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卫视:《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_百科TA说
吉林卫视:《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
作者  吉林卫视
阅读 196赞 0

01

一本家书,为何能感动亿万中国读者?

1981年,一本蓝皮书在中国的青年学生之间流传开来。它刚在书架上露面,便一售而空。这本书没有惊现曲折的情节,没有离奇古怪的秘闻,只是收录了一个父亲写给儿子的一百多封信,而人们却对它爱不释手。这本书的名字叫《傅雷家书》。

傅雷是中国翻译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曾翻译过三十多部法文著作,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等世界名著都是在傅雷的翻译下,才被引入中国,并深深影响了几代人。

(图为傅雷)

《傅雷家书》是除“傅译”之外,傅雷创造的第二份精神财富。它收录了1954年到1966年,儿子傅聪在国外求学、奔波期间,傅雷夫妇为他写的书信。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时代,傅雷用手中的毛笔,一字一句地为千里之外的儿子讲解艺术、传授经验、指导人生。随着傅聪在国际乐坛声名大振,《傅雷家书》也由此被国人奉为家庭教育的经典范本,出版数十年,经久不衰。

02

教育家傅雷如何把儿子培养成世界一流的钢琴大师?

在外人眼中,傅雷总是一幅面容清癯、文弱书生的模样。但回到家里,傅雷立即就变成一个严厉的“虎爸”。

傅聪的鼻梁上有道疤痕。关于它的来历,傅聪的解释是:“那天我弹琴的时候走神了,爸爸手中有什么就向我扔过来了。”傅聪躲闪不及,正中鼻梁,顿时血流如注。后来他才知道,傅雷顺手抄起的凶器,是家里放蚊香用的碟子。而这段经历,也和这道疤痕一起,深深地铭刻在了傅聪的身上。

03

当儿子不在身边时,傅雷如何用家书传递父爱?

1953年,上海音乐界的前辈推荐傅聪代表中国青年琴手参加罗马尼亚世界级钢琴比赛。在此后的十余年,傅聪一直在国外游学、演出,傅雷的棍棒再也打不到傅聪的身上。但这并不意为着他从此就脱离了父亲的管教,傅雷开始用家书继续表达着对儿子的关爱。

傅雷知道傅聪一向喜欢希腊精神,却又不能完全吃透,就抄录了《艺术哲学》中第四编《希腊雕塑》译稿六万余字,寄给漂泊着的傅聪。

晚年的傅雷,因长期的伏案工作使他的健康屡亮红灯,医生警告:若不立即停止费眼、用脑的工作,有可能会失明。傅雷就是用这双酸痛流泪的眼睛,足足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抄录完成。

今晚21:06

锁定吉林卫视《家事》

为您揭晓

0
  • 作者  吉林卫视|发布:2021-06-13 07:25:58    更新:2021-03-02 15:36:33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tashuo@baidu.com。
+ 1已赞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