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尊素_百度百科

黄尊素

著名学者黄宗羲之父
收藏
0有用+1
0
黄尊素(1584年~1626年),初名则灿,字真长,号白安,一作白庵,浙江省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著名学者黄宗羲之父。 [4-7]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黄尊素考中进士,授宁国推官。天启二年(1622年),摧御史,天启四年(1624年),先后三次上书批评朝政得失,触怒权贵魏忠贤,后被免俸禄一年。天启五年(1625年),黄尊素被魏忠贤同党曹钦程借故弹劾,削籍而归。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大兴文字狱,借以打击东林党人,黄尊素被捕。后得知狱卒将要谋害自己,随即赴死就义。 [8-9]
黄尊素有《忠端公集》。他与高攀龙周起元缪昌期周顺昌周宗建李应升并称“后七君子”;与汪文言并为东林党“两大智囊”。 [10-11]
真长
白安
所处时代
明代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地
浙江省余姚县(今浙江余姚)
出生日期
1584年
逝世日期
1626年6月24日
主要成就
“后七君子”之一
主要作品
《忠端公集》
本    名
黄尊素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早年经历

黄尊素(1584~1626.6.24),初名则灿,字真长,号白安,一作白庵,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著名学者黄宗羲之父。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任命为宁国推官,精敏强干。 [1]

疏论人事

天启二年(1622年)提拔御史,请假回家。第二年冬天回到朝廷,上疏请求召回余懋衡曹于汴刘宗周周洪谟王纪邹元标冯从吾,而弹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通政丁启睿愚蠢迟钝。赵秉忠牛应元都辞职离开了。山东起义被镇压后,起义军余部又煽动起来。巡抚王惟俭无法控制,黄尊素上疏议论。于是说:“巡抚本来是从内外选拔任用的,如今都任用京官,不如推举任用训练有素的地方官员。”又多次陈述边防事务,极力诋毁大将马世龙,违背了枢辅孙承宗的意图。这时皇帝即位已有好几个年头了,从没有召见过大臣。黄尊素请求恢复在便殿面对面召见大臣的先例,当面决定国家大事,否则也可利用讲解经史的机会,让大臣们面对面商讨可不可以执行。皇帝没有采纳。 [1]

借变进谏

天启四年(1624年)二月,大风吹起黄沙,昏天蔽日,还伴有敲鼓一般的响声,一连十天都是如此。三月初一,京师发生三次地震,乾清宫震动得尤其厉害。正好皇帝身体欠佳,人心惶惶不可终日。黄尊素极力陈述时事政策的十大过失。最后说:“陛下压制轻视言官,使人人都有所忌讳,这才有人只提些皮毛小事,不敢冒犯当权者。如今近臣重过赵娆,禁旅与唐末相近,萧墙之祸患比敌国还惨。
朝廷没有运筹帷幄的大臣,边防没有制敌取胜的将领。掌权的人对国家的安危愚昧无知,捣乱的人对于失败的局面多方掩饰。不在此时举荐贤才斥退不肖之人,反而厌恶刚毅正直的人,把他看作仇敌,陛下难道就不为国家考虑吗?”
奏疏递入,魏忠贤大怒,图谋将他处廷杖刑韩爌大力营救,于是只剥夺一年俸禄。 [1]

力劾权阉

黄尊素像 [2]
不久杨涟弹劾魏忠贤,被下旨责备。黄尊素很愤怒,接着上疏,大意说:“天下有政权归于近旁宠幸之人,皇帝大权旁落,而国家太平英明的吗?天下有中外纷扰,没有不想从瓜分国家得到一份好处,而还能将国家交给左右的人吗?陛下一定以为曲意奉承,小心谨慎的人可以重用,不知道不远离这些人,就不能使无所畏忌的人得到任用。陛下一定认为只有我才能驾驭,不知道不能驾驭时,则已不可收拾了。陛下自登基以来,公卿台谏一个接一个地被罢免回家,使得在位的人没有长远打算。这还不叫孤立,却将一个近侍的离开叫作孤立吗?如今魏忠贤违法的情形,廷臣已揭露无疑。陛下如果不早做决断,当他看到前途无望,狗急跳墙,还会有什么顾虑呢?魏忠贤是一定不肯收回他那放纵的野心的缰绳来悔过自新的。魏忠贤的私党,一定不肯收回他们那谋取私利船桨,而任其默默消融的。开始还只是与官员为仇,接着将把至尊的皇位作为赌注。基础防护既已牢固,谁还能把他们怎样。不仅台谏不足以挫败他们,即使是动用武力也难以奏效了。”魏忠贤得到奏疏更加不满。 [1]

