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菊科蒿属植物)_百度百科

茵陈蒿

[yīn chén hāo]
菊科蒿属植物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茵陈蒿(学名: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是菊科蒿属的半灌木状草本植物,植株有浓香;茎直立,基部木质化,初时密生灰白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渐稀疏或脱落无毛;花黄色;瘦果长圆形;花果期为秋季。茵陈蒿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至夏其苗则变为蒿,亦称茵陈蒿,故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当柴烧”的说法。 [5]
茵陈蒿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山西、陕西、安徽等地,在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广泛种植; [1]生于路旁、河边、海滨沙地、低山坡较潮湿处;耐寒,喜光,生长强健;对土壤要求不高,尤耐盐碱。茵陈蒿繁殖采用播种繁殖或分株繁殖。 [6]
据《本草经》记载,茵陈蒿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 [7]多食用茵陈蒿亦能起到一定防病、保健作用。 [8]鄂伦春人会将新鲜的茵陈蒿与各种野兽的骨头肉、肥肠及新鲜血烩炖,做成昆毕汤。 [9]观赏价值方面,茵陈蒿适合不同环境条件的景观布置应用,可用作软化硬质景观的地被材料或庭院花境景观布置。 [6]
中文名
茵陈蒿
拉丁学名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4]
植物界
木兰纲
蒿属
茵陈蒿
分布区域
辽宁、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
命名者及年代
Thunb.,1837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灌木状草本,植株有浓烈的香气。主根明显木质,垂直或斜向下伸长;根茎直径5-8毫米,直立,稀少斜上展或横卧,常有细的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40-120厘米或更长,红褐色或褐色,有不明显的纵棱,基部木质,上部分枝多,向上斜伸展;茎、枝初时密生灰白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渐稀疏或脱落无毛。营养枝端有密集叶丛,基生叶密集着生,常成莲座状;基生叶、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两面均被棕黄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期茎下部叶被毛脱落,叶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4(-5)厘米,宽1.5-3.5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2-3(-4)枚,每裂片再3-5全裂,小裂片狭线形或狭线状披针形,通常细直,不弧曲,长5-10毫米,宽0.5-1.5(-2)毫米,叶柄长3-7毫米,花期上述叶均萎谢;中部叶宽卵形、近圆形或卵圆形,长2-3厘米,宽1.5-2.5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狭线形或丝线形,通常细直、不弧曲,长8-12毫米,宽0.3-1毫米,近无毛,顶端微尖,基部裂片常半抱茎,近无叶柄;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5全裂或3全裂,基部裂片半抱茎。
头状花序卵球形,稀近球形,多数,直径1.5-2毫米,有短梗及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的上端或小枝端偏向外侧生长,常排成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端组成大型、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草质,卵形或椭圆形,背面淡黄色,有绿色中肋,无毛,边膜质,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近膜质或膜质;花序托小,凸起;雌花6-10朵,花冠狭管状或狭圆锥状,檐部具2(-3)裂齿,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锐;两性花3-7朵,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短,上端棒状,2裂,不叉开,退化子房极小。瘦果长圆形或长卵形。花果期7-10月。 [1] [10]
茵陈

近种区别

播报
编辑
茵陈蒿
茎、枝初密被灰白或灰黄色绢质柔毛。
茎有少数短分枝:茎、枝被灰色蛛丝状柔毛。
头状花序卵圆形,稀近球形,径1.5-2毫米,有短梗及线形小苞片,在分枝的上端或小枝端偏向外侧生长,排成复总状花序,在茎上端组成大型、开展圆锥花序。
头状花序椭圆形,径2.5-3(-3.5)毫米,排成穗状花序或复穗状花序,在茎上常组成尖塔形窄圆锥花序。
茵陈蒿

