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工作不容易被AI 取代? UBI 是良方嗎? - 書房 - 工商時報
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哪些工作不容易被AI 取代? UBI 是良方嗎?

想從容應對AI 時代的就業形勢,我們首先應該清楚AI 的特點。圖/freepik
想從容應對AI 時代的就業形勢,我們首先應該清楚AI 的特點。圖/freepik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在AI 對人類工作崗位形成衝擊的情況下,「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這一舊概念被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被更多的人熱議。根據UBI 計畫的理念,政府為每個公民提供標準津貼,這種津貼的發放並不考慮公民個體的需求、就業狀況或職業技能水準,其資金來自對超級企業、超級富豪的徵稅。

在2020 年美國總統大選前,候選人之一楊安澤提出了一種名為「自由紅利」的UBI 的變體政策,做為自己競選的理論基石,並把它視為對抗AI 和自動化浪潮的一劑良方。雖然楊安澤沒有在競選中走到最後,可是做為一名政治新手,他在競選中贏得了超出大多數權威人士預期的成績,而且在2021 年的紐約市長選舉中呼聲最高。其中一部分原因是UBI 的吸引力,另一部分原因或許就是他闡明了制約經濟發展的重大瓶頸,指出了被其他政客忽略的事實,從而引起了勞工階層的共鳴。

我認為,人類必須想辦法縮小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在這個過程中,UBI 未嘗不是一種雖然簡單但行之有效的機制。不過,UBI的無條件分發原則,也會帶來財政分配過於「隨意」以及浪費公共資源的風險,對此,有些提議指出,應該在UBI 的基礎上附加發放津貼的條件,或者將公民個體的需求考慮在內,這將直接提升UBI 計畫的實施效果,同時改善公眾對它的看法。

我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應該成為UBI 計畫的題中之意,換言之,UBI 計畫需要直接幫助那些有潛在失業風險的人,選擇一些短期內難以被AI 接管的就業崗位,並為他們提供相應的轉職培訓。因為如果讓人們自己做決策,可能大多數失業者都無法準確判斷,在AI 革命中哪些職業將倖存,哪些職業將被淘汰;還有很多人無法有效利用UBI 計畫所提供的資金,使自己的生活重新走上正軌─ 人性中的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總會使政策的執行過程充滿挑戰。

除非上面提到的就業職位技能培訓能夠被納入UBI 計畫的核心理念,否則數十億人將面臨與〈職業救星〉中的愛爾莎女士同的命運─ 失去倉庫揀貨員的工作,成為主題樂園的服務生,但在不久之後,她再次失去了這個來之不易的新的謀生機會。

從事哪些工作的人不容易被AI 取代?

要想從容應對AI 時代的就業形勢,我們首先應該清楚AI 的特點,例如AI 不具備什麼能力,不能完成什麼種類的工作,然後才能抓緊時間提前增設AI 無法接管的工作崗位,為人們提供相應的職業諮詢,並且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培訓,從而實現AI 時代工作崗位的供需平衡。我認為,在以下三個方面,AI 存在明顯不足,即便到了2041 年,AI 可能仍然無法完全掌握這些能力。

第一,創造力。AI 不具備創造、構思以及戰略性規劃的能力。

儘管AI 非常擅長針對單一領域的任務進行優化,使目標函數達到

最優值,但它無法選擇自己的目標,無法跨領域構思,無法進行創造性的思考,也難以具備那些對人類而言不言自明的常識。

第二,同理心。AI 沒有「同情」、「關愛」之類感同身受的感覺,無法在情感方面實現與人類的真正互動,無法給他人帶來關懷。

儘管目前研究人員已致力於改進AI 在這一方面的缺陷,但人類在需要情感互動時,仍然很難從機器人的身上得到心裡所期待真心的關懷,收穫心靈上的慰藉。這也就是所謂的不夠「人性化」。

第三,靈活性。AI 和機器人技術無法完成一些精確而複雜的體力工作,如靈巧的手眼協作。此外,AI 還無法應對未知或非結構化的空間,並在其中執行工作任務,尤其是它觀察不到的空間。那麼,上面提到的這些AI 的缺陷,會對人類未來的就業形勢產生什麼影響呢?

不難預測,一些不需社交的重複性工作可能會全部被AI 接管,如電話銷售員,以及之前提到的保險審核員和貸款審核員等。

那些需要高度社交技巧並且相對重複執行的工作,將由人類與AI 共同承擔,二者將在工作中各自發揮所長,實現人機協同合作。例如,在課堂上,AI 可以負責日常作業的批改和考試的評分,甚至完成一些標準化的課程教學和個性化的練習指導;人類教師則可以專注於成為善解人意的導師,用自己的同理心去理解學生、激勵學生,陪伴孩子們在實踐中學習,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輔導和啟迪,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習慣及情商。

對於那些需要創造力但不需要社交互動的工作,AI 將成為幫助人類發揮更大創造力和潛力的利器。例如,科學家可以利用AI技術提高藥物研發的速度和精準度。

還有一些既需要創造力又需要社交技能的工作,比如〈職業救星〉中的邁克和艾莉森所做的是高度策略性的工作,他們將成為未來人類職場中的「閃光點」,很難被AI 取代。

圖8-2 和圖8-3 展示了在不同職業的能力結構中,對創造力和社交技能的要求。圖8-2 是智力型工作被AI 接管的二維圖,其中,橫軸代表職業所需的創造力,縱軸代表職業所需的社交技能;右上方的工作更適合人類,左下方的工作更適合AI。

圖8-3 是勞力型工作被AI 接管的二維圖,其中的縱軸仍然代表相關職業所需的社交技能,橫軸則代表從事相關職業所需的體力勞動的複雜程度,這種複雜程度是根據具體工作所要求的肢體靈巧度,以及對是否需要在未知環境、非結構化環境中解決問題進行衡量後確定的。圖中右上方的工作更適合人類,左下方的工作更適合AI。比如幫助老年人洗澡的護理工(養老院看護)的工作,不但需要社交技能,還需要靈巧的肢體技能,因而更適合人類;倉庫貨員既不需要社交技能,也不需要具備很高的手工靈巧度,因而更適合AI。

從兩張圖中,可以看到有不少工作AI 是很難勝任的,所以,對於人類來說,這類職位相對安全。但是,有些從事相對簡單的工作的人,卻無法避免被AI 徹底取代的命運,對此,我們還能做些什麼,才可以幫助人類員工在即將到來的AI 時代,仍然保持「工作—賺錢謀生—獲得成就感」的人生模式?

圖8-2 智力型工作被AI 接管的二維圖,資料來源:李開復。圖/天下文化提供
圖8-2 智力型工作被AI 接管的二維圖,資料來源:李開復。圖/天下文化提供
圖8-3 勞力型工作被AI 接管的二維圖,資料來源:李開復。圖/天下文化提供
圖8-3 勞力型工作被AI 接管的二維圖,資料來源:李開復。圖/天下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李開復、陳楸帆著《AI 2041:預見10個未來新世界》,天下文化提供)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