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會自己好嗎?醫師說明痔瘡原因、有哪些症狀與如何治療! - 健康專科
首頁 » 痔瘡會自己好嗎?醫師說明痔瘡原因、有哪些症狀與如何治療!

何謂痔瘡,造成痔瘡的原因?

肛門附近的結締組織內,由許多微血管、小動脈、靜脈叢及彈性纖維組成,受到壓力等因素產生病變,就會形成痔瘡。痔瘡以距肛門口部位約1.5公分的齒狀線為界,在齒狀線上方為內痔,下方則為外痔,內外痔同時存在則稱為混合痔(1)

 

內痔

在齒狀線上面,不具痛覺神經,所以一般患者不會感覺到疼痛,可依從肛門脫垂的程度分為四級:(1)(2)

  • 第一級: 痔核位於原處,排便時偶而會有出血或不適情形發生。
  • 第二級: 痔瘡在大便時會脫出,但排便後會自行縮回去。
  • 第三級: 痔瘡脫出後須以手將其推回肛門內。
  • 第四級: 脫出後無法縮回,也無法以手推回復位,又稱脫肛。

外痔

位於肛門齒狀線以下,有痛覺神經分布,可能無症狀或出現疼痛情形。其中,外痔又可分為以下兩種:(2)

  • 栓塞性外痔成因: 排便時用力過度,導致外痔靜脈叢內局部血流阻塞,進而產生栓塞或血塊阻塞。
  • 肥厚性外痔成因: 在長期慢性發炎的刺激下,外痔靜脈叢內靜脈曲張,並合併周圍結締組織的慢性增生肥厚而形成。

由上述可知,當腹內或肛門受到壓力,周圍靜脈便可能出現腫脹進而導致痔瘡的發生,因此以下行為均可能使得直腸下端的壓力增加而提高痔瘡風險(3):

  • 排便時過度用力
  • 長時間坐在馬桶上
  • 本身有慢性腹瀉或便秘問題
  • 肥胖
  • 懷孕
  • 發生肛交性行為
  • 纖維質攝取不足
  • 長期搬重物

 

痔瘡症狀有哪些?

大約四成的痔瘡患者並不會出現症狀,而有症狀的病人則常見以下幾種情況(2)(4):

  • 血便
    痔瘡出血通常是無痛的,可能在排便時自發性的出血,並呈鮮紅色。在極少數情況下,慢性失血可能導致缺鐵性貧血,進而發生虛弱、頭痛、易怒、疲勞等問題。

  • 輕微大便失禁
    若內痔脫垂,則可能導致直腸內含物滲漏並排出黏液,使得肛門周圍有脹滿感。

  • 肛門周圍皮膚刺激或搔癢感
    外痔周圍的皮膚因難以清潔,可能導致糞便與皮膚長時間接觸並引起局部刺激;而內痔若被柱狀上皮所覆蓋,則會導致粘液附著在肛門周圍皮膚上而引起搔癢。

  • 急性發作的肛門疼痛
    外痔比內痔更常發生血栓形成的突起,且通常伴隨著嚴重疼痛症狀。

 

如何判定是痔瘡?

若出現以上相關症狀,應尋求專業醫師進行鑑別診斷,而判定痔瘡的方式會搭配理學檢查以及肛門鏡等內視鏡檢查(1)(2)

理學檢查 觀察肛門及其周圍有無血、膿、黏液、脫出痔瘡或腫脹、肛裂等。
會請病患假裝用力排便以增加腹壓,來觀察內痔、直腸息肉及脫垂等現象。
肛門鏡檢查 肛門鏡可以將肛門內外均仔細檢查,鑑別是內、外或混合痔及其大小,也可以診斷是否有肛裂等情形。

 

痔瘡會自己好嗎?還是要手術?

所有類型的痔瘡患者均建議接受最基本的保守治療,包含:增加纖維攝取、多補充水分、搭配使用軟便劑、局部塗抹肛門藥膏或塞劑等。大部分輕微的痔瘡患者便能因此痊癒,然而較嚴重的痔瘡則可能需要進行手術,以下介紹嚴重程度不同的痔瘡及相對應的治療方式(5):

嚴重程度 治療方式
  • 第一級、第二級的內痔
大多對保守治療反應良好,不需要進一步治療。
  • 第一級、第二級的內痔(保守治療後仍復發)
  • 第三級的內痔
建議門診手術治療,包含: 橡皮圈結紮術、硬化劑注射治療與紅內線光凝結法(infrared coagulation)。
  • 第四級的內痔
  • 混合痔合併明顯脫垂患者
如果保守治療失敗,則應進行痔瘡的手術切除。
註: 所有痔瘡患者均應增加纖維攝取、多補充水分!

