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美國買房記:全美房價中位數 730 萬新台幣,資訊透明頭款超低|Ellis Chang/讀者投書|換日線

疫情下的美國買房記:全美房價中位數 730 萬新台幣,資訊透明頭款超低

疫情下的美國買房記:全美房價中位數 730 萬新台幣,資訊透明頭款超低

Photo Credit:HiveBoxx@Unsplash

令人讚賞的一點是,美國的房價十分公開透明:因為這裏有房地產房源共享系統 (MLS, Multiple Listing Service),就好比台灣的「實價登錄」,但它從出價到買賣、甚至租屋價格等資訊都包含在內。壞處則是「隱私問題」:只要地址被別人知道,任何人上網都可以查到你家房子當初是花多少錢買的⋯⋯。

去年因為工作關係,舉家搬來美國,而最近我們剛在這裏買下人生第一間房。或許我們來得不是時候,沒想到人生中第一次購屋,竟是在美國 COVID-19 疫情肆虐下完成的,過程當中,更經歷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事。趁記憶猶新,來分享一下我在疫情中買房的經驗:

為什麼我們要在此時買房?

最近美國疫情嚴重,也不知何時才會結束。若非必要行程,每天我們足不出戶,一家三口關在小小的公寓裡,都快悶壞了。就算偶爾出門散步,也因害怕遇到(沒戴口罩的)人而心驚膽戰。心想,要是能有自己的「後院」,可以自由走來走去、不用擔心遇到人,還可以種種花、除除草、帶小孩玩玩水,該有多愜意啊!

再來是「隔離消毒」的問題:我們在居家避疫期間,所有的食材生鮮都是由外送員送到家門口,我們在玄關用消毒紙巾進行消毒;若是可以洗的(例如整瓶的牛奶、密封包裝的食物、蔬果等),也都會先拿去廚房用泡沫洗過(要記得洗超過 20 秒!)

但因為我們公寓的玄關空間是還在「家裏」,沒有隔間,每次都要連地板都消毒過,非常麻煩。另外若要清洗,還需要將還沒消毒過的東西拿著經過客廳,才能到廚房清洗,整個就是明顯的防疫破口啊!令人相當焦慮!(沒錯,我們家是滴水不漏防疫派)

這時就會想,如果家裡有自己的「車庫」,裡面可以放工作檯跟水槽,便可以把東西在車庫都處理好,只有乾淨的東西才能進家門,那就太完美了!

於是,我們搬家的動機明確,勢在必行!

美國買房 or 租房,沒有一定的答案

美國房租實在「貴桑桑」。我們去年(2019)來到美國華盛頓州後,初期的租屋是 2 房的公寓,房租每月大約新台幣 45,000 元。(各州、城市房租不同,但人多的地方就很難便宜)

乍聽之下,這租金好像快跟在這裏買房(假設獨棟 3 房)每月要繳的房貸金額差不多了!以傳統華人的直覺來說,當然是買房好囉!不過且慢:如果要精確一點,還要考慮當地的房屋稅、貸款利息、折舊等等──尤其美國的房屋維持費用(特別是相關稅率),通常遠比台灣要高得多。

所以,還是先利用網路資源好好估算一下,比較實際:這個網站的計算機考慮了當地的貸款利率跟房屋稅等因素(但應沒考慮房價漲跌、折舊),算出我們大約在 4 年後的持有的房屋淨值(Home Equity =房屋價值減去貸款沒還的錢),約可以跟租房 4 年所付的錢打平。因此如果我們要在美國住 4 年以上,就可以考慮買房囉!

Zillow 的買房 vs 租房計算機。圖/Ellis Chang 提供

美國各地房價差異大

目前(2020 年 9 月)全美國房屋估價中位數(不限坪數、區域、屋齡),大約是新台幣 730 萬元(數據來自 Zillow 網站估價,它相當於美國的 591 房屋網)。我們物色房子的區域,中位數房價則大約是新台幣 1,329 萬,跟全美中位數相較之下算是貴的。

但話說這房屋總價有種熟悉感──貌似跟我們以前住的新竹市東區差不多啊!然而如果跟西雅圖(房價中位數約 2,258 萬元新台幣)、矽谷的聖荷西比起來(房價中位數約 3,156 萬新台幣),我們這邊(華盛頓州某城)根本就是「窮鄉僻壤」啊!

Zillow 上刊登的 Elon Musk (特斯拉CEO) 在加州出售的豪宅,於2020/6月賣出,房價一目了然。圖/Ellis Chang 提供

令人讚賞的一點是,美國的房價十分公開透明:因為他們有房地產房源共享系統 (MLS, Multiple Listing Service),就好比台灣的「實價登錄」,但是它從刊登到買賣、甚至租屋的資訊都包含在內。且美國不太有「建商作假交易把價格炒高」的問題,所以可信度大大提升。

但當然,因為資訊透明,也面臨到隱私的問題(登愣!):只要地址被別人知道,任何人上網都可以查到你家房子當初是花多少錢買的⋯⋯。

疫情下的美國房價:不跌反升!

