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青》與《集結號》:一場內戰,各自表述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一把青》與《集結號》:一場內戰,各自表述

《一把青》與《集結號》:一場內戰,各自表述
Photo Credit: A Touch of Gree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把青》主要聚焦在飛官與眷屬間的情感羈絆上,而且用了大量的對話場景鋪陳人物的細膩情感。而既然都是講國共內戰的軍人故事,我倒是想到中國剛好有部電影能和《一把青》做個對照,那就是馮小剛導演的作品《集結號》。

改編自白先勇原著的公視年度大戲《一把青》,從2015年12月首播以來便表現亮眼,除了在網路上引起眾多討論外,更吸引廣大女性觀眾的關注。畢竟其中有帥哥美女,更有可歌可泣的大時代故事。而在多位女性友人的推波助瀾下,加上童年對航空器曾有的迷戀,我也試著看了一兩集。

其實,這部戲最初會引起我的注意,主要還是宣傳刊物上那架漆著青天白日徽的銀色P-51野馬式戰鬥機,以及其所涉的國共內戰時代背景。最早知道國府空軍使用野馬式,是小時候從模型雜誌上的塗裝三視圖看來的,但腦海中一直找不到實機的照片或飛行影像。而我對當時國府空軍的印象,也始終停留在飛P-40的飛虎隊,乃至《筧橋英烈傳》中飛美國霍克三(Hawk III)和蘇聯伊16(И-16)的高志航。

至於抗戰勝利後的中國歷史,一直以來,我的認知就是幾年的短暫和平,然後隨著內戰越演越烈,民生彫敝、經濟混亂,共產黨不斷南下、國民黨不斷撤退,最終逃到台灣。但課本的文字是死而扁平的,我一直很想知道那個時代「看起來」是什麼模樣,畢竟除了各式文本外,台灣鮮少有影視作品涉及這段時期。這點對岸的中國倒是相當積極,為了歌頌政權的正當性,「建國神話」類的題材總是有人不斷演繹。

不過,《一把青》主要聚焦在飛官與眷屬間的情感羈絆上,而且用了大量的對話場景鋪陳人物的細膩情感。老實說,俺是進來看飛機滴,不對胃口,所以後來便沒有再追下去。但既然都是講國共內戰的軍人故事,我倒是想到中國剛好有部也是小說改編的電影,能和《一把青》做個對照,那就是今天要介紹的馮小剛導演作品《集結號》。

*以下有雷

Photo Credit: 華誼兄弟影業公司

Photo Credit: 華誼兄弟影業公司

《集結號》是2007年的電影,改編自楊金遠小說《官司》,故事主軸圍繞在一個死命找尋部下遺骸的解放軍連長身上。主角穀子地在徐蚌會戰期間,擔任中原野戰軍獨二師139團3營9連連長,帶領47名弟兄替大部隊牽制國軍的追擊。穀連長和上司約好,聽到集結號聲才能撤退,哪知這四十幾人在陣地裡和敵人鏖戰數回,卻始終沒聽見後方吹號。最後全數陣亡,就剩穀子地一人存活。

穀子地後來爬出陣地覓食,為求保命,扒了身國軍的軍服穿上,結果被解放軍當成俘虜,送往後方。後來又輾轉回到解放軍,參與韓戰,並在期間救了誤踩地雷的單位長官趙二斗。穀為此失去了一隻眼睛,而趙則從此尊穀為大哥,並在戰後收留穀子地,積極協助穀找尋原部隊的下落。

由於內戰期間兵荒馬亂,部隊「打爛了整編,打勝了也整編」,幾年過去,穀子地部隊的番號早就被人遺忘,9連那47人在官方記錄上也只被定義為「失蹤」。因為有愧於心,同時也要為他們討個公道,穀子地重回舊戰場,心心念念要找出他們最後留守的礦坑,把人好好下葬。無奈人事俱非,當初戰場的模樣全變了,鎮上人也未聽說有挖出任何老兵屍骸的事。

在不斷探查下,趙二斗透過關係,找到當年團部負責吹集結號的司號員小梁子。老戰友再重逢,自然份外開心;但沒想到小梁子卻透露,當年團部為了保全自身,讓9連死守陣地,他也根本沒吹過集結號。穀子地一聽,悲憤莫名,他一直相信堅守命令只是一時,想不到原來是被團部當作棄子。作為連長,如何能忍?這也更加深了穀子地要挖出弟兄們屍骨的決心,甚至就這麼住進礦區,沒日沒夜地挖。

這故事最後有個完美的結局。某年,鎮上要蓋水壩,在施工時挖到了9連最後安息的舊礦坑。至此,穀子地終於能放下心裡的重擔,9連的47人獲解放軍正名為烈士,集結號終於吹響。

Photo Credit: 華誼兄弟影業公司

穀子地遊韓國:「他踩著雷了斯密達!」Photo Credit: 華誼兄弟影業公司

說了這麼多,是要對照什麼呢?

如果國共內戰是一場階級鬥爭,那從劇中人物的命名似乎就可見端倪。《集結號》號的主角名叫「穀子地」,你可能會想:這是名字嗎?按劇末字幕所述,這是因為他三個月大時,父母就在逃荒的路上餓死了;後來有個鞋匠在一片種滿穀子的地裡撿到他,見他沒名沒姓,便取作「穀子地」。當然,其他人如「趙二斗」、「焦大鵬」、「呂寬溝」,很明顯也是農村或鄉下人才有的命名方式;對比《一把青》中的「郭軫」、「朱青」、「秦芊儀」等,這些人物是什麼社會階層出身,大略可見一斑。

在一場由編劇黃世鳴及航空歷史研究者傅鏡平出席的《一把青》戲外座談中,主持人也曾提到,抗戰前後能在中國成為飛行員者,多半出自經濟狀況不錯的家庭,唸過大學,識得幾個洋文字才能去開飛機。在那年代能有幾人?故也都被視為軍中的菁英。《集結號》的9連則是「地上爬的」陸軍,識字的人屈指可數,寫封家書還得要唯一受過高等教育的指導員(政委)王金存幫忙潤飾。這些最表面的差異,都讓「階級鬥爭」更具象化。

不過,談到受過教育者,這裡也有個有趣的看點。《集結號》裡有個橋段,是縣政府(或黨部?)派人到趙二斗單位裡審查穀子地經歷的真偽。在戴金絲眼鏡、脖披圍巾,一副文人模樣的審查幹部尖銳質詢下,穀子地氣得受不了,惡言回擊,甚至舉起椅子往對方頭上砸去。幹部奪門而出,激動罵著:「軍閥!這簡直是軍閥!」

當時新中國成立不過幾年,幹部必定是在民國受的教育;台灣有許多人老蔑稱中共為「土共」,但由此卻可窺見那時的青年學子們,就已經在政治意識型態上有所選擇,王金存如此、審查幹部如此、在中國各地反內戰示威的學生亦是如此。下至農工、上至知識份子都無法攏絡,國民政府會在內戰全面潰敗,似乎也不讓人意外了。

台灣人可能對《集結號》這部片沒什麼印象,但它其實和台灣有那麼點關係。2008年,它入圍了金馬獎6項提名,僅次於《投名狀》和《海角七號》;最後拿下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編劇本」兩個獎。

會在各位「青粉」們面前提《集結號》這部片,並不是要比較它和《一把青》的演員或技術層次高低。一部是電影,一部是電視劇,何況兩者投入的資源差距如此巨大,且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根本也無從找出共同基準點。只是希望藉著這股熱潮,分享一下這兩部相隔數年、沒有互相串通的作品所交織出的共同時空,也提供大家一點看戲之外的收獲。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