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傷鬥里約奧運成經典,潘樂恩嚐盡悲喜羽毛球場再出發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特別報導

創業做老闆

負傷鬥里約奧運成經典,潘樂恩嚐盡悲喜羽毛球場再出發

2021/08/03 ,

專訪

TNL特稿

Photo Credit: 洪量丰
TNL特稿

TNL特稿

關鍵評論網編輯邀請專家撰寫特稿,歡迎讀者參與討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離開咗球場生活唔係淨係得羽毛球,有好多嘢係要去關心你要去知道,唔好喺個籠度傻仔咁。」

採訪:洪量丰

東京奧運進行得如火如荼,每遇體壇盛事,傳媒理所當然聚焦獎牌大熱的風光戰績,但璀燦背後,運動員有血有肉的生涯其實歷盡高低悲喜。

2016年里約奧運前,羽毛球女雙港將潘樂恩左膝嚴重受創,缺戰半年再次上陣,賽後她在鏡頭前淚灑賽場一幕教港人印象深刻。

5年過去,兩戰奧運的她在羽毛球場嚐盡喜怒哀樂,五味雜陳,去年已無聲無息悄悄退役,退而優則教,站上另一崗位繼續貢獻羽壇。

IMG_7125
Photo Credit: 洪量丰

訪問潘樂恩前夕我重溫里約奧運新聞,記得其中一篇題為「輸波都係笑住打 潘樂恩:好享受比賽」,配圖中的潘樂恩無論後場回球、飛撲倒地、又或賽後與拍檔謝影雪並肩而行,總是咧嘴而笑,雖隔螢幕,但讀者一瞥相片即能感受那強烈的興奮之情。回想里約片段,潘樂恩指當時久別賽場,難掩情緒,

「16年第一次出場嗰下係唞唔到氣咁,因為真係太耐冇比賽,前幾個月都不斷想像第一下嘅感覺會係點。去到中後段先開始享受同放鬆,咁多個月想像緊嘅嘢都抒發晒出嚟。」

該役的情感爆發,乃是從天堂跌至地獄,幾經辛苦才能重返人間的喜悅。

AP_16224562748002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潘樂恩(左)2016年奧運女雙首場對陣印尼,左腳便要戴上護膝,她當時的拍檔是今屆東奧選手之一謝影雪。

倫奧無心插柳卻最終拆夥

潘樂恩2012年曾與謝影雪合作出戰倫敦奧運,潘坦言當年無心插柳,沒想到20出頭便能入圍奧運,「倫奧開頭冇諗住爭入圍,因為當時兩個人夾咗冇耐,一嚟同一時間港隊有另一隊女雙,我哋啱啱夾又唔係好勁,係咁啱有幾站比賽成績唔錯,分數上咗去,教練就話咁不如爭下奧運啦,所以第一屆都幾意外。」

該屆她們小組賽三戰皆北出局,本來奧運絕非終點,兩人再接再厲繼續合作,但2013年卻突然拆夥,潘樂恩形容那時如小朋友鬥氣,一想起羽毛球便覺厭惡,「我覺得點解明明咁好狀態突然間要拆呢?自己都唔係好明,我當時好唔開心,有段時間見到羽毛球就想嘔,覺得好厭惡,唔想再打落去。」

RTR35R6G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她撇下球拍報讀中大體育系學士課程,教練惜才,勸說她不要完全離開球場,改為兼職訓練,小別後她自言重新尋回羽毛球的樂趣,「個人跳咗出去唔係喺個框框度,見識多咗,心態放開就覺得原來自己都唔係咁討厭羽毛球啫。」

適逢里約奧運計分周期臨近,兩人經教練撮合下重逢,潘樂恩指回歸前她與謝影雪詳談多時,剖白內心想法,

「唔可以再收埋收埋,有咩就要講,比賽完要檢討,唔好輸咗之後唔出聲冷戰。我哋話再夾唔可以再係咁,行返以前條舊路係冇意思。」

RTR35P4J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里約前氣勢盛卻受傷

經歷拆夥又故劍重逢,兩人再組「樂雪組合」力爭再戰2016年里約奧運。2015年時兩人排名節節上升,氣勢愈戰愈盛,大眾預計兩人將穩奪奧運女雙席位,潘樂恩直言當屆信心大增,同年年底她們更殺入澳門公開賽決賽,豈料潘樂恩戰至中段重傷左膝,賽後證實半月板移位兼前十字韌帶撕裂,起碼要養傷半年,里約奧運幾乎成為幻影。

由於兩人奧運前肯定無緣鬥計分賽,積分已然封頂,只能被動寄望對手失分,一直急趕復康的她指其時心情焦急,「我都驚㗎,每個禮拜都睇住個分,祈求呢個比賽你唔好贏到呀。受咗傷之後覺得咁樣去唔到好可惜,因為奧運出16隊,我傷之前都排第10、第11左右。」

雙打如談戀愛

若羽毛球僅揮舞球拍讓羽毛來回飛墜,勝者喜敗者憂,純運動競技層面看想來還覺簡單直接,但人的情感總是複雜多變,何況是團隊配合?潘樂恩說雙打說如談一場戀愛,有時細水長流,平凡瑣事可樂足半天;有時卻轟轟烈烈。

WhatsApp_Image_2021-06-25_at_20_33_26
Photo Credit: 受訪者提供
潘樂恩與謝影雪早在2012年便奪得日本羽毛球超級賽女雙金牌。

奧運前「樂雪組合」成績穩步上揚過蜜月期,後來潘樂恩雖歷重傷極速傷癒,兩人缺戰半年依然夠分參加奧運,為遷就她活動能力不如前,習慣網前的謝影雪特調至後場幫忙,即使該屆成績難有突破,無緣晉級,也總算圓了組合兩次征奧的願望,「當時我比賽都係趷下趷下,淨係可以前後跑,向左右都危危乎,所以當時覺得去到已經好好。」