 

如何預防痔瘡?日常有哪些方法?

除了了解痔瘡的成因及症狀外,痔瘡的預防方法又有哪些呢?就讓我們分別從生活型態改善及營養素的研究證據來介紹吧!

預防痔瘡的生活習慣

1、保持肛門處清潔、乾燥,如廁後用水沖洗肛門。(1)(6)

2、使用溫水坐浴,可促進肛門周圍血液循環,進而幫助消腫、止痛。

3、固定排便的時間。

4、排便時,最多坐在馬桶上5-10分鐘,不要閱讀書報雜誌或滑手機。

5、經常潤滑肛門,如: 以凡士林塗肛門內半吋處,切忌以手抓癢,以免損害靜脈管壁。

6、維持規律運動習慣。

預防痔瘡的飲食習慣

1、多攝取水分及纖維食物,如: 水果蔬菜、麩皮麥片和全穀麵包等,以防止大便硬結致使排便困難。(1)(6)

2、肉類、動物脂肪、酒精、咖啡、辛辣食物、啤酒及可樂等可能導致便秘的食物不宜過量攝取。

預防痔瘡的營養素補充

1、膳食纖維
納入多項隨機臨床試驗的系統性回顧研究顯示,增加纖維攝取量可以改善痔瘡出血和輕度脫垂的症狀(7)。另外,有研究更明確指出,痔瘡患者每天應攝取20至30克的膳食纖維,並搭配1.5至2公升的水分補充。兩者可以協助產生柔軟的糞便,減少排便時需耗用的力氣,且效果可在六週左右時顯現出來(8)。而根據國健署的建議,青壯年的膳食纖維每日攝取量女性為27公克,男性則為34公克(9)

 

2、益生質
益生質(prebiotics,或稱益生元),可以透過刺激某些好菌種的生長來改變體內菌落群的組成,可作為好菌生存的來源且具有健康益處的物質(10)。有研究發現,可溶性纖維作為益生質,經益菌發酵後,會產生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可以進一步降低結腸內的酸鹼值,有助於體內益菌生長,被認為有改善身體慢性發炎的效果(11)。另外,有回顧性研究指出,益生質可以改善大便稠度、排便次數和腹脹情形,其改善便秘對於痔瘡有幫助(12)。益生質與益生菌一起搭配更能有效預防痔瘡的發生。

延伸閱讀:益生菌怎麼挑?最新益生菌推薦:11大品牌益生菌比較評比懶人包

3、維生素C
維生素C為眾人耳熟能詳的水溶性抗氧化物,有研究顯示,痔瘡患者體內的膠原蛋白濃度比正常人低,而維生素C是體內合成膠原蛋白的營養素之一,可以協助支撐結締組織、強化血管壁,因此痔瘡患者或許可考慮適量補充維生素C(13)

 

4、類黃酮(Flavonoids)
類黃酮存在於各種植物中,具有抗氧化作用。早期研究指出,類黃酮可以增加血管張力、降低靜脈容量、促進淋巴引流等作用,可能有助於降低痔瘡的風險(14)。另一篇臨床試驗則發現,類黃酮的萃取化合物(像是芸香苷、橙皮苷和槲皮素)可用於治療痔瘡出血症狀,且安全性相當高(15)

 

不適當的排便習慣及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均可能導致痔瘡的生成,因此平常便應多攝取纖維質及水分。若真的發生痔瘡相關症狀,則要及早尋求醫師協助,找到合適的方式加以治療,避免更嚴重的後果或復發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1. 便秘怎麼辦?可以吃什麼?3招有效改善便秘的方法
  2. 怎樣才算便秘?便秘的原因?便秘又該怎麼辦?專科醫師來解答!
  3. 專科醫師帶你了解如何檢測腸躁症以及症狀有哪些、該如何治療

健康專科 Health Specialty 提供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傳遞正確的資訊,對於疾病的症狀、治療、預防、保養一手掌握,若您也喜歡這樣的資訊,歡迎傳遞給更多人知道。

Copyright © 2024 健康專科 Health Specialty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