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锟(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_百度百科

高锟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高锟(Charles Kuen Kao,1933年11月4日-2018年9月23日),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华裔物理学家、教育家,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被誉为“光纤之父”、“光纤通信之父”和“宽带教父”。 [1-3] [17]
高锟1949年移居香港,1954年赴英国攻读电机工程,并于1957年及1965年获伦敦大学学院学士和博士学位;197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筹办电子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1990年获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2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96年获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7年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0年获颁大紫荆勋章;2015年获选为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2018年9月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岁。 [4-10] [17] [44]
高锟长期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 [11]
中文名
高锟
外文名
Charles Kuen Kao
国    籍
英国美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
出生日期
1933年11月4日
逝世日期
2018年9月23日
毕业院校
伦敦大学学院
职    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
主要成就
1990年获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92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6年获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7年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200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展开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1933年11月4日,高锟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住在法租界。高锟10岁就读上海世界学校(今日的国际学校),在上海完成小学与初中一年级课程。除了读中文之外,也读英文和法文,学校聘请留法的学者回来教授,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人事文化。 [1]
1948年,高锟移居台湾,之后再随父亲迁往香港 [12]
1949年,高锟进入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毕业后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没有电机工程系,他远赴英国东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就读。
1957年,高锟从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同年,高锟读博士时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在其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有限公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任工程师。
1960年,高锟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工作了十年,其职位从研究科学家升至研究经理。
1965年,高锟在伦敦大学下属的伦敦大学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13]
1970年-1974年,高锟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新成立的电子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其后为该系首任讲座教授。 [3]
1974年,高锟又返回ITT工作,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 [5]
1979年,高锟取得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终生会员。 [5]
1982年,高锟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被ITT公司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主要在康尼迪克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
1985年,高锟在德国的SEL研究中心工作。与此同时,他也担任耶鲁大学特朗布尔学院兼职教授及研究员。
1986年,高锟被任命为SEL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主任,同时也在标准电话电缆下属的标准电信实验室作研究。
1987年-1996年,高锟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成立工程学院、教育学院及多间研究所,开设多个新的本科及研究院课程,为中大成为世界级研究型综合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4]
1989年,高锟获选为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 [5]
1990年,高锟获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5]
1991年,在高锟领导下,香港中文大学率先租用一条卫星电缆连接美国太空总署,带领香港接通全球互联网;至1995年,中大成立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HKIX)。 [14]
1992年,高锟获选为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5]
1996年,高锟获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二批外籍院士。 [5]
1997年,高锟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7]
2003年初,高锟证实罹患早期老人痴呆症,接受治疗。 [15]
2009年,高锟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作出突破性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0]
2010年2月,高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返回香港中文大学,并将毕生最高荣誉诺贝尔奖及人生其他17个重要奖项,永久送赠香港中文大学。 [16]
2015年,高锟获颁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 [17]
2018年9月23日,高锟在香港逝世,享年84岁。 [10]
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高锟教授

主要成就

播报
编辑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从1957年开始,高锟即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1964年,他提出在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 [11]。1965年,高锟与霍克汉姆共同得出结论,玻璃光衰减的基本限制在20dB/km以下(分贝/千米,是一种测量距离上信号衰减的方法),这是光通信的关键阈值。然而,在此测定时,光纤通常表现出高达1000分贝/千米甚至更多的光损耗。这一结论开启了寻找低损耗材料和合适纤维以达到这一标准的里程。 [18]
1966年,高锟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信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简单地说,只要解决好玻璃纯度和成分等问题,就能够利用玻璃制作光学纤维,从而高效传输信息。这一设想提出之后,有人称之为匪夷所思,也有人对此大加褒扬。但在争论中,高锟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 [5]
高锟在光通信工程和商业实现的早期发挥了主导作用。1969年,高锟测量了4分贝/千米的熔融二氧化硅的固有损耗,这是超透明玻璃在传输信号有效性的第一个证据 [18]。在他的努力推动下,1971年,世界上第一条1公里长的光纤问世,第一个光纤通讯系统也在1981年启用。 [19]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高锟对玻璃纤维疲劳强度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在被任命为国际电话电报公司首位执行科学家时,高锟启动了“Terabit技术”(“兆兆位技术”)计划,以解决信号处理的高频限制,因此高锟也被称为“Terabit技术理念之父”。 [18]
高锟还开发了实现光纤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他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 [45]

人才培养

从1987年到1996年任职期间,高锟为香港中文大学罗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其间中大实施灵活的学分制,全面检讨本科课程,成立工程、教育两学院,致力改善教学质量;创设多个研究所,促进跨学科研究;提升校园主干网络,连接世界各地系统;与国际学术重镇保持密切联系,加强与本地工商界合作。在与中国内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张“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 [20]
高锟在香港中文大学

