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我平常看的8個新聞網站 - Ning Chen - Medium

分享我平常看的8個新聞網站

Ning Chen
Sep 9, 2023

很多人說,「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很多人認為台灣缺乏優質媒體,導致這句話成為大眾普遍對於記者工作的刻板印象。但其實有深度有質量的新聞一直都存在,只是知名度不高,這當然也跟台灣人的新聞攝取習慣有關。那種會成為「優質新聞」的新聞,往往篇幅都是千字甚至數萬字,才能完整的敘述新聞議題的脈絡,只是在台灣願意閱讀長篇新聞的受眾不多。希望大家如果期待媒體環境有所改變,可以從自身多多閱讀那些你願意支持的媒體開始,每一份瀏覽對於廣告收益或瀏覽數字的影響,對於新聞工作者都是很大的鼓勵。而這也是我打下這篇文的原因,來介紹一些我平常固定閱讀的新聞網站或來源,分享給如果不知道怎麼起頭的朋友們。

調查報導 / 人權類

  1. 報導者

內容以調查報導為主,每隔一段時間會推出專題,呈現一個議題場景當中,不同角色所扮演的位置,讓原本複雜隱晦的議題變得立體,甚至因此影響政策或法律,去年沸沸揚揚的柬埔寨人口販運,在主流媒體開始大肆跟進報導之前,其實是報導者開了第一槍。也因為報導者的資金來源是公眾捐款,不屬於任何公司,公益性和獨立性是新聞重要價值。

今年的專題揭露國考舞弊如何運作,包括作弊集團如何接觸潛在國考生,場外助手又是透過那些方式協助答卷,完整呈現在國家重大考試下,荒腔走板的考試鬧劇進行事。另外像台灣山林盜伐專題,本地山老鼠、以及失聯移工如何串起在台灣山區盜伐、運送、販賣,上下游一條龍的侵蝕台灣珍貴的林木區。其實做新聞最怕的就是找不到願意受訪的當事人,因為一個新聞要有可信度,不能只是一個記者從頭到尾交代事情,當事人的現身是新聞能活起來的要素。而這些敏感的話題,報導者都能接觸到關鍵人物,背後所付出的成本和時間就先給一個respect。

每個專題都是幾萬字起跳,也因為調查報導從田調、爬梳資料、採訪到撰寫所需要的時間比較久,專題產出的頻率大概一個月1–2個,也因為時間線長,多數新聞並不會跟著當前的新聞流量走,不過如果發生對於社會影響重大的事件時,例如太魯閣事件、#metoo運動等等,也能看到報導者提供更專業和深入的視角。沒有專題推出的時候,平時也 會有一些國際新聞、體育評論、或者單篇新聞等等。報導者應該算是台灣網路原生調查報導的先驅,剛好在我上大學那年成立,我會想成為記者,很大一部分也是受到報導者的影響。

2. 新新聞 / 記者 謝孟穎

長期關注謝孟穎的報導,她關注被剝削、權力邊緣的群體,像是罕病兒童、單親家長、移工等等,在報導中也透過案例去訴說體制問題,例如回收站被迫拆遷時拾荒者的生計問題、以及母殺子審判的法庭鬧劇等等。雖然風傳媒旗下的新新聞大多數報導都要是付費會員才能閱讀,但是謝孟穎的報導幾乎都是開放給公眾閱讀。文章都有相當篇幅,卻富有人味,在頗具規模的媒體公司裡,還能擁有這樣的自由實屬不容易。

國際新聞

3. 轉角國際

每天都會有當天的重要國際新聞和分析,除了新聞之外,有時會有一些不同國家歷史文化的文章,不只能讓讀者了解「發生了什麼」,還能讓人了解「為什麼發生」,是培養國際觀的重要元素。

4. 敏迪選讀

我每天必看的國際新聞,直接下載App到手機桌面。敏迪很擅長用比喻和生動的方式,讓複雜的國際關係變得容易理解。除了新聞事件本身,敏迪也會援引一些國際專家的評論、預測,也會加入一些她自己對於國際互動的看法,對於看懂隱晦的國際互動背後的意義很有幫助。

