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lú]
汉语文字
展开4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卢(拼音:lú)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般认为像炉子的形状,应是“炉”的初文。一说卢本是盛饭的用具。“卢”在古籍中还有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主要是作姓氏用,也用于译音字。 [16]
中文名
拼    音
繁    体
部    首
⺊(卜) [4]
五    笔
HNE(86);HNR(98) [2]
仓    颉
YS [2]
郑    码
IDXM [2]
笔    顺
竖、横、横折、横、撇
字    级
一级(0230) [1]
平水韵
上平声·七虞 [3]
总笔画
5
四角码
2120₇ [2]
统一码
5362 [2]
笔顺编号
21513
注音字母
ㄌㄨˊ
造字法
象形字或形声字
字形结构
独体字或合体字,上下结构
异体字
𥃈、𧆣

文字源流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17]
“卢”字,其繁体字作“盧”。在甲骨文中,“盧(卢)”字有图A之形,经于省吾考定,此即“爐”(炉)字之初文,上像炉身下像炉足。甲骨文“盧(卢)”字取像于商周的一种“双层鼎”,有陶有青铜的,下面有放置燃料的炉膛或者炉盘,用来加热食物,类似现代的“火锅”,这就是先秦的炉子。这种“火锅”,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商周、秦汉都有发现。甲骨文中“田”形部件外围表示装食物的锅,“十”则表示圆形的口,下面的“八”字形表示托盘,两竖表示炉的支脚。
甲骨文又有图B,于省吾认为是炉之形又加了声符“虍(hū)”,由象形变成了形声;后世又增加了形符“皿”,就成了“盧”(卢)。至“盧”一形,它已经是过了一大段两次三番叠床架屋的历程。
“卢”(盧)的初文虽象炉形,但在甲骨文中却不当“炉”讲,其意义和用法大致有这样两种:一作动词为剥(牲)皮,一作名词为祭名。二义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剥牲以祭)。于省吾认为剥皮义为后世之“肤”字[“肤(膚)”由“卢(盧)”孳乳而来,二者古同字],作祭名“疑当即周人之所谓旅祭也”。
说文解字·皿部》:“盧(卢),饭器也。从皿,𧇄声。”,“盧(卢)”字几经演变,后世已经看不出它的庐山真面目了。许慎释为“饭器”,实在是因为有一种柳条编的盛饭器具名叫“凵(qū)卢”的缘故。值得一说的是“𧇄声”。“𧇄”跟“卢”同音。《说文·甾部》:“𧇄,𦉈也。从甾,虍声。读若卢同。”王筠句读:“此谓其字词也。”“𧇄”“盧(卢)”实同一字,李孝定认为其中的“甾”实为甲骨文中炉形的讹变。《说文》还收了一个籀文(图4),中间部分也应是炉形的讹变。
“盧(卢)”最初既像炉形,它的本义就应是指火炉的。不过由于字形的演变,其本义湮没不彰了,偶有一用,也是作为通假字。如《后汉书·五行志五》:“(汉灵帝光和)四年,魏郡男子张博送铁卢诣太官。”铁卢即铁炉。说是假借用法,因为其时火炉义已有了专字(《韩非子》中有“爐(炉)”,《说文》中有“鑪”),但这却歪打正着,正好用了古字古义。后来有的字书和学者指明了这一点,《正字通·皿部》:“盧(卢),盛火器。”清代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皿部》:“盧(卢),即古鑪字。”
“盧(卢)”在古代的基本意义是指黑色。这是直接由火炉义引申出来的,因为炉被火熏,其色必黑。《尚书·文侯之命》:“卢弓一,盧(卢)矢百。”孔传:“盧(卢),黑也。” “盧(卢)”由黑色进一步引申,代指跟黑色有关的事物或现象。如黑色犬称“盧(卢)”,后作“獹”;一种黑色水鸟称“盧鷀(卢鹚)”,后作“鸕鷀(鸬鹚)”;黑色瞳仁称“盧”,后作“矑”。 [16] [18]
1956年汉字简化,根据现代群众的创造,把“盧”字简化作“卢”,从“卢”得声的“瀘”“櫨”“顱”“臚”等字类推简化为“泸”“栌”“颅”“胪”,但在“廬”“蘆”“爐”“驢”等字中,其声符却简化作“户”,不能用“卢”类推。 [17]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形容词
黑色
black
汉·扬雄《太玄‧守》:“上九。与荼有守,辞于卢首不殆。”
卢弓
名词
猎犬;特指黑色猎犬
《诗经‧齐风·卢令》:“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晋·张华《博物志》卷四:“韩国有黑犬名卢。”
鸬鹚。一种黑色的水鸟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箴疵䴔卢,群浮乎其上。”
瞳仁
pupil
《汉书‧扬雄传上》:“玉女无所眺其清卢兮,虙妃曾不得施其蛾眉。”
火炉。后作“炉”
《后汉书·五行志》:“(光和)四年,魏郡男子张博送铁卢诣太宫。”
古时樗蒲戏彩名。掷五子全黑者称卢,得彩十六,为头彩
《晋书‧刘毅传》:“﹝毅﹞因挼五木久之,曰‘老兄试为卿答’,既而四子俱黑,其一子转跃未定,裕厉声喝之,即成卢焉。”
宋·司马光《送冯状元归鄂州》诗:“下鞴连得俊,出手尽成卢。”
头盖骨。后作“颅”
skull
《汉书‧武五子传赞》:“死人如乱麻,暴骨长城之下,头卢相属于道。”
酒家安放盛酒器的土坛。后作“垆”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车骑,买酒舍,乃令文君当卢。”
矛戟的柄。后作“籚”
《国语‧晋语四》:“侏儒扶卢,蒙瞍修声,聋瞆司火。”
通“轳”。辘轳
《礼记‧丧服大记》“凡封,用綍去碑负引”汉郑玄注:“又树碑于圹之前后,以绋绕碑间之鹿卢,挽棺而下之。”
房屋。后作“庐”
《淮南子‧说林训》:“屠者羹藿,为车者步行,陶者用缺盆,匠人处狭卢。”
古国名。约在今湖北省南漳县东北
《尚书‧牧誓》:“嗟!我友邦冢君……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
春秋齐国地名。汉置县,故治在今山东省长清区西南
《左传‧隐公三年》:“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
水名。源出山东省诸城市卢山
《汉书‧地理志上》:“浸曰卢潍。”颜师古注:“卢水在济北卢县。”
姓氏用字。参看“卢姓
卢纶(唐代诗人)
-
用于译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 [5]《现代汉语词典》 [6]《汉语大字典》 [7]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五】【皿部】盧(卢)·洛乎切(lú)
盧(卢),饭器也。从皿𧇄声。
𥃈,籀文卢。 [9]

