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書局耀百年 傳承中華文脈

  在香港九龍油麻地,每周三或周五一早,一家門市前總會聚起來自全港多地的讀者,翹首期盼開門。門市的絳紅色招牌上,是四個修長的白色仿宋體大字——中華書局,在周圍諸多食肆和商舖的鮮艷招牌中,為老城區平添一縷書香。作為香港中華書局的傳統文化旗艦店,中華書局油麻地分局多年來已成為許多港人乃至海外華人心中的精神家園。「在香港,很多人都會說自己是看中華書局的書長大的。」香港中華書局副總編輯黎耀強說。

  文/圖:新華社

  對於和油麻地分局的初次邂逅,黎耀強印象深刻。上世紀80年代,黎耀強有一次跟隨父母搭巴士來九龍,注意到油麻地附近有中華書局的招牌,頓時興奮起來。當時,這名喜歡閱讀的少年住在新界一公共屋,家附近少有專門的書店。他默默記下位置,然後經常一個人前來。「第一印象是好大間,我喜歡讀的《魯迅全集》都有成套!」黎耀強回憶,「這家書店培養了我對中華文化的閱讀喜好。」

  油麻地分局自1979年成立伊始就以傳播中華文化為特色。書店共三層,第三層主要經營中華文化書籍及用品,彷彿一個古色古香的世界:紅棕色木書架上不乏裝幀古樸的書籍,其間點綴有筆墨紙硯和玉石、茶具等,書架間還掛有書法和國畫條幅。100餘平方米的空間內,數十個書架分門別類擺滿了上千種書,共有上萬冊,包括文學、歷史、哲學、傳統藝術、中醫醫療……許多港人有一個共識:在香港,如果要找一本關於中華文化的書或是內地出版的書,第一選擇就是這裏,如果找不到,也可以找店長幫忙訂購。

  許多文化名人也是此間常客。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回憶,上世紀末,每逢周末,只要在香港,他都會來此購書,「多年後準備搬家時才發覺,放置這些書籍的書架已有十多個」。李焯芬還曾在店裏淘到一套剛出版的里耶秦簡圖錄,成為已故國學大師饒宗頤的心頭好,「饒老愛不釋手,一段日子裏談話內容盡是它」。

  往事鐫刻文脈基因

  正如油麻地分局呈現出的形象,中華書局始終在書香中傳承中華文脈。這是刻在這家老字號歲月深處的基因密碼。

  1912年1月1日,中華書局於上海創立。創始人陸費逵提出「弘揚中華文化,普及民智教育」,並號召「教科書革命」,按新學制出版了中國推翻封建帝制後的第一套教科書。民國時期,中華書局共出版古籍、工具書、教育用書等6,000餘種。

  在香港,中華書局於1927年設立分局。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後,陸費逵來港創設辦事處,作為戰時中華書局的核心。他在此主持印製工作,支持大後方的文化教育事業,還曾向延安捐贈大批圖書,支援陝甘寧邊區設立中山圖書館。

  新中國成立後,香港中華書局依然沿襲弘揚中華文化的傳統。據香港歷史研究者陳澤林的不完全統計,上世紀50至70年代,香港中華書局出版新書約850種,國學類書籍數量佔比超三分之一。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原所長陳方正記得,上世紀50年代,他的初中國文科課本就是香港中華書局出版的《文選》,其中有近現代名家名作,也有古代經典篇章。他回憶,「靜心讀下去好似豐富的大花園」,引領孩子們「走進累積兩千多年的中國人文世界」。

  中華經典遠播世界

  在香港國際機場,許多市民旅客前往世界各地前,會光顧香港中華書局在此設立的門店。在中外文化匯聚交流的香港,這家百年出版機構正將中華文化傳播向更遠處。

  作為傳統文化旗艦店店長,朱熾坤也有這份「底氣」。「如果說油麻地分局是一家社區店,那它輻射的『社區』是全港乃至東南亞等海外地區。」他認識的一些海外讀者每年都會固定前來購買大量圖書。

  油麻地分局三層正中,有一套書擺滿一整架,裝幀簡約,封皮為紅黃藍綠等不同純色,代表文學、哲學宗教、歷史地理等範疇,像一座溝通中外的「彩虹橋」。這是朱熾坤的「店長甄選」。這套書名為《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由香港中華書局在十餘年間陸續編纂出版,包括《論語》《山海經》《資治通鑒》等數十種經典,特色是由海內外學者進行導讀和註釋。

  「中華傳統文化是具有時代意義和世界意義的,我們希望通過香港和海外學者的獨特視角來挖掘古代經典的時代新意。」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副總裁、香港中華書局董事長趙東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