乞恤忠良

万燝廷杖后,又想廷杖御史林汝翥,各言官到内阁去争论。数百个小太监拥进内阁中,挥舞着拳头大声叫骂,各内阁大臣都低着头不敢说话。黄尊素厉声说:“内阁重地,即使是司礼没有接到诏书也不敢到来,你们这帮人竟敢如此无礼!”于是众太监慢慢散去。没多久,万燝因受重伤死去。黄尊素上奏说:“按照法律,不是叛逆等十大罪状不判处死刑。如今如今让披肝沥胆的忠臣,竟然死于磨牙咧齿的小人之手。这帮小人一定奔走相告,说是可以利用皇帝的特权,来鞭打百官。后代有这样的人,他继承了董狐的笔法和朱熹的《通鉴纲目》,于是写道:‘某月某日,郎中万燝因为进谏国事被廷杖打死。’这岂不是连累了皇上的圣德么!进呈廷杖这种说法的人,一定说这是祖宗的制度,殊不知正统、正德年间,王振刘瑾实行它;世祖、神宗年间,张璁严嵩张居正执行它。奸邪小人想放纵自己的私欲,害怕忠臣义士的牵制,一定得用廷杖发泄他们的私愤,使得皇帝蒙受拒绝进谏的罪名,自己掌管实际权力,而仁人志士且有被牵连的危险。于是乎小人为所欲为,毫无顾忌,而嫁祸于国家。万火景已经死了。侮辱杀戮正直的人,不能开这个先例。乞求恢复万燝原有的官职,破格赐给他照顾,让他的后人亲自护送棺材返回故乡,万燝死而不朽。”奏疏递入,更加违背魏忠贤的意图。 [1]

含冤罢官

八月,河南进贡玉玺。魏忠贤想夸张这件事,命令从大明门进城,实行接受玉玺的礼仪,百官奏表称贺。黄尊素上奏说:“过去宋哲宗得到一个宝玺蔡确等人争着说是好兆头,改年号为元符,宋朝国运最终不能长久。本朝弘治年间,陕西进献玉玺,只是命令送进朝廷,给赏钱五两。这是祖宗的先例,应该依此办理。”这事就这样中止了。天启五年(1625年)春天,被派往陕西巡视茶马互市,刚出北京城,叛党曹钦程揭发他专门攻击好人,助长了高攀龙魏大中的嚣张气焰,于是被削籍为平民。 [1]

深谋远虑

黄尊素忠诚正直敢于说真话,尤其有深谋远虑。刚进入官府时,邹元标确实帮助过他,黄尊素就进言规劝邹元标说:“都城不是讲学的地方,以前就有徐文贞聚众议论的先例。”邹元标没有听取采纳。杨涟将要攻击魏忠贤,魏大中告诉了他,黄尊素说:“清除皇帝身边的人,一定要有内援。杨公有这样的人吗?一旦攻击不能奏效,我们这些人将无法生存了。”万燝死,黄尊素暗示杨涟辞职,杨涟不听,最终惹祸上身。魏大中将要弹劾魏广微,黄尊素说:“魏广微是小人之中的小人,过快地攻击他,他会铤而走险的。”魏大中不听,魏广微更加投靠魏忠贤,从而酿成了大灾难。
这时,东林党充满朝廷,东林党自身又以来源地的不同分为几个派系。江西章允儒、陈良训魏大中有过节,而魏大中想驳斥尚书南师仲滥发抚恤,陕西人也不大高兴。黄尊素赶忙告诉魏大中,制止了他。最后,山西尹同皋、潘云翼想推举他们的座主郭尚友山西巡抚魏大中因为郭尚友几次追究前朝留下来的大臣,执意不同意。黄尊素引用杜征南多次联系洛阳一带的权贵为例劝告他,魏大中最终没有听取,推举任用谢应祥,灾难由此发生了。 [1]

