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沃伦·安德森_百度百科

菲利普·沃伦·安德森

美国物理学家、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收藏
0有用+1
0
菲利普·沃伦·安德森(Philip Warren Anderson,1923年12月13日-2020年3月29日),出生于印第安纳波利斯美国物理学家,1977年与内维尔·弗朗西斯·莫特约翰·哈斯布鲁克·范扶累克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0年3月29日,菲利普·安德森逝世,享年96岁。 [1]
中文名
菲利普·沃伦·安德森
外文名
Philip Warren Anderson
国    籍
美国
出生日期
1923年12月13日
逝世日期
2020年3月29日
职    业
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
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出生地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菲利普·安德森出生于印第安纳波利斯并且在伊利诺伊州厄巴纳度过他的童年。 1940年他从厄巴纳的高级中学毕业。 之后他跑到哈佛大学完成了的学士学位并进入研究所。 在约翰·凡扶累克的指导下学习物理。 战争期间,安德森曾在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待上一段时间。
1949年到1984年,安德森任职于新泽西贝尔实验室,广泛地研究了凝聚态物理的许多问题。 这段期间他发现了局部化(Anderson localization)的概念; 写下了安德森哈密顿算符以描述过渡金属系统中的电子。 另外他还建议粒子物理学家寻找产生粒子质量的机制(后来所谓的希格斯机制); 发展了超导体BCS理论中的计算方法。 1963年,安德森被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1967年到1975年,安德森在剑桥大学担任理论物理学的教授。 1977年,由于“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他与内维尔·莫特约翰·凡扶累克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个研究为电子元件开关与记忆的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电脑发展有重要贡献。 1982年他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自1984起,他从贝尔实验室退休,到了普林斯顿大学主持约瑟·亨利物理教授席位。
2006年何塞·索勒的一份分析统计比较了论文参考文献与引用数,指出安德森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物理学家 [2]
2013年,普林斯顿大学曾举办活动庆祝安德森的九十大寿,约150名曾与之共事过的同事与学生参加,其中包括5名诺贝尔奖得主与1名菲尔兹奖得主。 [1]
2020年3月29日,菲利普·安德森逝世,享年96岁。 [1]

人物著作

播报
编辑
1963年 《Concepts in Solids》 ISBN 9810232314
1984年 《Basic Notions i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ISBN 0201328305
1994年 《A Career in Theoretical Physics》 ISBN 9812388664
1997年 《The Theory of Superconductivity in the High Temperature Cuprates》 ISBN 0691043655

个人生活

播报
编辑
菲利普·沃伦·安德森的父亲是伊利诺伊大学的植物病理学家,外公则是一名数学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