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海嘯席捲全球,你我必須面對的真相 | 遠見雜誌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加入會員獨享優惠

失智海嘯席捲全球,你我必須面對的真相

全球每四秒增加一名患者

黃漢華
user

黃漢華

2014-07-31

瀏覽數 30,550+

失智海嘯席捲全球,你我必須面對的真相
 

本文出自 2014 / 8月號雜誌 養得起的未來

「父親有時待母親是妻子,有時候卻把母親當惡魔,會有妄想,追打或罵母親,」行政院長江宜樺對媒體談起失智父親的病情,難過地紅了眼眶。當他帶爸爸就醫,看到爸爸無法回答自己幾歲、不知有幾個兄弟姐妹,才驚覺事態嚴重。

即使是行政首長如江宜樺,面對失智症家人,也擺脫不了沈重的照顧壓力,隨著老年人口增加,失智病患逐漸普遍,像江宜樺這樣的家屬愈來愈多。其實伴隨全球人口老化而來的,最可怕的就是失智海嘯也席捲全球。

逾九成病人由家屬照顧 身心壓力大

2012年4月,世界衛生組織也感到事態嚴重,第一次發布全球失智症報告,調查顯示,到2010年,全球已有3560萬名失智病患,每年以770萬人速度增加,平均每四秒新增一名患者,全球每年照顧費用高達20兆台幣。

來看看台灣的情況。官方資料統計65歲以上人口,失智盛行率為4.79%,不過,民間調查到2013年底為8.04%,有21.5萬名失智老人。由於早期失智者就要旁人照顧,若以一家四口計算,受影響的病人和家屬共86萬人,由此可見,失智有如沈默海嘯,也已悄悄撲向台灣。國發會估算,到2056年,全台失智人數將超過72萬人,也就是每100個人就有四人失智。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由於超過九成的病人是由家屬照顧,對家屬的生理心理產生極大挑戰,是台灣在邁向老化社會時,必須同步提出因應對策的大課題。

湯麗玉說,失智症愈早治療愈好,但早期病情不易發現,不少病人到了中期,才知道罹病,錯失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主因是人們對失智症的認識有限。國際失智症協會曾對全球2500名病人和家屬進行調查,發現有2/3的人不了解這種疾病,即使是先進國家,早期診斷率也只有兩成到五成。

由於失智不能治癒,病情只會每下愈況,最後會因為大腦功能退化,不良於行,臥床而死亡,然而,病人從發病到終老仍有很長的存活時間,對家屬會造成很大的壓力。

「我曾經想自殺!」65歲的鄭釵談起照顧失智的先生,兩眼含淚,因為不到70歲的先生不知道要上廁所、不會自己吃飯,又亂摔東西、撞牆自傷,送到日照中心人家拒收,只好又帶回家,自己照顧。

「我提早退休,因為要照顧太太,」一頭白髮的王光輝邊餵太太吃飯邊說道。67歲的他本來經營廣告公司,太太在50多歲得到阿茲海默症,她從健忘變成不會寫親友的名字。糟糕的是,太太會亂跑,數度走丟,讓他隨時繃緊神經。

65歲以下罹病人數 有增多趨勢

事實上,65歲以下的失智病人也有愈來愈多的趨勢。湯麗玉說,在台灣失智症協會的服務中,約每七名失智病人,就有一人不到65歲。因此,先進國家近年紛紛將失智症防治列為重大保健政策。美國總統歐巴馬2011年簽署法案,2012年增加約150億台幣,協助照顧者並進行研究;英國打算2015年投入約34億元台幣研究和宣導;法國則提撥62億元台幣,提升家屬生活品質。

相較來看,台灣政府有什麼預防方針呢?衛福部在2013年公布「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希望提升民眾認知、建立社區照護網絡等七大面向,今年整合各部會意見,進而擬訂細節。

近幾年,各縣市政府也希望發現極早期失智病人,推行篩檢。以台北市為例,除了替社區民眾免費檢查,還委託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設計大腦保健體操,也和台灣失智症協會合作,設置1999轉5880的全天候服務專線,解答疑問。

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失智症病兆出現前20年,大腦就已病變,因此與其等待政府推出預防政策,不如現在就開始預防失智。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的九項趨吉避凶的方法,值得參考。預防失智永不嫌晚,現在就改變生活作息,不要讓失智症找上你!