生长环境

播报
编辑
生于低海拔地区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区。 [1]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北京:
东城、丰台、海淀、门头沟、房山、昌平、怀柔、延庆
河北:
赞皇、迁西、秦皇岛、青龙、大名、涉县、永年、涞源、张家口、张北、沽源、蔚县、赤城、承德、兴隆、围场
山西:
大同、沁水、五台、临县、岚县、中阳
内蒙古:
克什克腾旗、开鲁、扎鲁特、乌审、乌前旗
辽宁:
沈阳、辽中、大连、旅顺口、庄河、海城、丹东、锦州、营口、辽阳、太子河、灯塔、铁岭、西丰、建平、建昌
吉林:
长春、通榆、敦化
黑龙江:
哈尔滨、肇源、伊春、青冈
上海:
浦东新、奉贤
江苏:
南京、无锡、苏州、南通、仪征、句容
浙江:
杭州、淳安、温州、洞头、平阳、舟山、景宁
安徽:
当涂、铜陵、安庆、怀宁、潜山、金寨、旌德、宁国
福建:
福州、平潭、厦门、尤溪、沙县、永安、泉州、永春、云霄、漳浦、诏安、东山、南靖、平和、武夷山、建阳、长汀、武平、连城、漳平
江西:
九江、庐山、九江、武宁、修水、德安、星子、都昌、彭泽、全南、寻乌、瑞金、安福、上高、南丰、广昌、广丰、婺源、德兴
山东:
青岛、滕州、烟台、潍坊、临朐、济宁、泗水、曲阜、邹城、泰安、宁阳、新泰、临沂、沂水、费县、平邑、蒙阴、高唐、沾化
河南:
郑州、巩义、新乡、辉县、南阳、内乡、济源
湖北:
武汉、阳新、郧县、竹溪、房县、丹江口、宜昌、兴山、荆门、京山、罗田、蕲春、麻城、巴东、神农架
湖南:
湘潭、隆回、洞口、绥宁、武冈、平江、桃源、桑植、桂阳、宜章、江华、怀化、辰溪、新晃、芷江、靖州、洪江、泸溪、花垣、古丈、永顺
广东:
广州、始兴、南澳、徐闻、惠东、梅县、大埔、蕉岭
广西:
马山、柳州、桂林、临桂、灵川、全州、兴安、龙胜、资源、平乐、蒙山、北海、浦北、金秀、龙州
重庆:
北碚、城口、武隆、巫山
四川:
米易、叙永、德阳、绵阳、广元、青川、万源、马尔康、泸定、德昌
贵州:
贵阳、遵义、玉屏、石阡、德江、威宁、剑河、龙里
云南:
武定、大理、漾濞
陕西:
西安、蓝田、户县、宝鸡、眉县、太白、咸阳、三原、澄城、甘泉、洛川、黄龙、宁强、镇巴、佛坪、榆林、横山、定边、绥德、安康、宁陕、山阳
甘肃:
会宁、天水、民勤、民乐、庆阳、合水、文县
青海:
西宁、湟源、贵南
宁夏:
盐池
台湾:
台北、基隆、嘉义、宜兰、桃园、台东
香港
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前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播报
编辑
选地整地:选择阳光充足,土壤肥力较高的沙质壤土及排水良好的地块,将土壤耕翻、耙平、去杂草、开沟做畦,畦高20厘米,宽1米,畦面东西向,种植行南北向,以利于充分吸收阳光,并施腐熟的有机肥4000千克作基肥。
播种施肥
播种施肥: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每667平方米用种量50-100克,将种子与细沙拌匀,然后撒播,薄薄覆土,保持湿润,幼苗出齐,除草浇水。在苗高4-5厘米时进行间苗,保持株距5厘米,使其均匀生长。播后1个月需进行首次松土除草和施肥,以后视情况而定。施肥主要以人粪尿和速效肥为主,一般当年春季不采收,使其根系粗壮,以免形成草荒,便于冬季移植栽培。 [2]

栽培技术

播报
编辑
施肥:茵陈蒿是多年生深根性植物,在母根定植前,温室或塑料棚需进行土壤深翻和施肥。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机肥4000-5000千克,通过深翻混于土中,然后整细耙平,使土壤疏松。
挖取母根:当10月份地上部植株开始凋零时,选择根系粗壮的野生茵陈蒿作母根挖时去掉泥土,立即埋入湿土或湿沙中,以防失水影响生活力。定植采挖的母根应及时定植,每隔15厘米开10厘米宽沟,沟内浇足定植水,株距为15厘米。
保护地管理:①定植后,新叶生长前一般不需经常浇水,如果土壤干旱时可用喷壶浇水。待茵陈蒿长出新叶时,进行松土打垄。②定植后出现缺苗时应及时补栽。③避免施化肥,在施足基肥基础上,整个生长过程一般不施化肥,以保证茵陈蒿的食用品质。④温室栽培应抓住冬季市场,入冬后维持10℃以上,茵陈蒿就能正常生长。⑤塑料棚栽培,在越冬后应尽早扣棚,促进茵陈蒿早萌发,以增加收益。⑥在保护地中茵陈蒿生长期约70天,可连续采收两茬。当嫩苗高10厘米以上时,可贴近茎基部采收。 [3]

主要价值

播报
编辑
茵陈蒿 药材
茵陈蒿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B,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20余种氨基酸,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在春天,多食用茵陈蒿亦能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与其它野菜一样,春季服食茵陈蒿方法很多,可蒸食,可凉拌,也可在煮粥时把茵陈蒿直接放入锅中同煮,茵陈蒿粥味道也比较鲜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