获奖记录

荣誉奖项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作品获奖结果
2010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科学研究类“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5]获奖
2010大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KBE) [21]获奖
2010香港特别行政区大紫荆勋章 [9]获奖
2009诺贝尔物理学奖 [5]获奖
2009中国魅力榜学者作家界候选人 [22]提名
2006香港工程师学会“HKIE金章奖”(The HKIE Gold Medal) [5]获奖
2000《新闻周刊》“20世纪亚洲风云人物”,高锟与邓小平共同当选 [5]获奖
1999美国国家工程学会“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 [5]获奖
1996英国皇家工程学院“菲利普亲王奖章” [5]获奖
1996第十二届日本国际奖 [5]在宽带低损耗光纤通讯的开创性研究获奖
1995世界工程组织协会“杰出工程成就金章” [5]获奖
1993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 [21]获奖
1992光学工程国际协会(SPIE)“协会金章奖” [5]获奖
1989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法拉第奖章” [5]获奖
1989美国物理学会“詹姆斯·C·麦高第新材料奖” [5]获奖
1987日本通讯及计算机促进基金会“通讯及计算机奖” [5]获奖
1985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亚历山大·格林姆·贝尔奖章” [5]获奖
1985美国马可尼基金会“马可尼国际科学家奖” [5]获奖
1985意大利热那亚市“哥伦布奖章” [5]获奖
1980美国军用通讯与电子协会金章奖 [5]获奖
1979瑞典艾力松基金会“L·M·艾力松国际奖” [5]获奖
1978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摩理斯·H·利柏曼纪念奖” [5]获奖
1978英国兰克信托基金会“兰克奖”(The Rank Prize) [5]获奖
1977美国富林研究所“史特活·柏兰亭奖章”(The Stewart Ballantine Medal) [5]获奖
1976美国硅酸盐学会“摩尼奖”(The Morey Award) [5]获奖
荣誉学位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结果
2011中国香港大学名誉科学博士 [23]获奖
2010UCL Honorary Doctorate of Science [24]获奖
1999Yale University Honorary Doctor of Science [25]获奖
1995澳大利亚格理斐思大学第一服务荣誉博士 [5]获奖
1994英国达勒姆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5]获奖
1992英国格拉兹高大学荣誉工程学博士 [5]获奖
1991日本创价大学荣誉博士 [5]获奖
1990英国塞萨斯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5]获奖
1990中国台湾新竹交通大学名誉工学博士 [5]获奖
1985中国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5]获奖

个人生活

播报
编辑
  • 家庭背景
祖父:高吹万,晚清著名诗人,革命家,南社的重要成员。
父亲:高君湘,留美返沪的大律师,曾供职于国际法庭 [26]
堂叔父:高君平,近代中国天文研究的开拓者,推算出了周代北极星的正确位置。 [26]
弟弟:高铻 [27]
儿子:高明漳并没有继续“光纤之父”的科研研究,而是选择了母亲的职业——计算机工程师职业。
妻子:黄美芸
  • 个人自传
潮平岸阔:高锟自述》:高锟七十高龄之际撰写的自传集,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28]
高锟夫妇于香港中文大学

出版图书

播报
编辑
  • 潮平岸阔-高锟自述
    作者名称 高锟
    作品时间2007-7
    提起高锟教授,我们马上就会想起他的光纤、宽频通讯等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潮平岸阔:高锟自述》是作者七十高龄之际撰写的自传集。除了让读者一览他闯荡世界科技文明、周游列国的广阔人生之外,还与读者分享他对人、对世界的开阔视野。“潮平岸阔”既可以用来形容今天的宽频传送,又是作者生命形态的最佳写照。光纤...