亞洲視角

5. 歪腦

內容涵蓋華文世界(中國、香港、台灣)的社會現象,在中國和香港審查制度嚴格的狀況下,歪腦是少數因為總部不在中國境內而沒有審查的新聞媒體,是一個反抗或非主流聲音還能存在的空間。相較於台灣媒體常常用台灣視角去理解對岸現象,歪腦的新聞對於對岸的政治社會情況,有很細緻以及在地視角的討論。

6. 南洋誌

以週報形式呈現,彙整一週中東南亞的政經大事,包括越南、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等等,可以快速了解東南亞情勢。例如越南的電動車產業,對於國際電動車市場有重要影響,台灣媒體卻鮮少提及,還有東南亞政局變化和美中在東南亞的政治角力,對於太平洋的安全都是關鍵。東南亞跟台灣距離近,佔據台灣新聞版面的篇幅卻不成比例的少。認南向是一個趨勢,區域發展也會在國際間相互影響,不只要關心歐美,常被忽略的南方視角也很重要。

影音新聞

7. P#新聞實驗室

公視的YouTube新聞頻道,最喜歡的是他們常常在新聞熱度過後,去follow-up事件後來的發展,或者是挖好幾年前的爭議,看看受影響的人後來如何。我覺得呈現出新聞應該有的意義,不只是要告訴觀眾最新的事,熱度過了就沒有,事情如何被處理和後果,更應該是媒體所需要監督的。像是石斑魚的外銷問題,當初中國禁止進口,群情激憤,但是幾個月過後已經沒人討論的時刻, P#卻去採訪養殖業者、海鮮進出口商,過了觀眾情緒激動的時候,反而能好好的討論議題,追蹤報導,才能知道問題有沒有被解決。

8. 范琪斐的today看世界

前資深駐美記者范琪斐,也因為曾常住美國的背景,分析美國新聞時更能貼切美國本地的社會脈絡。國際新聞雖然比較艱澀,也常讓人覺得遙遠而事不關己,但台灣作為島國又和中國關係複雜,國際局勢對於台灣都有牽一髮動全身的影響。對比一些網路文字媒體有時用字艱澀或篇幅過長,范琪斐的講解能把事件說明得很清楚(相信跟電視新聞的背景有關),而且總在結尾提出值得從國際事件中反思的問題,也是思考台灣問題時很好的借鏡。

建立「信任新聞資料夾」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瀏覽社群媒體就會看到許多新聞,社群漸漸取代傳統的新聞媒體,成為現代人主要攝取新聞的來源。但是社群上的資訊,很多往往不真實、不精確、或帶有偏見,甚至把假訊息包裝成新聞。我很建議大家把信任的新聞網站,在電腦或手機上建立成資料夾,然後告訴自己社群上看到的資訊,當下不一定要馬上相信,或者其實那些所謂的「新聞」根本不是重要的資訊,不要讓它佔據你的時間、注意力腦容量。

不一定每天都有空閒閱讀長篇新聞,建立資料夾的同時,可以讓你在有空的時候,一口氣補足新聞需求,也不會因為忘記網站名字而漏掉資訊。有選擇的去接收訊息,比在社群上看到演算法計算後的內容,更能有系統性的了解議題。其實我平常固定閱讀的新聞網站非常多,國內外都有,遠遠不僅只以上這幾個。包括調查報導、國際新聞、動保、法律、數位科技、數據新聞、 行銷等等,都有特定閱讀的網站,但是今天就列出一些比較大方向的,太特定主題的就先不著墨了。

我會依據時效性以及篇幅長度的不同,有些網站會天天造訪,有些則是幾天或一星期一次。對我來說閱讀長篇新聞也是一種學習,常常能了解自己原來不懂的事情。希望以後會有越來越多人覺得,其實當記者,要讀很多書、懂很多事!

--

--

Ning Chen

前電視台記者。社會學出身,熱愛人文學理。走入新聞現場,是一場我精心策畫的社會運動。

More from Ning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