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围垦沙田)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沙田

围垦沙田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沙田是珠江口一种滩涂咸卤之地,通过围垦而成的种植田地。办法是造一条围堤把一片滩涂圈起来,等珠江口潮水涨,围堤水闸放下,使水不能灌入基围中。 所谓基围,就是围堤。由于基围多是滩涂围堤而成,基围靠陆地一面多建成一条河道,河床高于低潮位排放高地的来水,一边疏浚临水,由于往往堤内比堤外河道还低,如果河道积沙,打开围堤水闸,让带沙的河水进内,等潮水退后,打开围堤临水一面排水,长期织沙为陆,改造沙田,或深挖为塘,堆积为基种植。
中文名
沙田
地理位置
珠江口
释    义
珠江口一种滩涂咸卤之地,通过围垦而成的种植田地。办法是造一条围堤把一片滩涂圈起来,等珠江口潮水涨,围堤水闸放下,使水不能灌入基围中

目录

开发

播报
编辑
人们往往在沙坦未浮出水面前便筑堤促淤,边围垦边淤积成田,珠江口各门(即入海口)间的海滩逐渐扩大,成沙十分迅速,香山东北部的万顷沙等大片沙坦,逐渐浮露成形。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以原东莞县香山镇为基础,由周边的南海、番禺、新会三县各划入部分滨海之地,新建香山县。一般认为,这是由于珠三角人口增加,沙田面积扩大后,官府所采取的调整行政区域的措施。
由于宋元时期珠三角大量修筑堤围,使珠江河道固定,番禺南部、香山北部、新会东部大量泥沙沉积,从明初到明末,短短二百余年间,已大体形成今天珠三角的面貌。据明末赋役史书记载,粤东(主要指珠三角)沙田比明初洪武年间增加了11万顷。
在此期间,香山北部的西海十八沙、东海十六沙,也全部成为陆地。据明嘉靖(1507~1566年)《香山县志》记载,该县有大小沙坦35个,吸引了周边县份许多民众迁入开发沙田。
到了清代,人们往往在沙坦未浮出水面前便筑堤促淤,边围垦边淤积成田,珠江口各门(即入海口)间的海滩逐渐扩大,成沙十分迅速,香山东北部的万顷沙等大片沙坦,逐渐浮露成形。道光十八年到二十九年(1838~1849年)间,东莞明伦堂在万顷沙占据的第一批共145顷沙田,便是使用桩石圈筑堤坝的办法围成的。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整个万顷沙围田已达4000顷左右。时至今日,珠三角许多地方仍以沙、以海为名,保留了沙田不断延伸的历史痕迹。

原文

播报
编辑
广州边海诸县,皆有沙田,顺德、新会、香山尤多。农以二月下旬,偕出沙田上结墩,墩各有墙栅二重以为固。其田高者牛犁,低者以人秧莳,至五月而毕,名曰田了,始相率还家。其佣自二月至五月谓之一春,每一人一春,主者以谷偿其值。七八月时耕者复往沙田塞水,或塞篊箔,腊其鱼、虾、蟮、蛤、螺、〈虫呈〉之属以归,盖有不可胜食者矣。其田皆一熟,或种秋分,或白露,或霜降,必兼种之。使自八月至十月,月月有收,其以八九月熟者曰小禾,秋分、白露、霜降等种是也。以十月熟者曰大禾,赤秥是也。沙田咸卤之地,多种赤秥,粒大而色红黑,味不大美,亦名大秥,皆交趾种也。其黄秥、花秥,惟内地膏腴者多种。禾既获,或贮墩中,或即舟载以返。盛平时,海无寇患,耕者不须结墩,皆以大船载人牛,合数农家居之。丧乱后,大船为官府所夺,乃始结墩地居。自癸巳迁海以来,沙田半荒,主者贱其值以与佃人,佃人耕至三年、田熟矣,又复荒之,而别佃他田以耕。盖以田荒至三年,其草大长。佃人刈草以售,每一日之功,可充十日之食。又有鱼、虾、蟮、蛤、螺、〈虫呈〉之属,生育其中,潮长辄塞篊箔取之,其利甚饶。草之未尽刈者,则燔以粪田,田得火气益长苗,而田荒之至三年又复肥沃。故佃人每耕之三年,必荒之三年,不肯为田主长耕,如数纳谷,此有沙田者之苦也。沙田既多荒弃,于是赔貱虚粮,为累未已,而阴以其田贱赁于沙头,有司捕问,则里长以沙头告。沙头乃上限状于有司,请先输粮而后获。沙头者何?总佃也。盖从田主揽出沙田,而分赁与诸佃者也。其以沙田为奇货,五分揽出,则取十分于诸佃,不俟力耕,而已收其利数倍矣。此非海滨巨猾不能胜任。当盛平时,边海人以沙田而富,故买沙田者争取沙裙。以沙裙易生浮沙,有以百亩而生至数百亩者。今则以沙田为累,半委之于莫可如何者矣。
粤之田,其濒海者,或数年或数十年,辄有浮生。势豪家名为承饷,而影占他人已熟之田为己物者,往往而有,是谓占沙。秋稼将登,则统率打手,驾大船,列刃张旗以往,多所伤杀,是谓抢割。斯二者,大为民害,顺德、香山为甚。岩野先生尝请著为令,凡浮生沙潬,悉以入官,官募民耕种,以其租为赈饥饷军之需。如有能清察报闻者,与垦田同功。此则既绝争端,又资国用,诚为长利之策。或曰:古时五岭以南皆大海,故地曰南海。其后渐为洲岛,民亦蕃焉。东莞、顺德、香山又为南海之南,洲岛日凝,与气俱积,流块所淤,往往沙潬渐高,植芦积土,数千百畮膏腴,可趼而待。而农民又辄于田边筑坝,以致封岸之田崩没,而流其泥沙至坝,以为浮生,以故争讼日甚,有司者每不能平。使能于沙田已报税者,按籍给之。无籍者即没于官,召民承买,而取其价以供公,斯则绝讼之术也。
香山土田凡五等。一曰坑田,山谷间稍低润者,垦而种之,遇涝水流沙冲压,则岁用荒歉。二曰旱田,高硬之区,潮水不及,雨则耕,旱干则弃,谓之望天田。三曰洋田,沃野平原,以得水源之先者为上。四曰咸田,西南薄海之所,咸潮伤稼,则筑堤障之,俟山溪水至而耕,然堤圮,苗则槁矣。五曰潮田,潮漫汐干,汐干而禾苗乃见。每西潦东注,流块下积,则沙坦渐高,以蒉草植其上,三年即成子田,子田成然后报税,其利颇多。然豪右寄庄者,巧立名色,指东谓西,母子相连,则横截而夺之,往往构讼,至于杀人。其或子田新生者,田主不知多寡,则佃人私以为己有,有田而无税,利之幸而得者也。故凡买潮田者,视其不至崩陷。而大势又可浮生,虽重价亦所不辞矣。香山人但以田之纳谷多少为度,不以亩为度,问其田若干,则曰纳谷若干,不曰亩若干也。以故田主寄命于田客,田主不知其田之所在。惟田客是问,礼貌稍疏,其患有不可言者。田客者何?佃人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