说文解字注

“卢,饭器也”注:凵部曰:“凵卢,饭器。以柳为之。”《士昏礼》注曰:“笲,竹器而衣者。如今之筥𥬔籚矣。”筥、𥬔籚二物相似。𥬔籚即凵卢也。《方言》:“𥰠,赵魏之郊谓之去𥰠。”注:“盛饭筥也。”钱氏大昕曰:去𥰠即?卢也。
“从皿,𧇄声”注:洛乎切,五部。 [10]

广韵

落胡切,平模来 ‖ 虍声鱼部(lú)
卢,《说文》曰:“饭器也。”亦姓,姜姓之后,封於卢,以国为氏,出范阳。又汉复姓,八氏。《列子》有长卢子。《孟子》有屋卢子著书。古尊卢氏,后氏焉,古蒲卢胥,善弋,亦姜姓。《左传》齐大夫卢蒲嫳。后汉谏大夫东郡索卢放。何氏《姓苑》云:“卢妃氏,济阳人。”又有湛卢氏。亦虏复姓,五氏。《周书·豆卢宁传》云:“其先慕容氏支庶。”《后魏书》有吐卢、沓卢、呼卢、东卢等氏。又三字姓,有吐伏卢、奚计卢、莫胡卢三氏。俗作□。落胡切。三十四。
【校释】谏大夫:当作“谏议大夫”,见《后汉书·索卢放傅》。吐伏卢,原作“叱伏卢”,据钜宋木改,《魏书·官氏志》有“吐伏卢氏后改为卢氏”。 [11]

