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林家花園 | 林獻堂先生簡史

林獻堂先生簡史

台灣第一公民──林獻堂

 霧峰林家花園-林獻堂先生
林獻堂先生出身於台灣阿罩霧(今台中市霧峰區)望族霧峰林家頂厝系。西元1881年10月22日出生,本名大椿,譜名朝琛,字獻堂,號灌園。因在頂厝系同輩中排行第三,故鄉人尊稱為「三少爺」或「三老爺」。
霧峰林家花園

 

 


霧峰林家花園

 

 

霧峰林家花園

 

林獻堂出生時,霧峰林家的家族經營逐漸轉向文治,因此在七歲時就進入林家家塾「蓉鏡齋」,拜何趨庭為師接受傳統漢學教育,養成其日後行止溫文儒雅,又重視民族文化的性格。十三歲時其父林文欽先生高中文舉人,下厝系的林朝棟也將兵力大幅擴充,成為霧峰林家在清代的鼎盛時期。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之役大敗,遂將台灣割讓予日本,一時間台灣人心惶惶。霧峰林家面對變局,下厝系林朝棟決定內渡,頂厝系在林獻堂祖母羅太夫人安排下,決定親自留台堅守祖業,其餘家人四十餘口由林獻堂率領,暫時前往泉州避難。林獻堂當年不過15歲,卻被委以家族延續的重任,可見其能力很早就受到肯定。
霧峰林家花園

 

 


霧峰林家花園

 

 

 


霧峰林家花園

 

1897年台灣秩序漸趨穩定,林獻堂乃帶領家人返回台灣,隔年與彰化望族楊晏然之長女楊水心締結姻緣。1899年林文欽病逝於香港,林獻堂先生遂正式承繼家業,展開一段波瀾壯闊的人生旅程。

林獻堂先生在日治時期,對台灣的貢獻橫跨多領域,與同時待人相較可謂無人能出其右。在教育文化領域而言,包括1910年加入「櫟社」,1914年號召募款成立「台中中學校」(今台中一中),1921年成立「台灣文化協會」,1923年出任《台灣民報》社長,1928年完成《環球遊記》一書,1932年創辦「霧峰一新會」,1949年開辦「萊園中學」 (今明台高中)。這些工作不僅促進台灣教育發展,同時使台灣人的知識、眼界與公民意識得以成長。
霧峰林家花園

在政治運動領域,則有1907年於日本奈良與梁啟超會面,1911年邀梁啟超訪台,促成台灣抗日轉向非武裝對抗路線。此後於1914年成立「同化會」,1918年籌組「六三法撤廢期成同盟會」,1920年組成「啟發會」(翌年改為「新民會」),1921年起領導長達15年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927年出任「台灣民眾黨」顧問,1930年擔任「臺灣地方自治聯盟」顧問。整體而言,其政治與社會運動著重在爭取台灣人的權利,並喚醒台灣人的民族意識,不再只能屈從於日本政府的殖民統治。


在社會領域,林獻堂先生特別重視女權與女性教育,透過「台灣文化協會」、「霧峰一新會」等組織,不斷倡導女性獨立自主、獨立思想的前進思想。宗教方面也不分佛、道、基督,均給予思想上的肯定與行動上的支持。藝術方面,不論是音樂或美術領域,林獻堂先生均曾捐款補助地方樂團,提攜後進出國深造。體育方面,獻堂先生對高爾夫球、網球、桌球、棒球等運動都有參與,並資助不少運動隊伍與優秀遠手。至於社會慈善事業,不論平日扶助老幼、救濟貧困,天災時撫卹災民,都終其一生未曾停歇。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獻堂先生前往南京參加受降典禮,後又組成「台灣光復致敬團」前往大陸,加強海峽兩岸感情聯繫。1946年時因深孚眾望,順利當選第一屆臺灣省參議會議員,並成為最具人望之議長候選人。但後來因行政長官陳儀之反對,獻堂先生為顧全大局接受勸退,轉讓予黃朝琴先生。


在擔任省參議員期間,林獻堂先生在民政、財政、建設、農林範疇提出相當多的建言,督促政府重視土地、警政與日產處理等相關議題,對台灣社會秩序與經濟產業之重建,具有相當程度的貢獻。1947二二八事件爆發後,林獻堂先生極力奔走安定秩序,並掩護嚴家淦先生於自宅。事後又應國防部長白崇禧之邀,討論事件之善後及治理臺灣之意見,作為政府與民間之橋樑。

1949年後,獻堂先生年事日高,加上對政府的糧食、土地政策難以認同,遂決定赴日養病,並請辭各項職務。在日本期間,獻堂先生仍心繫台灣,與親朋好友書信往來中常流露對台灣的關懷與思念。
霧峰林家花園

直至1956年1月,林獻堂先生因病入院,到9月8日終於不幸逝世,走完其輝煌又璀璨的一生。

綜觀林獻堂先生平生作為,可以儒家「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一語概括。他在學術上多方涉略,學貫中西;個人修養上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家族經營上忠孝傳家,男女平等。從這些方面來看,個人道德修養已無懈可擊,足堪為式。但他卻寧可放棄悠閒安逸的生活,選擇一條顛頗坎坷的路程,以畢生心血、精力對抗殖民政府,爭取台灣人政治、教育、人權、文化、經濟權利,展現兼濟天下的偉大情操。從林獻堂先生為台灣這塊土地所做的奉獻來看,實無愧於後世稱其為「台灣第一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