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兒童醫院小兒腎臟科衛教資訊

如何幫助尿床兒

馬偕紀念醫院 小兒科系 小兒腎臟科主任 蔡政道

夜間遺尿又俗稱尿床, 試紙四歲以上的孩童,於睡眠時不自主的排尿現象. 根據西方文獻報告, 五歲的孩童約有百分之十五仍有尿床的情形, 隨著年紀增長, 約有百分之十五的尿床兒轉好, 到二十歲時約有百分之一的成人仍有尿床的情形.

嚴格講起來, 尿床並不算是一種疾病, 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漸成熟, 遺尿症自然會消失. 然而, 遺尿的情形不但容易造成孩子與父母的精神壓力, 處置不當時, 甚至會造成父母與孩子親子關係不良, 過度的責罵或處罰可能造成兒童的自尊心受損, 形成自卑及一些行為上的問題.

目前為止,對於夜間遺尿的形成原因,還不是十分清楚, 不過研究顯示, 尿床的原因與夜間多尿( 與” 加壓素” 分泌不足有關), 膀胱容量較少, 睡眠時膀胱以漲尿但卻無法自己意識到有關. 最近的研究也顯示, 夜間遺尿與基因遺傳也有關連.

家有尿床兒, 父母該如何幫助他們呢? 首先, 必須先由醫師做正確的診斷及排除其他可引致繼發性夜尿的原因, 家屬並應該了解, 孩子並不是故意要尿床, 只是他們的器官尚未成熟所致. 父母應該與孩子, 醫師共同討論, 求得一個最適當的治療方式.

以下謹提供一些治療的方法:
1. 必須讓孩子正視且重視這個問題, 體認”只有自己能解決這個問題”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是治療遺尿的的必要條件.
2. 晚餐後, 不可引用富含咖啡因或利尿的飲料﹐睡前要上一次廁所排空尿液.
3. 禁穿尿布, 雖然穿尿布可省去早上清潔的問題, 但容易養成孩子依賴的心理, 故意不起床上廁所.
4. 前一晚尿床, 小朋友應參與隔日床單的換洗, 訓練其責任感.
5. 廁所的位置應在孩子睡房附近, 同時可點一個小燈提醒孩子廁所的位置, 或在睡房準備一個小馬桶, 以方便孩子夜間如廁.
6. 勿因尿床問題責備小孩, 以鼓勵代替處罰, 注意他們的自尊心問題.
7. 鼓勵性的行為訓練方法, 在沒有尿床的翌日嘉許和鼓勵孩子, 加強他們的信心. 填寫尿床紀錄表可清楚知道治療的進展, 並可增加孩子的參與治療.
8. 行為治療: 教導孩子自我訓練, 暗示他半夜若有尿意時, 應自己起床上廁所, 並於睡前由床上到廁所實際演練一遍. 另一種方法, 可由家長於半夜叫醒小孩如廁, 依次將每晚喚起的時間漸縮晚, 於一週時不再叫醒他, 讓他自動起來. 在美國使用很多的遺尿感應器, 於國內仍不普遍.
9. 至於藥物治療, 加” 加壓素” 類似物, 抗憂鬱劑等, 須在有經驗的醫師指導之下進行治療. 不過, 藥物的治療並未全然有效, 而且, 藥物不能完全”治癒” 遺尿, 通常在停藥後, 遺尿又會再發.

總之, 夜間遺尿不是病, 但卻容易造成家長與小朋友很大的不安與困擾. 家有尿床兒, 家長, 孩子, 醫師三方面應一起討論與合作, 以尋求最合理有效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