康熙字典

【午集中】【皿字部】卢
(lú)《唐韵》洛乎切。《集韵》《正韵》龙都切。《韵会》笼都切,並路平声。《说文》:饭器也。《字汇》:盛火器也。《六书正譌》别作鑪、炉,非。
又与鑪、罏、垆並通。《类篇》:卖酒区也。《前汉·食货志》:令官作酒,率开一卢以卖。又《司马相如传》:文君当卢。注:累土为卢,以居酒瓮,四边隆起,其一面高,形如鍜卢。《史记》作当鑪。《晋书·阮籍传》作当罏。《王戎传》作酒垆。
又借为黑色之称。《集韵》:黑弓也。通作玈。或作黸。《书·文侯之命》:卢弓一,卢矢百。《左传·僖二十八年》:作玈弓矢。扬子《法言》作黸。
又《释名》:土黑曰卢。卢然解散也。
又《水经注》:狐奴县有黑水,故池水黑曰卢,不流曰奴,因以为名。
又《韵会》:湛卢,越劒名,欧冶子所铸。言湛然如水黑也。
又勃卢,矛属。《集韵》:长𥍟谓之勃卢。
又呼卢,摴蒱戏,五子皆黑曰卢,最胜采也。《晋书·刘毅传》:挼喝五木成卢。
又与矑通。目中黑子也。《前汉》扬雄《甘泉赋》:玉女无所,眺其清卢。注:卢,目童子也。《文选》作矑。本作〔⿰目𧆨〕。
又与獹通。良犬名。《诗·齐风》:卢令令。传:卢,田犬。张华《博物志》:韩国有黑犬,名卢。《博雅》作韩獹。
又与颅通。头卢,首骨也。《前汉·武五子赞》:头卢相属於道。《史记》:作头颅。俗作髗。
又当卢,马首饰。《诗·大雅·钩膺镂鍚笺》:眉上曰鍚,刻金饰之,今当卢也。《正义》:当马之额卢。
又的卢,马名。《埤雅》:颡有白毛,谓之的卢。俗云的颅,非也。又与鸕通。水鸟名。《前汉》司马相如《上林赋》:箴疵鳷卢。注:鸕鷀也。《史记》作鸕。
又与芦通。觚卢,草名。《前汉》司马相如《子虚赋》:莲藕觚卢。注:扈鲁也。《史记》作菰芦。
又《广韵》:苇未秀者曰芦。《礼·中庸》:夫政也者,蒲卢也。朱注:蒲,苇也。郑注:蒲卢,蜾蠃,谓土蜂也。《尔雅·释虫》:果蠃,蒲卢。注:即细腰蜂也。《解颐新语》:瓠细腰者曰蒲卢。蜂细腰者一曰蒲卢。
又与𤬛通。胡卢,匏面圜者。本作瓠𤬛。
又水名。《宋史·河渠志》:有胡卢河。《五代史·突厥传》:牛蹄突厥,其水曰瓠卢河。
又与栌通。柱上柎,即今之斗也。《释名》:卢在柱端,都卢负屋之重也。《尔雅·释宫》作栌。疏:斗栱也。
又与籚庐通。都卢,国名。一曰戏伎名。《前汉·地理志》:南入海有都卢国。注:其国人劲捷,善缘高,故张衡西京赋云:都卢寻橦。程大昌《演繁露》:唐人以缘橦为都卢缘。○按《晋语》:侏儒扶卢,韦氏谓扶缘也。卢矛戟之柲,缘之以为戏。《说文》:作扶籚。《周礼·冬官考工记》:作庐器。注:庐,力吾反,戈戟殳矛之柄也。是卢与籚庐古字通。
又与轤通。鹿卢圜转木也。《礼·丧大记》注:以绋绕碑闲之鹿卢,挽棺而下之。
又鹿卢,劒名。《宋书·礼志》:劒不得鹿卢形。注:古劒首以玉作鹿卢,谓之鹿卢劒。
又果名。《尔雅·释木》:边腰枣。注:今谓之鹿卢枣。
又若卢,官名。主弩射。《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若卢令丞。又狱名。主鞫将相大臣。《礼·月令》疏:囹圄,汉曰若卢。
又卢牟,犹规矩也。《淮南子·要略篇》:卢牟六合。
又卢胡,笑也。一作胡卢。《后汉·应劭传》:掩口卢胡而笑。《孔丛子·抗志篇》:卫君胡卢大笑。又地名。《左传·隐三年》:寻卢之盟也。注:齐地,今济北卢县故城。
又山名。《前汉》扬雄《校猎赋》:后陈卢山。注:单于南庭山也。
又姓。《广韵》:姜氏封于卢,以国为氏。
又复姓。《列子》有长卢子,古有尊卢氏,后氏焉。
又有卢胥,善弋。《左传》有卢蒲嫳,汉有索卢恢。《姓苑》有卢妃氏,湛卢氏。《五代周书》有豆卢宁。《魏书》有叱卢,沓卢等氏。
又三字姓。《魏书》有吐伏卢,奚斗卢。《北史》有莫胡卢。
(léi)又《字汇》卢回切,音雷。《周礼·夏官·职方氏》:兖州其浸卢维。郑康成读。○按《水经注》:汉封刘豨为卢县侯国。《汉书·王子侯表》:作雷侯豨。是卢雷古字通。
(lǘ)又《正韵》凌如切,音闾。与胪同。《唐书·和逢尧传》:欇鸿卢卿。《前汉·百官公卿表》:作鸿胪,秦名典客,汉武帝更名大鸿胪。
又与闾同。《汉书·霍去病传》:济弓卢。注:水名。《史记》作弓闾。《说文》本从虍从𠙽。俗从田作卢,非。 [12]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书写提示

