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衝突論的要旨與批評@中國事務|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0-11-12 02:03:55| 人氣11,89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文明衝突論的要旨與批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裡說的「文明衝突論」的文本,是基於美國政論家Samuel Huntington的「文明衝突論」相關文章。此一論點,就杭廷頓自己的說法,其要旨大概如下(Huntington,pp20-21):
一、 世界各文明正在進行非西化的現代化,文明差異無法消除;
二、 文明之間的「平衡」正在轉變,西方在衰弱,亞洲在政經軍方面都在上升,而伊斯蘭文明的人口爆炸會導致擴張;
三、 以文明為基礎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同一文明之間的合作遠比非同一文明之間的合作成功;
四、 伊斯蘭與中國對西方構成挑戰,而伊斯蘭與非伊斯蘭之間的文明界線上會發生戰爭;
五、 西方在此挑戰下必須團結在美國周圍才能倖存,而若欲避免文明衝突,則有賴世界領導人接受不同文明間的共存與合作。

至於朱文莉則認為杭廷頓提出六點主張,包括一、文明的衝突不僅實際存在,且是根本性的;二、世界的距離正在縮小,相互影響加深了人們的文明意識,以及敵對情緒;三、經濟現代化削弱了民族國家的屬性,宗教成為最重要的認同,原教旨主義氾濫;四、西方的作用;五、文化特點和差別不易改變,不像政治和經濟特點那樣容易消除;六、經濟區域化的發展。(王緝思,頁4)

這裡的一個分析基礎是現代化與西化之間的關係。杭廷頓指出,至少有四種可能,有西方但無現代化,或有現代化但無西化,或兩者同時進展,或先西化後逐步降低西化色彩,但實現現代化。(Huntington,p.75)具有生命力的文明如中國、伊斯蘭,都在現代化過程中或早或遲逐步遠離西化,而追尋自身的文明認同,因而使文明的差異無從消弭,使文明衝突成為可能。

杭廷頓的文明分類,與其他主要國際政治學者的「強權」分類頗有可比之處;例如杭廷頓將其分類與季辛吉的五至六強分類相比擬,指出美、歐、俄、中、日、印六強權,分屬五個文明。但杭廷頓特別強調,還必須加上「諸伊斯蘭國家」,因為這分裂的許多伊斯蘭國家的戰略位置、人口、資源,都對世界有重大影響。(Huntington,p.28)

杭廷頓又將其理論與其他主要國際政治理論做比較,認為其他的主要理論包括:(Huntington,pp31-35)
(一) 一個世界:西方主導的歷史終結說,杭廷頓指出與現實的國際政治相距太大,忽視了俄國、中國等的挑戰;
(二) 兩個世界:西方與非西方,發達與不發達,杭廷頓指這種區分忽視了非西方諸文明的差異;
(三) 一八四國左右:現實主義「主權國家」觀點下的說法,忽視了「權力平衡」不足以界定「國家利益」;
(四) 純然的混亂:布里辛斯基的「大失敗」描繪了一幅現實圖像,但杭廷頓指出混亂的背後有著文明衝突的影子。

不過,王緝思則將國際政治的分析框架,分成列寧主義、依附理論、相互依存、國家系統、文明衝突等范式,並對此有所闡述(王緝思,頁185)。從王緝思的分析來看,若再向前推一步,就可以得出只要中國與伊斯蘭沒有結盟,西方也沒有擴大結盟的必要。

杭廷頓指出,雖然其文明衝突論也非完美,但可以幫助國家領導人善用資源。例如1993年上半將近一半的族裔衝突是文明間的衝突,可見文明界線是衝突多發之地,而美國在「維和」行動上,就應該對那些會造成衝突上升的焦點,投入更多資源,以避免事態擴大。(Huntington,p.37)

