大「性別失衡」不僅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容易引發青年人婚姻焦慮,從而影響社會和諧穩定,才是需要認真關切的!

(責編:董樂)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網友如要發表評論,請使用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