面對失智海嘯1〉瑞智互助家庭 日間照護

失智症家庭互相打氣, 讓照顧者不孤單

在瑞智互助家庭,失智患者能接觸人群、從事康樂活動,親切的就像第二個家,這種新型態的服務,甚至連新加坡、香港都前來取經。

台北市民生社區有一戶人家,幾乎天天都傳出聊天、歌唱聲,常見幾十個銀髮族和中年人成群結伴,在這裡進進出出,大家有說有笑,充滿蓬勃朝氣,顛覆「老即衰弱」的刻板印象。原來這裡是前總統陳水扁的住所,現在免費借給台灣失智症協會,作為失智病人的日間照護場所。來到這裡的長者都有失智症,但如果不說,從那一張張快樂滿足的臉龐,很難知道他們會忘了回家的路、不會加減乘除,甚至不知道要上廁所!

布置像住家 有助穩定病人情緒

這裡的布置有如一般住家,客廳有沙發,房間裡有書桌,失智者可以寫書法、做勞作,廚房有各種鍋碗瓢盆,花園則種香氣撲鼻的桂花,希望用熟悉的味道刺激病人感官,喚起記憶,延緩腦部退化。「失智者在熟悉環境,情緒會穩定,」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說。失智者若能持續接觸人群,從事康樂活動,延緩失智的效果比吃藥還好。

4小時線上課程|最具說服力簡報+高質感簡報生成教學|獨家2合1智慧AI簡報術

2011年,失智症協會在這裡成立「瑞智互助家庭」,家屬帶著失智者,大家互相扶持、交換照顧經驗,甚至互吐苦水,建立比家人還親密的情感。

「我來到這裡,真正得到喘息!」73歲的熊太太泛著淚光說。10多年來,她獨自照顧失智的先生,心力交瘁,幾度想自殺。她回憶,當先生發現記憶力減退後,一開始就慌亂不已、又罹患躁鬱症,只要家人一句話不對,就亂摔東西。之後失去認知能力,為了洗臉、上廁所,甚至一天花10多個小時不斷進進出出洗手間,一天可以用掉五包衛生紙!

為了照顧先生,熊太太生活完全亂了方寸,不敢離開他半步,壓力讓她無法喘氣,直到來到互助家庭,看到幾十位同病相憐的家屬,彼此打氣,才發現自己並不孤單,逐漸恢復了笑容。如今,雖然熊先生還是不清楚自己在哪裡,但總是滿臉笑容地唱卡拉OK,和失智病人打牌,縱使大家不按牌理出牌,每個人也都樂在其中。

《遠見》採訪當天,只見熊太太正和10多位家屬,一起煮紅豆湯、大腸麵線,與失智病人聊天、吃午飯。另一位家屬張梅君也說,媽媽87歲,中度失智,但外向活潑,愛聊天,來到這裡後,滔滔不絕和別的病人聊天,即使雞同鴨講,卻都很開心。

能交換照顧 讓家人有喘息機會

互助家庭的另一個好處是「我們交換家人照顧,」張梅君說。她媽媽曾經走失,每天重覆問她:「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10多年來,她早已失去耐性。但來到這裡,媽媽交給其他家屬,她則照顧別的患者,竟然感覺擔子變輕了。像熊、張這樣的家屬,在互助家庭裡共有45組。湯麗玉說,當初會成立互助家庭,就是希望家屬互相照顧,勝過單打獨鬥。

由於社區是照顧失智者的理想場所,湯麗玉還發起「瑞智友善商店」,希望社區內的商店先認識社區失智者的樣貌,一旦發現走失者,就通報家屬,目前已有寶島眼鏡330家分店、水電行、美容院、診所等參加。

這樣的社區照顧模式不僅在台灣是創新,也是全球少見。湯麗玉解釋,其靈感來自2004年設立的「瑞智學堂」,讓失智長者一起唱歌、玩拼圖、做體操,活化感官,白天用盡精力,晚上回家就能好眠,作息不再日夜顛倒,家人也得以休息。 家屬發現,康樂活動有助活化大腦,輕度失智者甚至維持五年不會退化,於是他們要求增加一週一次的課程,學堂因而延長上課時間,長者有更多時間打麻將、唱卡拉OK,甚至教兒童學圍棋!

