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非遺【南音】/南音裊裊,何處覓知音…… 「這一輩走了,技藝就會消失」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復活非遺【南音】/南音裊裊,何處覓知音…… 「這一輩走了,技藝就會消失」

時間:2021-12-28 04:25:50來源:大公报

  圖:南音表演者就是靠唱故事,間中插一些說的部分,讓老百姓都聽得懂。\受訪者供圖

  「不要誤會!南音不是粵劇,兩樣嘢嚟!」不懂戲曲的,對南音確實陌生,甚至把它與粵劇混為一談。資深南音表演者阮兆輝表示,南音是獨立的戲曲類說唱體系,相對粵劇的花哨動作及奪目角色,南音簡樸,一個人、一塊拍板、一張箏唱故事,間中加插說的部分,讓老百姓都聽得懂。

  「等我們這一輩人都走了,這文化真的會消失。」南音這種廣東話說唱表演,在二十世紀初,曾是香港的標誌。但發展至今,香港的資深南音表演者不出五人。當年輕一輩連南音二字都不曾聽說,又如何「聲聲」不息傳承下去?南音,何處覓知音?\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文) 凱楊 梁堅(圖)

  南音在二十世紀初曾是香港最流行的娛樂,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涼風有信,秋月無邊」,就是來自南音的名曲《客途秋恨》的首句。南音分成「老舉南音」、「地水南音」、「戲曲南音」三類。昔日社會大眾沒有太多娛樂,粵劇還未盛行,茶樓、妓院、煙館等會邀請南音表演者表演作招徠,可謂「處處有南音」。而說唱內容多會結合時事、奇聞,「由於南音唱的大都是一些淒涼的內容,更容易引起共鳴。」資深南音表演者阮兆輝指出,香港三十年代起全面禁娼、禁煙館,老舉南音及地水南音便相繼消失,現時香港僅剩下戲曲南音。

  香港的南音資深表演者不出五人,而且都年過六旬,是瀕臨消失的非遺項目。「等我們這一輩人都走了,這個文化就真的會消失了。」阮兆輝表示,自從有了電台,西方流行音樂漸漸取代了南音,加上政府沒有落力支持南音發展,以致很多人別說看,連南音二字都不曾聽說。

  「大眾對非遺幾乎沒有參與,覺得與自己無關。」

  研究南音超過40年的阮兆輝表示,有看過年輕人打着南音的旗號表演,感覺他們急於求成,最後要麼就是半途而廢,要麼就是學得皮毛就急着賺錢,表演起來不堪入目。南音這種表演技藝,並非一朝一夕便能學到精髓,「首先要清楚南音的詞是什麼意思,不靠表演,光靠唱便要帶出那種淒涼,不是學一兩天就能掌握。」

  阮兆輝認為,要傳承南音,最重要是設立傳承人的制度。阮兆輝認為南音技藝的社會地位不高,多數人認為表演者只是賣唱戲子,以致沒有人願意傳承這項技藝,「與日本人不一樣,香港人看非遺,看完就算,覺得非遺是屬於表演者『他們』的東西,不屬於香港人或『我們』的,這是本地文化教育的不足之處。」

  阮兆輝曾在日本拍節目,剛好趕上了鹿兒島的小原祭,街上有近兩萬名舞者,場面非常熱鬧。當中有一群人抬着一個台,上面敲打着太鼓的赤膊男子竟然就是他們的市長,阮兆輝非常驚訝。

  小原祭結束後,阮兆輝邀請表演者聊天,原來這些赤膊打鼓的男子,許多都是醫生、律師,為什麼他們願意赤膊在街上打鼓?「他們說『因為這些文化是我們的東西,一起去做不是理所當然的嗎?』香港就是差在這裏,政府、社會大眾對非遺幾乎沒有任何參與,覺得非遺是傳統、與大家無關係的。誰見過醫生律師舞龍舞獅?誰見過官員唱一曲南音?」阮兆輝認為,要令南音活下去,最直接的方法,是讓社會大眾認同它的價值。

  首先從設立傳承人開始,藝以人傳,由傳承人專注將相關技藝傳開去,不單是推廣,還要教授。阮兆輝說,傳承人制度的設立非常緊急,會唱南音的人已經不多了,萬一再過幾年,這些老師傅不在了,這個遺產將成為歷史。

  「南音唱的內容是悲涼的,但台下觀眾竟有講有笑。」

  政府支援南音的措施,都是撥款辦活動為主,阮兆輝認為,這種模式出來的南音表演,難以傳承文化及提高社會認知,是資源錯配,而最近一次大型南音活動,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亦有團體申請資助後,舉辦的活動需要向公眾免費派票,結果到場的市民,超過一半都是不懂欣賞南音的,「南音唱的內容是非常悲涼的,但台下觀眾竟有講有笑,甚至有人是為了免費涼冷氣。」說是傳承南音,阮兆輝認為政府像在訓練人寫計劃書申請撥款。

  阮兆輝指出,一個健康的行業,不一定靠政府給錢才能生存,只靠資助生存治標不治本,如喝毒藥解渴。長遠而言,還是需要從教育着手,最起碼要培養一群懂得欣賞南音的人。因此他舉辦多個兒童南音班及大學南音班,希望可以從小培訓人才。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在此契機下,政府考慮成立文化局,對此阮兆輝非常贊同,「我相信有一個專門為文化存在的部門很重要,有助提升非遺文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