社会任职

播报
编辑
1974-1987年,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美)首席科学家(1974年);工程总裁、行政科学家(1982年);研究事务总裁(1986年)。
1987-1996年,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1996-2000年,香港高科桥光纤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
2003-2009年1月,壹传媒独立非执行董事。
1996-2018年,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 [7] [11]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早在1966年,高锟就取得了光纤物理学上的突破性成果,他计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导纤维中进行远距离传输,这项成果最终促使光纤通信系统问世,而正是光纤通信为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8](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约瑟夫·努德格伦评)
“你的研究完全改变了世界,促进了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我本人为你而感到骄傲,世界欠你一个极大人情。” [29](美国总统奥巴马评)
“你的发明改变了世界通讯模式,为信息高速公路奠下基石。把光与玻璃结合后,影像传送、电话和电脑有了极大的发展……” [30](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评)
高锟发明了多种方法,将玻璃纤维和激光结合起来,以传输数字数据,这项技术为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用光纤技术开创了人类信息的新时代,被誉为“宽带教父”“光纤之父”和“光纤通信之父” [18]科技日报评)
高锟教授在科学上的成就,具有一切最伟大科学发现的共同特点:第一,他的光纤技术改变了世界,如果没有他的伟大发现,我想世界会跟现在完全不同;第二,他的创新是平常人想不到的,40年前通讯最快的媒介都是金属线,高锟惊人的想象力在很多人看来匪夷所思 [31](资讯科学家、图灵奖得主姚期智评)
光纤真正能远距离传递信号,他是奠基人之一。原来的光纤传输信号,损耗很大,传输距离短,当时高锟在理论上论证,能够把光纤的损耗降得很低,进而实现长距离传输信号。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现在所有跟光纤通信有关的技术,都离不开高锟的研究工作 [32](浙江大学信息学部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刘旭评)
高锟教授荣获诺贝尔奖乃实至名归,足证世界对其贡献之推崇。他的研究是远见、创意和精确计算之结晶,堪为世人之典范,并鼓舞人心。高教授为人随和谦厚,能够与众在此一同向他道贺,实是一大乐事 [3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里斯评)
高教授为人高贵仁慈,做事非常认真,在任中大校长期间,强调追求“卓越”,务求把中大发展为“世界的本地大学”。“追求卓越”从此成为中大继往开来的目标方向 [31](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评)
高教授对中大贡献卓越,与中大结缘近40载。他在担任该校电子学系教授、系主任期间,锐意发展电子学课程;出任中文大学校长时,领导校务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中大成为特区内以至国际上教研皆具分量的学府,高教授居功至伟 [33](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刘遵义评)
他总是思维超前,不仅在科研上,在其他各方面都是如此 [34](高锟妻子黄美芸评)
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谦谦君子和有承担的教育家 [35](香港特区前行政长官曾荫权评)
高锟先生在其职业生涯中获誉殊多,但是应当说先生是一贯地秉持了其幼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冲和之道。他不企荣利,将迟到的诺贝尔奖归于意外之喜。高锟先生将生平所获奖牌捐赠给了香港中文大学,将日本国际奖奖金捐赠给耶鲁大学建立了高锟研究资助基金来促进东西学术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高锟先生也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公民。他生于中国内地开风气之先的上海,在香港和英国接受正规教育,先后在英国、香港、美国工作生活。先生有着中国传统的文化情怀,也有着接纳西方文化的开阔胸怀 [36](财新网评)
高锟教授一生致力于科教事业,是光纤技术的先驱者,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治学严谨,淡泊名利,心系香港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国家、为香港培养大批人才,并积极为香港科学技术规划献计献策,力促香港科学园的建设,为香港的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事业作出卓著贡献。他曾任港事顾问,为香港回归祖国和回归后的繁荣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创建的事业长在,垂立的风范长存 [37](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王志民评)
高锟教授研思精微,见解精辟,推动了全球的科研创新;他同时慧眼高瞻,胸襟广阔,成就了伟大的教育事业 [7](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评)

人物影响

播报
编辑
  • 高锟星
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38-39]
“高锟星”命名典礼于1996年7月24日假香港恒生银行总行大厦举行,由当时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路甬祥教授颁授命名证书及铜匾予高教授。 [40]
  • 高锟楼
1996年11月7日,香港中文大学将科学馆北座命名为“高锟楼”并设立“高锟基金”,以发展学术研究,促进国际联系及学生活动。 [41]
  • 高锟奖学基金
2010年2月5日,香港中文大学举办“高锟成就展”,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等出席开幕仪式 [42]。同时展出的展品还包括各国政要及学者,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首相布朗、中国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等祝贺高锟获颁诺奖的函件。
香港中文大学校董会主席郑海泉欢迎高锟伉俪载誉归来并发言表示,高锟对该校所作的贡献,香港中大将永远铭记及感激。他同时宣布成立“高锟奖学基金”,以感激高锟对科学及工程的杰出贡献,以及发扬高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教育理念。奖金将用于奖励杰出的物理或工程本科生,并发掘有志投身科研创新事业的学生,助他们负笈海外交流。 [42]
  • 高锟会议中心
2010年3月1日,高锟出席由香港特区政府及香港科技园公司香港科学园举行的“高锟会议中心”命名仪式。这个会议中心的命名是为了表彰高锟在光纤科技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