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生 薪水大解密|天下雜誌

台灣醫生 薪水大解密

台灣的健保制度,讓醫師衝業績、拚高薪。但業績要如何換算成薪水? 這套連醫師自己都搞不清楚的薪資制度,現在連中國大陸的醫院,也開始複製。

醫生-健保-業績-高薪-薪資制度 圖片來源:天下資料
    其他

一位林口長庚醫院的醫生,拿到薪水時,嚇了一跳。那個月的薪水,比平常多出二十多萬,打電話詢問,得到的答案是,「之前PF(醫師診察費,physician fee)算錯了,現在還給你。」

那位醫生的太太很高興,覺得醫院很有良心。但他同時想的卻是,「不知道之前還有多少沒給我。」

台灣人深陷吃藥多、檢查多、開刀多的過度醫療風險。結構性的原因之一,是台灣健保制度給予專業問診的費用不合理,以致醫生必須靠推銷「量」,來累積薪水。(見《天下雜誌》四八七期封面故事)

但誰搞得懂醫生的薪水,是怎麼計算的?除了醫院的管理部門,恐怕連醫生自已都不清楚。

「我從來沒有搞清楚過,我們的薪水怎麼算的,」一位長庚醫院內科系的醫師說。

以管理聞名的長庚,對醫生的薪資,有套極複雜、卻又精準的制度設計。

事實上,由服務量多寡決定的「業績」收入,只佔醫生收入的三分之一。

看病、教學、行政的業績

所謂「業績」收入,指得是醫生每看一個門診病人,能拿到一四七元;每開一個刀,能分到健保給付額的四○%。例如,每開一個常見的髖關節置換手術,醫生收入大約是七千六百元。

廣告

檢查項目方面,由醫生親自操作的侵入性檢查,例如血管攝影,醫生能拿到三五%;但如果是非侵入性的超音波檢查,則能拿到給付額的二五%。

教學醫院裡的醫生,除了看病、做檢查外,還有研究教學,以及分攤科內行政的工作,這些也都關係到醫生們的收入。

更複雜的是,光是擔任「行政職務」這項權重,又細分成是否擔任科負責人、教育委員、或委員會委員等其他權重。

幾十種評核項目,還要納入不同職級,及年資變數,讓醫生薪資成了一筆很少人看得懂的迷糊帳。

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秘書長吳明彥,卻很推崇長庚這套薪資制度,已經透過演講,不斷將這套「薪資制度」,介紹給對台灣醫療管理求知若渴的中國大陸醫院。

而且已經有中國大陸的大型醫院,複製了這套很難搞懂的「管理」機制。

廣告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解讀・債券關鍵字Ep.2】選對區域沙里掏金,讓投資收益「Jump!」跳起來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