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数据显示,养老院床位空置率高达 50%,反映了什么问题?空床率这么高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国养老模式主要分为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越来越多高龄老人会选择入住养老机构,以获得更好的医疗护理与陪伴,但即便如此…
关注者
18
被浏览
16,593

17 个回答

床位空置率50%,原因只有一条,那就是——我们的机构没有能够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我国现有2.64亿老年人,即使按照3%的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也应该有近800万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尽管我国现有各类养老床位823.6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已达31张,但惊人的床位空置率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

静心思考,为什么大家不愿意选择入住养老机构?是没有需求?

NO!

究其原因,无非以下几条。

第一,没有尊严。

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时代,国人对于尊严似乎是一种奢侈,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民收入的提高,更多的人越来越关注和在意自己的尊严。传统的养老机构3人甚或6人一个房间,其中不乏没有安装隔帘,尤其是到了失能阶段,尊严更是无从谈起,这当然不会选择。

第二,找不到“家”的感觉。

生命不只是行尸走肉,更包含精神与灵魂。

家是什么?建筑学家说:家是一座房子;社会学家说:家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婚姻学家说:家是风雨相依的两人世界;哲学家说:家是精神和灵魂的栖息地。

家不是房屋,不是物质堆砌起来的空间,家是感情的港湾,是成长的摇篮,是灵魂的栖息地,是精神的乐园。

白居易说:无论天涯与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我生本无乡,心安即归处。宋代词人苏东坡也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而我们的养老机构恐更多的无非让入住的老人心安,所以,没有家的感觉。

即使当今新建的养老机构,尽管硬件设施大大上了一个台阶,但机构缺乏人性化的管理(诸如床上用品要摆放整齐、要统一床品、定置管理等),加上2人以上同处一个房间,如何能让人有家的感觉?

第三,传统观念作祟。

忻州入住养老机构,一方面是老年人担心给子女带来“不孝子孙”的骂名,另一方面是子女本身思想的束缚而不同意老年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

第四,是经济的制约。

一般的工薪阶层,每月3000-4000元的收入,尚不足以支付一些设施和服务不错的养老机构费用,即使有一些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在老年人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但其设施、环境和服务又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经济制约的因素不容小觑。

第五,无法提供个性化服务。

老年人有五个不同的生命阶段——健康活力、半失能、失能、临终、死亡;老年人都有生活照料、医疗照料和精神照料的需求;老年人还由于年龄、阅历、职业、职务、民族、性格、爱好、宗教信仰、婚姻等等的不同,也会延伸出太多的不同的养老需求,而现有的养老机构却无法满足。

也正因为此,宋卫平的“乌镇雅园”、“三十里桃花”、“十里风荷”、“溪山生活小镇”等项目才会如火如荼,才能够紧紧抓住客户的心,从而产生很好的结果。

世界发达国家养老机构的床位数能够占到老年人总数的5%以上,如果按照这一标准来说,我国养老机构的建设还大有可为。

明确并锁定客户群,并对这一客群的养老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出结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想尽一切办法,用我们的语言和行为去满足客户的需求。

任重道远。


家是什么?已经对自己的尊严

原因

最直观的反映就是老人不太愿意去养老院养老。“不愿意”这三个字中就包含了各种那个各样的原因,从文化舆论、市场环境、个性尊严、经济基础等各个方面

1.养老院设计的初衷,包括9073的模式,都已经说明了养老院养老并不适合所有老人,更直白一些就是养老机构主要服务那些失能、失智,无法自理,或家中无法照顾的老人。很多空置率高的养老机构就是妄图吸引大量自理老人来居住,比如持续性照料养老社区CCRC模式。

2.但是大量的护理型老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养老院刚需客户,也并没有入住养老机构,主要是家人可以照顾老人,养儿防老虽然已经被论证过多次不再靠谱,但是要到我们独生子女这一代的父母老去才会真正体现,现在的80岁左右的高龄老人大部分没有赶上计划生育,普遍有3-4个甚至更多的子女。

3.保姆护工价格偏低,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口红利,大规模的城镇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造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约涌入城市,尤其是这些没有一技之长的大叔大妈,是家政行业最主要的组成人员,很多家庭都可以雇佣保姆来照顾老人,所以不需要去养老院。

4.大部分有入住养老院意向的老人基本都会说:等到我不能动了就去养老院。由此可以看出,养老院在很多老人心里是“最坏的打算”,由于媒体的对养老机构负面新闻的传播,大部分老人(甚至年轻人)对养老院印象比较差,会虐待老人、没有自由、如同坐牢、吃的差等是最常见的观念。

5.经济基础,最重要的原因之一,50%的空置率说明什么呢,那么其余50%的入住是由哪些养老机构组成的呢,首当其冲就是公办养老机构,包括各种市区街道级别的福利中心敬老院护理院,因为政府财政的直接支持,床位费用仅有同级别民营养老机构的1/5-1/3,因此床位也是供不应求,一床难求到排队都要三五年的紧缺。公办和民营养老机构入住率的两极分化,就是未富先老的表现之一。

6.人的自尊,这里之所以不讲老人的自尊,是因为老人和孩子成人都一样,都是一个精神上独立的个体,都需要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同。一旦进入养老院,就在某种意义上承认自己是一个“不再有用的人”,而是成为吃喝拉撒都无法独自完成、数着日子等死的废物。尤其对于性格已经成型习惯于家长式支配的老人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所以但凡有其他选择,老人都不愿意去养老机构。

7.神秘的养老院。我发现很多人对养老院印象就是洪水猛兽,虐待老人的法外之地。这个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转变吧,就像当年很多人觉得网络和游戏也是洪水猛兽一样。

暂时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