對文明衝突論的批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 文明定義不清,是許多人對杭廷頓批評的重點,但以錢乘旦的語意學與「想像共同體」的討論比較深刻,指出衝突必須有利害,必須有文明的利益基礎才能產生衝突(王緝思,頁20329-339)。但杭廷頓可以辯稱,一個典範必須有其操作性定義,此定義只要合乎理論需求、能夠加以應用,就是好的定義。
二、 「文明衝突論」是唯心論觀點,缺乏實際的利害作分析(王緝思,頁23)。但這種片面的唯物論批判,無異於否認精神層面的獨立作用,似乎流於「機械唯物論」觀點。
三、 對「文明」與「民族」衝突的混淆、凌越,或民族國家多種利益的取捨(王緝思,頁25,100-102,327)。此種批評忽視了文明衝突論的綱舉目張的作用,忽視了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差異。因為一般的民族衝突,不會導致其他民族的大舉介入,但文明之間的民族衝突,會導致同民族之間的介入,這是杭廷頓的重要觀點。
四、 認為杭廷頓不瞭解其他文明追求現代化的良善願望,例如不瞭解中國的善意,或儒家精神的現代性轉換,或勸告杭廷頓認清各文明的問題都以內部問題為主等等(例參:王緝思,頁249-280,313-321)。對杭廷頓來說,這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文明之間仍然大有差異,且非西方文明對西方的霸權心懷不滿。
五、 認為杭廷頓太過於片面強調文明的差異的作用,把文明衝突視為國際衝突的主要動因而非眾多動因之一(王緝思,頁29);這種批評無異於要求一個理論要包山包海,但任何理論都必然要有所取捨,因此此種批評亦不足取。
六、 批評杭廷頓把伊斯蘭視為一個整體的錯誤觀點(王緝思,頁37-40,150-177)。然而,若從網路化的整體觀點來看,說伊斯蘭世界有某種特別聯繫,也非過甚其詞。
七、 認為杭廷頓忽視地緣經濟問題,而此一問題將使美、歐、日這主要幾個貿易中心產生競爭。(王緝思,頁84-85)但且不以典範的必然限制來迴避問題,從杭廷頓的觀點來說,同一文明可以妥協的經濟衝突,在不同文明間就可以引起強烈的權力爭執;只要這樣的觀點成立,杭廷頓的論點仍然有效。
八、 一些批評認為現在將是文明融合的全球化時代,或強調西化的力量仍然強大(王緝思,頁30,147,182,212-236)。但問題在於文明間的差異仍然存在,且還將長期存在;同時不同文明間的衝突,也確實仍是當前國際紛爭的主要亂源之一。只要有這個現象,此種理想性的批評,就不具說服力。
九、 種種指責杭廷頓的鷹派立場,包括其反對融合、忽視文明間合作的可能等等。對此的分析,以王緝思所提及「相對獲益」與「絕對獲益」的觀點較為深刻,認為前者偏向鷹派,是杭廷頓的思路(王緝思,頁196-198)。但現實主義的國際政治,本來就強調零和權力的競逐,因此此類批評,只能夫子自道了。
十、 從動機論批判杭廷頓,例如徐國琦的「美國文化心理情結與文明衝突論」,甚至認為美國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王緝思,頁281-300);此種批評,在學理上也缺乏申辯的價值。

對於批評的反批評,其實王逸舟、王勇也有所表示;他們指出任何理論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有所啟發就已是貢獻(王緝思,頁65,68,124)。因此諸如一些與現狀不符的細節的指責,例如徐國琦稱台灣反對中國申辦奧運會(王緝思,頁83),就顯得太過瑣碎;因為杭廷頓的說法,不過是說台灣將愈來愈與中國整合,愈來愈尋求與中國大陸的合作,而非相反。只要這個「趨勢」成立,就只能肯定杭廷頓的見解,而非相反。當然,也有提出建設性的相對意見的,例如石中(王緝思,頁138),其以潛在發展潛能當威脅的判準得出與杭廷頓一般的「敵視中國、伊斯蘭」的結論,但也許更有說服力。但這又太過疏忽杭廷頓的豐富論點,例如人口的影響。
筆者認為,杭廷頓的文明衝突論,是一個以「大國關係」為基礎,用「文明」作包裝的現實主義論文。王緝思也指出,杭廷頓「在衝突的形式和實質方面,是徹頭徹尾的傳統現實主義者」(王緝思,頁193),而杭廷頓對經濟問題的看法,也是經濟民族主義的看法(王緝思,頁198);因此可以說,杭廷頓「並未提出新理論,而只是在國際關係分析中,引入了一個新的視角與思路:文明」(王緝思,頁358)。而提出這種思路,乃因其他文明已經有了更清晰的自我定位,擺脫了對西方文明的片面依附。
如果按照杭廷頓的觀點,中國當然得自立自強,但就如同王緝思、汪暉等所警覺到的,在美國的文化脈絡下提出的文明衝突觀點,有其自身的語境,因而與其在中國的作用將頗有不同;為此必須提防此種文化衝突論點,刺激了中國狹隘民族主義的發展(王緝思,頁36,205)。穩紮穩打的發展,才是正路。

參考書目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Y, Touchstone, 1997.
王緝思主編,文明與國際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台長: 包淳亮
人氣(11,89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