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庇護「萬寧農場」 靠環境復健養病 - 客家電視台

精神疾病庇護「萬寧農場」 靠環境復健養病

【 黃小琪 花蓮玉里 】 2023-08-11

衛福部玉里醫院1969年在花蓮富里成立「萬寧農場」,是臺灣最大的精神疾病庇護農場,強調親生命性的環境具有治療性,而玉里醫院也在院內開發藝術課程與病友建立溝通橋梁,透過多元軟性的復健方法,找回健康。

6、7月是花蓮水稻收割的季節,位於富里鄉萬寧村這片30多公頃的金黃田區,2部割稻機在山腳下穿梭像跳雙人舞,而另一邊穿著裝備,專注除草的阿文,早年從嘉義來到花蓮,剛開始發病連糞便都拿來揮舞,喪失基本判斷力,現在他則在農場以勞動當復健,用環境養病。

衛福部玉里醫院萬寧院區住民 阿文:「如果沒這個農場,如果我都待在醫(院)病房,我身體一定會是很垮的,所以我還是會出來,看這些野花野草也好,對不對,看這個鳥啊!看個天空啊!」

富里鄉青農 張德榮:「你就補補田角,除除草、割割稗草這樣,就這樣而已,(他原本就會嗎?)他們以前都有做過。」

玉里醫院的萬寧農場屬於良質農地,一公頃可以割7000公斤的穀,院方建立庇護農場,計畫性讓病友與農友共作,主要以輔助和訓練性質為主,透過接近大自然的勞動方式,統合病人的覺、動能力,為精神復健邁出第一步。

工作訓練班班長 徐文俊:「稻田總共有34甲,他(病友)來這裡住院,也不是他自己歡喜甘願來(住院)的,就人性一點和他們一起就好了,和他們相處人性化一點,這樣也較好管理。」

富里鄉青農 張德榮:「像他們幫忙我工作也一樣,我們就當做朋友,他若感覺累,我也跟他說他若累就不要做了,半做半休息都不要緊。」

和阿文一樣在農場復健的最多曾有20多人,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能和地方形成一種共生。

富里鄉青農 張楙庚:「會聊天、會聊天,其實他們是滿正常的啦!沒有說像外面想像中很可怕這樣子,對啊!他們跟我們也沒什麼差別,只是可能就是反應比較慢這樣而已。」

衛福部玉里醫院萬寧院區住民 阿文:「它割稻那個不是有一個味道,那味道不是很清香,那對身體就很有幫助了,(青草的味道?)對啊!那散發的氣體已經,對身體已經很好了。」

有喜歡聞青草香的阿文,也有在職能治療師帶領下玩創意,和其他同伴交流成果的醫院住民。

「等一下,我幫你把線拉起來,把棉線拉直上色,夾在畫紙上一抽,就出現隨機創意的圖形。」

職能治療師 楊捷閔:「有一個成品,他們自己可以從中得到成就感,然後另外一方面其實在選顏色,或者是在擺形狀的時候,其實也是他們自己抒發一些,想法的空間跟環境。」

學員:「比較想(要)動腦,(需要動腦?)要用動腦還有技巧,(你自己喜歡什麼顏色?)藍色跟綠色還有紅色。」

學員:「(做出來的成果有喜歡嗎?) 喜歡。」

現場還放著音樂,學員們一邊創作一邊交流,比起藝術本身這過程更像溝通,進行社交治療。

社工師 莊福元:「比如說他跟人際的互動,他也會聯想到說,怎麼去應用到跟家屬的互動,有跟他一樣類似的這些夥伴們,一起在往這個復建的道路走,而不是說我一個人去面對外面的挑戰。」

玉里醫院祥和治療性社區主任 陳興剛:「這個部分目前有實證證實說,其實對他的一些精神症狀,或者是認知功能,或是一些生活部分都有明顯的改善。」

受到疾病、藥物和社會汙名化等多重影響,導致精障病友社會參與度低,持續透過庇護性工作訓練和投入軟性藝術治療,將成為後續穩定復元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