英勇就义

汪文言刚下狱时,魏忠贤就想罗织各人的罪名。不久,当他得知是黄尊素从中化解时,就更加忌恨了。魏忠贤的党羽也因为黄尊素多智谋,想杀死他。正好苏州一带谣传黄尊素想效法杨一清诛杀刘瑾的榜样,让李实充当张永的角色,传授给他秘密的计谋。魏忠贤非常害怕,派遣四个密探到苏州一带刺探情报。侍郎乌程人沈演居住在家,报告魏忠贤说:“事情有眉目了!”当天派使者呵斥李实,拿走了盖有图章的空白奏疏,列上黄尊素七个人的姓名,于是逮捕他。
使者来到苏州,碰到苏州城内围攻逮捕周顺昌的旗官,城外的人攻击逮捕黄尊素的人。负责逮捕的人把逮捕证给丢了,不敢到达。黄尊素听说了,立即穿上囚服到衙门投案自首。许显纯崔应元严刑拷问,勒索赃款二千八百两,五天一次追掠。不久,得知狱卒将要谋害自己,黄尊素叩头谢皇上、父亲的恩惠,写诗一首,于是自尽。这时是天启六年(1626)闰六月初一,终年四十三岁。 [1]

身后赠恤

崇祯初年,追赠太仆卿,封一个儿子做官。明安宗时,追封谥号“忠端”。 [1]

墓葬地址

黄尊素之墓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精敏强执。” [3]——(清)张廷玉等《明史
“尊素謇谔敢言,尤有深识远虑。” [3]——(清)张廷玉等《明史》
“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 [3]——(清)张廷玉等《明史》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足智多谋
初入台,邹元标实援之,即进规曰:「都门非讲学地,徐文贞已丛议于前矣。」元标不能用。 [3]
杨涟将击忠贤,魏大中以告,尊素曰:「除君侧者,必有内援。杨公有之乎?一不中,吾侪无噍类矣。」万燝死,尊素讽涟去,涟不从,卒及于祸。 [3]
大中将劾魏广微,尊素曰:「广微,小人之包羞者也,攻之急,则挺而走险矣。」大中不从,广微益合于忠贤,以兴大难。 [3]

亲属成员

播报
编辑

父亲

黄曰中,号鲲溟。以教书为业,三吴弟子经其指授者,皆为名士。每试出,私第其高下,榜发无不合者。

妻子

姚氏。封恭人,生有五子。

兄弟

黄等素,曰中次子。
黄符素,曰中三子。
黄葆素,曰中四子。

儿子

黄宗羲像
黄宗羲(1610.9.24~1695.8.12),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又号梨洲,学者称梨洲先生,尊素长子。其父因东林党狱被阉党迫害而死。崇祯帝即位,宗羲赴京为父鸣冤,被许为“忠臣孤子”。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南下,弘光政权崩溃,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他募乡民在余姚举兵抗清,时称“世忠营”。鲁王政权授以监察御史兼职方之职。兵败返回故里,课徒授业,著述以终,至死不仕清廷。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成就宏富,史学造诣尤深。
黄宗炎钱谦益《黄尊素墓志铭》作“宗燧”)(1616~1686),字晦木,号立溪,学者称鹧鸪先生,尊素次子。明季贡生。为刘宗周弟子,学术大略与宗羲等。南明弘光朝亡后,徒步迎鲁王,兄弟毁家纾难,起义兵,时称“世忠营”。败后,奔走四明诸山寨间,被清吏所捕,几死。宗羲以计劫出之。后卖艺文自给,潜心学《易》。工缪篆,善制砚,画宗小李将军赵千里
黄宗会(1618~1663)字泽望,号缩斋,又号藤龛,学者称石田先生,尊素三子。崇祯拔贡。性格狷介,读书过目不忘,日必尽百页,有事则次日倍其常课。自经史四部外,释道二藏,未尝不一周也。诗文古澹而有根据。早年受业于兄长黄宗羲。明亡后,隐于浮屠,浪游名山,以疾终。
黄宗辕,字司舆,尊素四子。生员。
黄宗彝(钱谦益《黄尊素墓志铭》作“宗怀”),字孝先,尊素五子。

个人作品

播报
编辑

文集

著有《忠端公集》、《四书缄》、《隆万两朝列卿记》等。

绝命诗

正气长留海岳愁,浩然一往复何求。
十年世路无工拙,一片刚肠总祸尤。
麟凤途穷悲此际,燕茑声杂值今秋。
钱塘有浪胥门目,惟取忠魂泣髑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