很多買家會期望疫情對房市有影響,而暫緩購買腳步,等待下跌後置產。但從目前情況看來,美國房價卻不跌反升!這狀況有一些可能的解釋:包含聯準會(FED)降低利率(房貸利率也會降低)、賣家不願降價釋出、獨立空間需求上升⋯⋯等等。

至少在我們的區域(華盛頓州),釋出的物件經常在 1 、 2 天內就進入 Pending 狀態 (指賣方已接受買家出價,開始交易流程),顯示市場仍頗熱絡。我們的房仲也認為現在我們居住的區域「剛性需求強烈」,建議我們加快腳步出價,否則喜歡的房子可能很快就被買走。(不過房仲好像都會這樣說)

值得探討的是,美國的紓困方案提供屋主可以暫緩繳納房貸(最多一年)的機會。方案結束之後,是否會有許多房子面臨被法拍的命運,進而衝擊房市,則較令人擔心。

以下,就來按照我們在美買房的過程,介紹實用的注意事項:

在美國買房前的準備

準備頭期款

在台灣買房子,通常都需要準備 20% 以上的頭期款,銀行才會核貸。在美國則是天差地別:一般房屋貸款,最低只要準備 3% 就可以貸了!(沒錯,我第一次聽到也大驚)不過,如果頭期款低於 20%,每個月都要支付一筆可觀的貸款保險費(PMI premium),直到付滿 20% 為止。因此如果手頭現金足夠,付 20% 以上的頭期款還是比較好的選擇。

同時也要提醒:買房始終是必須量入為出的事情,如果沒有穩定的工作收入、一定規模的存款,即使以極低自備款成功申貸,也難保不會遇到像是次貸風暴時,大量房屋跌破購入價格、屋主房貸付不出來遭到法拍的悲劇。

回到主題:因為我們用來付頭期款的資金在台灣,需要匯過來美國。申貸的時候,貸款公司則要求審閱近兩個月的銀行帳單;因此如果有資金流動的紀錄(像我們最近才把錢匯到美國),貸款公司就會需要(台灣)資金來源的證明。

這時因為牽扯到國際資金的流動,我們遇到了種種的困難。例如:需要列舉資金的來源、向台灣的銀行申請月結單、但台灣的銀行月結單也只提供中文版本,因此還需要找「公正第三方」翻譯⋯⋯等等。

好在最後還是都解決了,我們學到的教訓就是:最好在申請貸款 2 個月前把資金準備好(匯入你在美國的帳戶),好避免這些問題。

準備額外的結算費用 (Closing Costs)

除了頭期款之外,買房時還需要支付「各種手續費」,其中包含:貸款手續費、託管費、政府登記費、產權保險費、轉讓費、鑑價費、地產稅等等。一般估計這些費用加總起來,大約是房價的 2%~5%。舉例來說,若想買總價約新台幣 1,000 萬的房子,需準備 20 萬~ 50 萬的額外資金。

另外依個人需求,可能還需要準備一些額外支出,如:驗屋費(我的大約要新台幣 6,000 元)、地毯清潔費(約新台幣 7,500 元)、換鎖(約新台幣 3,000 元)、因應疫情的居家打掃消毒(約新台幣 7,500 元)⋯⋯等。

如果要額外買家具,或是像我們一樣買一堆居家五金機械(除草機、修邊機、高壓清洗機、梯子、推車、冷凍櫃⋯⋯)那就要再準備更多預算了!

決定房屋類型

當然,我們也要決定房屋的類型。美國常見的房子有下列幾種:

.獨棟房(Single House)

圖/Ellis Chang 提供

Single House 是美國最常見的房型了!它是完全屬於自己的獨棟房,有自己的前院、後院。住起來「爽度 100 分」!

不過雖然房子是獨棟的,但多數社區都會有管委會(HOA, home owner’s association),規範社區馬路上能不能停車、能不能出租、能養幾隻寵物⋯⋯等等。每個月也可能要繳管理費,來維持整個社區的營運。

.連棟房(Townhouse)

圖/Ellis Chang 提供

Townhouse 跟獨棟房很像,一樣有自己的土地、前後院;只是牆跟隔壁鄰居是共用的。就有點像是台灣一般的「透天厝」囉!

連棟房通常會比獨棟的便宜,但連棟房的社區通常必然會需要繳管理費,每月同樣會有一筆額外支出。

.公寓大樓(Condo)

圖/Ellis Chang 提供

Condo (康斗)其實是一種產權形式,而不是房子的建築類型。它泛指「有公設」的集合住宅,其實就跟台灣的「大樓華廈」很像!但它的建築形式有可能是大樓、公寓、或連棟房。 Condo 的管理費通常會比較高。

想好需求

我們開給房仲的需求如下:

  • 獨棟房(這是一定要的!)
  • 3~4房,2 衛以上、室內面積 50 坪(1800平方英呎)以上。
  • 要有良好的採光。
  • 要有後院,且後院要有籬笆。
  • 學區評分(greatschools.org)要在 7 分以上。
  • 社區管理費不要太貴。

開出需求後,接著就是看房了。在疫情之下「看房」,有許多讓人意想不到的經驗,這些故事就留待下次分享囉!
(未完待續)

執行編輯:吳玲臻
核稿編輯:張翔一

關聯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