AP_16225600150919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2016年,二人在里約奧運對戰馬來西亞選手。
AP_16225590096292
Photo Credit: AP/ 達志影像
潘、謝的女雙組合在里約奧運同樣是三戰皆負小組出局。

放下競技成績,奧運其實是個體壇大派對,各國精英難得聚首,潘樂恩在選手村的經歷仍歷歷在目,

「入面可以見到唔同國家嘅運動員,好少可比賽可以體驗到呢種氣氛,例如12年識咗個伯伯,原來佢係美國隊嘅,我哋跟住佢想搵菲比斯影相,但可能佢嗰陣輸咗有啲黑面;又試過喺gym度見到拿度,佢好尷尬咁同我哋影相。」

WhatsApp_Image_2021-06-25_at_20_23_39
Photo Credit: 受訪者提供
2016年里約奧運開幕。
WhatsApp_Image_2021-06-25_at_20_23_37
Photo Credit: 受訪者提供
選手村。
WhatsApp_Image_2021-06-25_at_20_23_36_(2
Photo Credit: 受訪者提供
拿度合照時表情有點生硬。
WhatsApp_Image_2021-06-25_at_20_23_39_(1
Photo Credit: 受訪者提供
與德國「體操萬人迷」阮馬素合照。

「二次拆夥」

奧運一刻精彩,但回歸日常訓練比賽,雙打二人三足同行難度極高,尤其潘樂恩受傷更令兩人步伐漸見不一,她說重創後為趕及復出,急於復康,身心實未預備重返高水平比賽,「當時比賽表現望落好過上一次,教練就覺得我差唔多好返,但其實隻腳同心理都未準備好,對手如果係咁進攻,我又好似畀人撳住,比賽心理壓力好大。」

與此同時謝影雪與鄧俊文合作混雙打出驚喜,國際賽屢有佳作,潘樂恩記得時至2017年年底她突被教練告知將要拆夥,往事已矣,但潘樂恩說來依然唏噓和無奈,「當時係好嬲,覺得點解冇人同我傾過,我有少少鬥氣就話咁唔打喇,教練話不如你帶啲細嘅練啦。」

RTX3HPBV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謝影雪(前)與鄧俊文(後)組混雙打出好表現。

「唔好坐喺度等食」

二次拆夥時潘樂恩屆26歲,意興闌珊漸漸淡出賽場,改留隊內訓練新血;場外她則創業變老闆娘,曾與男朋友經營台式飲料店。

WhatsApp_Image_2021-06-25_at_20_33_27_(1
Photo Credit: 受訪者提供
潘樂恩球場外做老闆。

一次意外成為生涯轉捩點,潘樂恩深信塞翁失馬,一來意識到著重細節的重要,「以前恃住自己後生大把力,唔理啦有力就盡用,臨瞓玩電話又有咩所謂呢,大個咗就知好多小事會有好大影響。」二來她在運動員的窄廊努力前行卻舉步為艱,重傷後她才發現自己久在溫室中,有時全心運動反忽略運動場外的世界,

「運動員生活太舒適,練波係好攰,但完咗就唔使諗好多嘢,好少會諗自己嘅人生。到你受傷嘅時候,原來係會畀人淘汰,唔好淨係坐喺度等食。離開咗球場生活唔係淨係得羽毛球,有好多嘢係要去關心你要去知道,唔好喺個籠度傻仔咁。」

WhatsApp_Image_2021-06-25_at_20_33_28_(1
Photo Credit: 受訪者提供

曾斷言不教波

潘樂恩去年三月退役,開始教練生涯,她笑說以前曾斷言不會執教鞭,頭幾課表現可謂不堪回首,「我唔識教,開頭感覺就煮到埋嚟就食,好多動作平時係好自然,我唔會諗呢個動作究竟係點做」。她自言初時純綷「打份工」,但後來眼見學生有進步,在球場上似曾相識又截然不同的滿足感油然而生,

「以前去打比賽嘅時候,咁辛苦打完一場比賽贏咗就會好開心;而家有時喺球場教波時會有啲人行埋嚟,話見你頭先好細心、好有耐性,會唔會想收學生?我聽到呢啲評語好開心,因為我教波唔係做畀人睇,點知側邊原來有人睇到我係有用心。」

潘樂恩曾經在球場內被成績排名傷患等壓力影響至茫然失焦,灰心沮喪,但踏出場外換個角度,驀然回首,眼前飛躍的白點終究是那童年日夜逐尋、帶給她無窮歡樂的羽毛球,一板一板嗖嗖來回,在她生命壓下重要烙印。

WhatsApp_Image_2021-06-25_at_20_23_36
Photo Credit: 受訪者提供

潘樂恩檔案

  • 出生日期:1991年8月22日(29歲)
  • 項目:羽毛球
  • 最高世界排名:9(女雙夥拍謝影雪,2013年8月)
  • 退役年份:2020年
  • 奧運成績:2012年、2016年女雙小組賽
  • 曾奪獎項(只列部分):2017年馬來西亞大師賽亞軍、2015年澳門黃金大獎賽亞軍、2012年日本超級賽女雙冠軍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專題下則文章:

磨劍十年圓奧運夢,泳將劉彥恩退役留體壇推全民體育



港將赴奧之後:

香港運動員在東京奧運取得佳績,整個賽期全港市民都將目光全情投放在一班港將身上。香港運動員向來都以赴奧參賽為目標,當中不少人為了「衝奧」投放了十數年的時間,但長時間的訓練、運動員經歷、奧運體驗,又是如何影響著港將退役後的生活?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