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消費券如何刺激消費?

alcohol consumption

Alcoholism is a progressive disease that worsens if the sufferer remains in active addiction. Alcoholics tend to increase consumption to obtain the same high. Source: Pixabay

下載 SBS Audio 應用程式

其他收聽方法

聯邦、各州和領地政府紛紛通過各種手段刺激消費,其中包括以各種方式髮放消費券。那麼小小的消費券會如何帶動消費呢?


疫情遠離、疫苗就位、邊境開放……澳大利亞正在逐漸襬脫新冠疫情的陰影,人們也期待著經濟活動能儘快回歸正軌。

聯邦、各州和領地政府紛紛通過各種手段刺激消費。除了和之前的紓困措施類似的減稅、髮放現金之外,消費券也加入進來。

墨爾本大學管理與市場專業副教授Jill Lei博士近日接受了SBS普通話記者的寀訪,為我們解釋了減稅、髮放現金和髮放消費券這三者在刺激消費效果方面的不同。


本文觀點:

  • 消費券短期刺激消費的效果較好
  • 消費乘數可以幫助帶動經濟恢复
  • 不同的消費券設計細節會導致不同的效果

Lei博士首先明確了政府在噹下髮放消費券的目的。

“有些是為了幫助弱勢群體,或者在疫情中受到影響比較大的群體。還有一些是為了刺激短期消費進而帶動長期的經濟恢复。我們要談的可能主要是後一種。”

Lei博士介紹說,其實歐洲、中國也都用到了這三種方式(減稅、髮放現金和髮放消費券)。目前來看,消費券在短期刺激消費上會更加有效一點。

“從消費心理學來看,減稅的好處是不容易看到的。多出來的錢還是躺在你平常的收入賬戶裡的。‘心理賬戶理論’告訴我們,在賬戶裡的錢你可能已經給它計劃好了用處……你不一定會去做額外的花費,可能還是和平常的花費一樣。”
“相對於減稅,髮放額外現金屬於看得到的錢,人們更傾向於去花掉。”

“但相對於消費券,現金有一個問題。因為消費心理學認為人們在花費現金時有一種痛感。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在持有信用卡時消費更快。不花現金,痛感會少很多。”

根據以上描述,我們可以了解到,消費券首先是可以“被看到”的錢,其次在花費時痛感較低,是比較適合作為刺激消費的手段。
Australian Money
Source: Flickr
在實際髮放過程中,消費券還被設計出了各種使用方法和使用渠道。

“消費券可以被設計成滿多少錢可以使用;也可以被設計出專門的使用渠道。比如,把它設計成僅在餐館使用,或者僅能在旅遊時使用,可以用於刺激特定的行業。”
這些涉及的行業最好是有消費乘數的。比如,政府付出的刺激成本是一塊錢。你要能夠帶動超過一塊錢的消費。刺激出兩塊錢、三塊錢……那麼這種刺激才會更加有效果。
“比如,你要是刺激的是旅遊行業,那麼大家去旅遊不光就是住,還要吃,還要玩,那麼帶動的就是其他行業的消費。”
她也為我們解釋了為什麼目前消費券僅出現在旅遊、餐飲、娛樂等非剛需的領域。

“剛需消費的乘數比較少。你刺不刺激他都得花錢,所以就沒有彈性。如果刺激了可以帶動額外的消費,那麼就會起到刺激消費的實際作用。”

“另外一點在於,買個菜不會給我們帶來多少愉悅,但旅遊中的消費會給人帶去身心的愉悅,這種愉悅可能會進一步刺激更多的消費。”
Lei博士認為,從短期來講,消費券刺激消費的效果肯定是有的。長期來看,已經有一些實驗證明,髮放的方式頻次、使用的方式以及設計上很多很小的細節,都導致會它效果的不同。

“我們還需要去進一步的定義怎樣才算是刺激了經濟。比如,消費乘數達到多少倍,它叫才叫好的效果?或者它能夠持續多長時間,才算是刺激了消費?”

Lei博士打比方說,有些人會因為有了消費券把未來半年要花的錢提前到現在來花,之後就不再花錢了,那可能就沒有達到想要的刺激消費的效果。所以長期效果的好壞還需要更長時間的追踪。

研究者還需要觀察在停髮消費券之後,人們是不是還能保持原有的消費水平?是不是還能繼續帶動行業的髮展?這些都是衡量刺激經濟效果的組成部分。

“從我們現在的分析來看,消費券的短期效果好於減稅和髮放現金,但長期來看,還要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人們有穩定的收入、有好的社會保障系統。大家沒有後顧之憂才會想要去花錢。”

*以上內容僅代表嘉賓觀點

(本文系SBS原創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如需內容合作,請來函聯系:
澳大利亞人必鬚與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離,請查看您所在州或領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如果您出現感冒或流感症狀,請留在家中併致電家庭醫生或全國冠狀病毒健康信息熱線1800 020 080安排測試。

SBS致力於用63種語言報道最新的COVID-19新聞和信息,詳情請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關注更多澳洲新聞,請在Facebook上關注SBS Mandarin,或在微博上關注澳大利亞SBS廣播公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