目前失智症協會使用陳水扁以前住所,讓長者活動時間能增加為一週五天,早上來、傍晚回,成為另一種日照中心。「一個月只收500元維護費,」張梅君說,相較動輒收費上萬元的日照中心和4到6萬元的住宿型養護中心,這裡相當便宜。

這種嶄新模式也已引起國外注意,湯麗玉說,已吸引300多名香港、新加坡人參觀,新加坡甚至已複製,設立兩個互助家庭,香港也將跟進,成為台灣第一個輸出國外的長照服務! 在台灣照護人力不足的窘境下,家屬串起互助家庭不失為良策,期盼社區能有更多這類據點,讓銀髮族平順度過老年。

面對失智海嘯2〉北市引進創新治療法

治療犬出診逗樂病患, 互動中學會表達情緒

台灣失智人口逐漸增加,如何預防失智、延緩病情成為重要議題。北市引進治療新方法,希望早期、輕度病人症狀,擁有生活自主權。

治療失智病患,時下最常見的方法是陪病患下棋、打麻將,以刺激大腦,延緩病情惡化。但隨著國際間治療方法推陳出新,2014年6月,台北市引進兩種創新的治療模式,一是讓失智者和狗互動,二是協助輕度失智者寫日記。

觸摸狗兒 學習記住年紀、名字

每週三上午,台北市文山區健康服務中心總顯得很熱鬧,原來是四隻訓練有素的狗來到這裡,改變了氣氛。經由動物輔導師協助,失智長者學習記住狗的年紀、性別,還要能叫出牠們的名字,摸摸牠們的頭,瞬間,個個都成了銀髮馴犬師。

「哈樂,敬禮!」在飼主口令下,失智長者看到哈樂向她敬禮,開心地伸手拿餅乾餵食,作為鼓勵。女兒在一旁看到媽媽變得很有精神,才知道狗也可以和失智病人做朋友。她說,媽媽在家裡常睡覺,精神不好,見到哈樂,笑容才多了起來。「我媽媽很怕狗,」家屬萬素珍說。但在動物輔導師引導下,媽媽竟願意抬起雙腿,讓狗觸碰。

這項治療計畫由文山區健康服務中心和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以下簡稱動輔協會)合作,從6月到8月進行10週。動輔協會理事長葉明理表示,研究顯示,動物輔助治療對失智長者有正向效果,能改善憂鬱,安定情緒,減少孤獨等負面情緒。文山區健康中心主任駱貞妃就說,台灣失智人口逐漸增加,他們推行治療犬計畫,也提供篩檢服務,希望找到65歲以下的極早期病人。

「愈早治療失智症,愈能延緩病情惡化!」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指出。由於失智症不能痊癒,觀察國際近年的治療趨勢,極早期的、輕度病人儘快接受治療,拿回生活自主權並不是難事。 台北市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職能治療師趙靄儀也表示,不少家屬發現家人得了失智,往往開始代為決定事情,讓病人失去生活掌控權,愈來愈依賴家人,不僅失去生活尊嚴,又成為家庭負擔。

透過書寫記錄病情 自理生活

國際失智症協會早在2006年就提出自我管理觀念,主張早期與輕度失智症病人有能力掌握自己生活,不必由家屬取代。如同糖尿病、關節炎等慢性病,失智症也是漸進發展,雖然沒有特效藥,但一般慢性病人可以記錄自己的病情,自理生活。寫日記就是一個很好的治療方法。聖若瑟失智養護中心近年來開始推動失智長者寫日記,91歲的黃爺爺就從寫日記中獲得很大滿足。

黃爺爺回溯當年在公家機關工作,練就一手寫公文絕技,雖然自己記憶力正在衰退,但只要拿筆寫字,就很高興,因此養護中心幫他準備簿子,讓他在傍晚回家前,靜靜地一個人寫日記。「今天是晴天,有大太陽,……」黃爺爺拿出日記朗讀著,儘管內容簡單,卻顯得開心。職能治療師鄭又升表示,只要讓輕度失智者從事有興趣的事物,他們就會自己打理生活,減輕家屬擔子。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