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責任|籌組企業義工隊提升員工滿足感 五大訣竅要知道 - 香港經濟日報 - 即時新聞頻道 - 商業 - 商業頭條 - D240427

企業責任|籌組企業義工隊提升員工滿足感 五大訣竅要知道

商業

撰文: 曾曉汶

發布時間: 2024/04/27 12:00

分享:

分享:

牽手香港企業項目及發展主管林敏婷表示,企業推動義工文化有各種好處,不但實踐企業社會責任,有助公司和員工的發展之外,亦為非牟利機構(NGO)和社區帶來多方面的正面影響。

在現今的商業環境下,企業不單聚焦於追求利潤,近年也愈趨看重「企業社會責任(CSR)」,甚至有不少企業將之納入經營策略。但對於企業而言,要組織「企業義工隊」,除了要計劃合適的義工服務,還要說服員工加入,要確切實踐又談何容易?有專家指出,可嘗試透過5大方法(見表),來鼓勵公司上下一心,投入於義工服務,增加團隊凝聚力。

【女性成功之道】車企巨頭首位女掌門 「接地氣」管理危機贏盡員工同業讚賞

【管理心得】瑞銀錢文琳 管理重視協作互助 積極正面應對逆境

「社會企業責任」的話題已被討論多時,仍有不少企業不理解,在這個商業化的城市,所有事情都向「錢」看的時候,又為何要花時間、花資源、花人力來實踐相關策略,組織企業義工隊。

慈善平台牽手香港(HandsOn Hong Kong)企業項目及發展主管林敏婷(Lisa)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提到,過往確實有不少香港人,對於參與義工服務未必有太多想法和理解,亦會以「沒有時間」、「不知道如何入手」為由而從未嘗試參與。但近年尤其在疫情爆發後,向該平台提出查詢組織義工隊的企業數量正持續提升。

助企業品牌建立正面形象 員工也可發展新技能

據該組織提供的資料顯示,透過他們組織企業義工隊的公司,由2022年的34間,近乎倍升至2023年的逾60間,其中有65%為跨國企業,其餘為本地企業,

相信他們是了解到,其實組織義工隊不單只響應社會呼籲、實踐責任、幫助企業品牌建立正面形象和提升知名度,更可協助員工發展新技能、提升團隊合作等內部發展。

她指出,不少企業在參與活動後的回饋也提到,籌組義工隊後反而更能加強員工的歸屬感,在工作時也更為投入。

Lisa加以解釋,

現今的打工仔除了追求薪酬外,在工作上找到滿足感也相當重要,做義工可以讓員工充分發揮所長,特別是利用一些在工作上無法充分展現的才能。

她更提到,有部分企業透露,招聘人才的時候,也會有應徵者特意詢問會否設有義工服務,「他們更視為一個企業福利。」

團隊建立緊密關係 加強凝聚力

Lisa補充指,也有不少企業會視此為團隊建立(Team Buliding)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讓不同崗位的員工都有互動和溝通的機會,加深認識對方工作以外的一面,有助員工建立緊密的關係,加強凝聚力。不過她也直言,理解企業想籌組義工隊,其實也不是易事,要考慮很多不同的因素,例如應如何籌辦活動、如何吸引員工加入、如何配合員工需求等情況。

曾協助不同企業策劃和推動各項義工服務的Lisa提議,對此無從入手的企業管理層,首要任務可以先決定好主題,「事實上,義工的服務範疇極多元化,所以選定好題材是相當重要。」她也建議,可多作員工調查,理解他們對哪些服務有興趣、會傾向於在哪段時間做義工等,再去訂立相關活動,會更容易吸納他們參與。她補充,得悉有很多打工仔會想留在公司,又或者很難離開辦公室,「但其實現時很多義工活動,都可以在辦公室舉行。」

她舉例指,有科技公司曾經邀請學生到訪辦公室,並為他們舉辦STEM以及職業導向相關的工作坊,「可想而知,其實做義工服務也不是想像中般困難。」她也提及,這樣的義工服務除了學生受益外,該企的員工也可發揮他們的長處,並從中感受到自我實現和成就感,同時也可讓員工學習到新知識及技能,例如領導力、創意力、解決問題能力等。

點擊圖片放大
+2

Lisa也指出,若要吸引更多員工加入行列,高管們應身體力行參與其中。亦可考慮提供「有薪」義工假期,以行動支持他們全情投入,「曾有公司分享,他們的義工假期高達10天,他們員工的參與力自然很高。」但她也強調,這不能強求去做,也應該取決於企業原有的營運模式,也可考慮從1至2天的假期開始實行,然後逐步增加。

另外,Lisa也提到,企業現時除了可籌辦自家義工活動外,也可考慮參與5月也舉行的香港義工節,屆時服務範疇將涵蓋各種議題,例如:扶貧、兒童教育、協助長者、幫助傷健人士、為貧困人士提供熱食、動物權益、環境保護等。

【員工福祉】企業健康福利 影響對人才吸引力

《ET贏商有計》每集請來香港企業品牌,分享營商Tips。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