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宅一生於週五在東京去世,享年84歲。他是第一批在巴黎舉辦時裝秀的日本設計師之一。三宅一生的褶皺風格服裝讓穿著者可以自由行動,他的名字在1980年代成為全球前沿時尚的代名詞
週二,三宅設計工作室宣布了他在醫院去世的消息,稱死因是肝癌。
三宅的設計隨處可見,從早到晚,從工廠車間——他曾為日本電子巨頭索尼的工人設計了一套制服——到黑領結舞會。
他堅稱服裝是一種設計形式,這在他職業生涯的早期被視為前衛觀念,他與攝影師和建築師有過重大合作。他的設計於1982年登上《藝術論壇》(Artforum)的封面——這在當時對於時裝設計師來說是聞所未聞的——並被紐約MoMA永久收藏。
廣告
在日本,三宅一生因為創立了一個全球品牌,為將日本打造成時尚和流行文化的國際重地做出貢獻而廣受讚譽。2010年,他獲得了該國藝術領域的最高榮譽文化勳章。
作為最早在巴黎舉辦時裝秀的日本設計師之一,他是將日本時裝推向世界的一批革命性設計師的一員,最終為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等同時代的人打開了大門。
三宅一生最出名的可能是他的微褶皺,他在1988年左右開始嘗試這種設計,但最近在年輕的新一代消費者中人氣飆升。這是由他的時尚哲學推動的:正如他在2012年出版的《Pleats Please》(2012年出版,由他的助手北村綠編輯)一書中所說,衣服「必須賦予穿衣者自由」。
他的Pleats Please系列服裝於1993年發布,由一種近乎沒有重量的聚酯纖維製成,其特色是鋒利的、如手風琴般的豎直褶皺,穿在身上如同便服般輕鬆。它們成了他最具辨識度的造型。Pleats Please的衣服會為身體帶來無拘無束的感覺,三宅一生希望這也能為情感和創作帶來不受約束的感覺。
大多數Pleats Please的服裝沒有紐扣、拉鏈或搭扣。沒有緊繃的袖口,也沒有清晰勾勒的腰線。它們滑落在身體上,不會很透,只需要極簡的內搭——比如胸罩和內褲。領口不會太深、太暴露。三宅經常使用純色——藍色、綠色、深紅色——或者印有花朵或刺青的面料。
通過他的專利熱處理系統,這些衣服永遠不會變形:即使把它們捲成球或擰成結,也不會起皺或被壓壞,而且可以機洗。
1995年三宅一生秀場上,一名模特穿著有褶皺的服裝。
1995年三宅一生秀場上,一名模特穿著有褶皺的服裝。 Pierre Verdy/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它們的原型是在1991年構思的,當時三宅一生與編舞家威廉·福賽斯合作,為法蘭克福芭蕾舞團排演福賽斯的《小細節的缺失》(The Loss of Small Detail)設計了褶皺服裝。男舞者穿褲子,然後換成裙子,女舞者反之。無論穿什麼,舞者們都可以自由地跳躍、旋轉和騰空。
但三宅一生的作品不僅僅是褶皺。他的Bao Bao包使用網狀織物和小型彩色三角形聚乙烯製成,長期以來一直是創意產業青睞的配飾。他還設計了成為蘋果聯合創始人史提夫·賈伯斯標誌性造型一部分的黑色高領恤。
廣告
1992年,他推出了「一生之水」(L\'eau d\'Issey),這是一款專為女性設計的花香香水,以春天的木香作為尾調。香水由雅克·卡瓦裡耶設計,瓶子由三宅一生與法比恩·巴倫和阿蘭·德·莫熱斯設計——一個簡約的細長倒置玻璃圓錐體,銀色啞光瓶蓋上有一個圓球。它的靈感來自於三宅一生在巴黎的一個夜晚瞥見從艾菲爾鐵塔升起的月亮。
三宅一生生於1938年4月22日。謝麗爾·加拉特2010年在英國《電訊報》上寫道,他走路「明顯一跛一拐」,這是1945年8月6日他的家鄉廣島遭原子彈轟炸的結果。加拉特寫道,他10歲時患上了一種骨髓疾病,他的母親死於輻射中毒。
「我當時就在那裡,而且只有七歲,」三宅一生在2009年發表於時報的一篇觀點文章中寫道。「閉上眼睛,我仍然會看到一些任何人都不應該經歷的東西:一束明亮的紅光,緊接著就是烏雲,人們跑來跑去,絕望地尋找生路。我記得這一切。」
三宅一生很少討論那一天——或者他個人經歷中的其他方面——「我更喜歡思考那些可以被創造而不是被摧毀的東西,那些能帶來美麗和快樂的東西,」他在文中寫道。
他於1963年畢業於東京多摩美術大學,專業是設計,因為該校沒有開設時裝專業。
1965年,他搬到巴黎,擔任蓋伊·拉·羅什和紀梵希的助理。在那裡,他目睹了1968年5月的學生抗議活動,這激發了他為所有人而不僅僅是精英製作服裝的觀念。
廣告
「我似乎總是身處重大社會變革的時刻,」作者小池一子在2017年出版的《一生從何而來?》一書中引用他的話說。「68年5月的巴黎,北京天安門,9·11的紐約。就像歷史的見證人。」
他曾在紐約工作過一段時間,然後於1970年在東京創立了三宅設計工作室。
他經常強調,他不認為自己是「時裝設計師」。
「任何『流行』的東西都會很快過時,」1998年,他在接受《巴黎之聲》(Parisvoice)雜誌採訪時表示。「我不搞時尚。我做衣服。」
2015年接受日本《讀賣新聞》採訪時,他說:「我想做的不是只給有錢人穿的衣服。我做的是牛仔褲和T恤之類的東西,很多人都很熟悉,易於清洗,易於使用。」
不過,作為一名設計師,他最著名的可能是將時尚與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風格。2000年,他推出了另一個系列,旨在簡化服裝製作,消除裁剪和縫製面料的需要。在他推出的概念「一塊布」(A-POC),可以將一根線送入由計算機編程的工業針織機或編織機。機器一次性製成一個完整的成品服裝的組件,然後擠壓成一管面料。衣服可以用剪刀沿著分界線進行剪裁。一管面料可以製成一件連衣裙、一頂帽子和一件襯衫。把面料剪斷,一件衣服就出現了。
廣告
三宅與建築師兼產品設計師榮恩·阿拉德合作設計了A-POC Trampoline,這是一款針織夾克、褲子和披肩,後者可以兼作阿拉德設計的8字環型椅背Ripple椅的罩子,2006年,這把椅子在一年一度的米蘭移動沙龍設計展上展出。
三宅一生以注重隱私聞名——本文暫時無法了解到有關他身後人的信息——但他與長期同事和合作者的親密關係也很著名,他認為這些人對他的成功至關重要。比如,北村綠一開始是在他的工作室做試穿模特,後來和他一起工作了近50年,現在是他設計工作室的總裁。他與時尚攝影師歐文·佩恩的合作產生了兩本書。
一生之中,「面對愛與創造的過程,他從不曾退縮,」三宅一生的辦公室在一份聲明中說。
「我最感興趣的是人,以及人的形態,」三宅一生在2014年告訴時報。「服裝是最貼近所有人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