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和死去親人交談」的新科技 替你記住所愛的人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3,954

可以「和死去親人交談」的新科技 替你記住所愛的人

協助人們與死去親人交談的「哀悼科技」(grief tech)愈來愈多,但我們準備好了嗎?

和已經離世的人「對話」,是科幻小說的一大題材,也是某些宗教人士一直在兜售的想法。隨著人工智慧技術進步,這件事正在慢慢成為現實,而且普及性愈來愈高。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編輯吉(Charlotte Jee)將這類服務稱為「哀悼科技」(grief tech),這個產業的新創公司正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在加州,出現了科技新創HereAfter AI。HereAfter AI會派人到用戶的家進行數小時的採訪,像是詢問家裡長輩「你小時候住在哪裡?」、「你為什麼選擇那份工作?」、「你和另一半如何相遇?」等有關自身經歷的問題。

透過搜集這些問題的答案,並取得大量錄音檔,HereAfter AI能用這些數據創建一個長輩的虛擬化身,在他們百年之後,仍可以與後代子孫「交談」。

另一家新創公司StoryFile,則超越語音服務,提供影片交流。當用戶對著螢幕中的親人影像口頭詢問問題時,「他」將會回覆,就像雙方正在打一場視訊電話。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其實,在Siri和Alexa等語音助手盛行的這個時代,「與機器人對話」這件事並不稀奇,Deepfake技術也讓人們對「虛擬化身」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不過AI大型語言模型(LLM)技術發展日益精湛,有望讓機器人做出更多具有說服力的回應,使擬真程度到達另一個境界。

但有些人抱怨,這仍舊是機器人,誰來和離世的親人「對話」,都會得到一樣的回應,缺乏與真人互動的專屬性。看到這個商機,新創公司「You, Only Virtual」預計在明年推出客製化機器人,每個用戶都會得到某人獨一無二的回覆。

它的做法是,讓人們上傳與某人的訊息紀錄、電子郵件和語音對話,屆時這個「某人」的虛擬化身,便只會根據這些一對一的內容和用戶互動。You, Only Virtual甚至打造了一款通訊軟體,讓人們和還在世的親人直接使用,省去屆時上傳大量對話的麻煩。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韓國的新創公司DeepBrain A,其產品「Rememory」是亞洲「哀悼科技」的代表,使用語音和影像合成、自然語言處理和語音識別等技術,以用戶長輩的臉部、聲音和表情創建虛擬人物。同樣也進行訪談,並編寫各種情節、場景,以追求更擬真的互動體驗。

「Rememory是一項溫暖的技術,利用國際公認的人工智慧科技,為思念逝者的家人提供安慰。」「我們將創造一種新的喪禮文化。」CEO Eric Jang表示。

虛擬親人的利弊

Alexa的資深副總裁兼科學長帕拉薩德(Rohit Prasad)表示,「雖然人工智慧無法消除失去親人的痛苦,但它絕對可以讓與親人之間的回憶更不容易被遺忘。」

「記住所愛的人」,不管是面容、聲音或是回憶,也是HereAfter AI和StoryFile這兩家公司認為最重要的目的,而不在於每一次和虛擬化身對話時,能有新的內容——事實上,現在的AI技術還有些笨拙,用戶會發現和離世長輩的對談,都是非常制式的問答。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有些人則認為,在親人離開後聽聽他們的聲音,有助於緩解悲傷的過程。專門研究悲傷的臨床心理學家湯普森(Erin Thompson)指出,人們收聽死者語音訊息的情況並不少見,而AI虛擬化身如果能更完善地提供這種服務,可以是一個有價值、健康的療傷方式。

不過,當技術不斷推陳出新,也可能帶來一些問題。「在悲傷最劇烈的階段,人們可能會產生強烈的不真實感,無法接受親人已經離去。」湯普森提醒,過度仰賴哀悼科技,有可能失去對現實的控制感,引發精神疾病。

「你的父母並不真的在那裡。你在和他們說話,但那實際上並不是他們。」聖班尼迪克特和​​聖約翰大學研究人格和身份的哲學副教授史東斯特里(Erica Stonestreet)說。人們必須清楚了解,這些虛擬人物沒有知覺,也不會取代真實的人際關係。 

科幻影集《黑鏡》在其中一集裡已談過這個議題。失去伴侶的女主角創建了另一半的語音機器人,後來是實體機器人,但對於這個終究不完美的「他」,感到沮喪和絕望。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風險是數據隱私和「數位複製人」的道德問題。AI創造的內容,是否與真人創造的內容具有相同的法律權利和哲學地位?如果被製作成虛擬化身的對象並非離世者(例如前任伴侶),私下使用這項服務需要得到對方許可嗎?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如果未來虛擬化身成為主流,世界將需要一套新的法規與流程,應對人們在網路上留下的一切。

但不可否認地,即使是哀悼科技還不普及的過去,我們就已經用照片、用信件懷念離去的親人,如果新技術只是提升了可供懷念的素材,並不是一件多麽可怕的事——想像未曾見過祖父母的孫輩,能夠更了解阿公阿嬤是什麼樣的人,其實是許多家庭會願意採用的服務。

這項技術或許也是人們能更了解親人的契機。創建數位複製人所需的那些生命歷程大哉問,我們對親人的答案掌握多少?在他們在世時多多交流,是比打造虛擬化身更重要的事。

(資料來源:MIT, SEJ, Technode)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