汉字卢的书写提示
“⺊”小“尸”大。“⺊”,居上居中,竖笔在竖中线。“尸”的上部居田字格中心部位,第二笔横在横中线下侧,撇从左上格撇向左下格。 [4]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播报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l
o
先秦
王力系统
l
a
先秦
董同龢系统
l
ɑɡ
先秦
周法高系统
l
先秦
李方桂系统
l
ag
西汉
o
o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虞模
u
隋唐
高本汉系统
l
uo
隋唐
王力系统
l
u
隋唐
董同龢系统
l
uo
隋唐
周法高系统
l
uo
隋唐
李方桂系统
l
uo
隋唐
陈新雄系统
l
u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4-15]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上平十一模
合口呼
次浊
落胡切
luo
集韵
平声
上平十一模
合口呼
次浊
龙都切
lo
礼部韵略
平声
龙都切
增韵
平声
凌如切
平声
龙都切
中原音韵
阳平
鱼模
合口呼
次浊
lu
中州音韵
平声
鱼模
龙都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四鱼
次浊
凌如切
ly
平声
五模
次浊
龙都切
lu
分韵撮要
阳平
第十二孤古故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3-14]

方音集汇

注意:发音用国际音标标注,仅作参考,可能与当地实际发音有异
方言区
方言点
发音
调值
调类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lu
35
阳平
官话(北方官话)
济南
lu
42
阳平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lou
24
阳平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nou
213
阳平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nu
21
阳平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lu
55
阳平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lu
34
阳平
官话(晋语)
太原
ləu
11
平声
吴语
苏州
ləu
24
阳平
吴语
温州
løy
31
阳平
湘语
长沙
ləu
13
阳平
湘语
双峰
ləu
13
阳平
赣语
南昌
lu
24
阳平
客家话
梅县
lu
11
阳平
粤语
广州
lou
21
阳平
粤语
阳江
lou
43
阳平
闽语
24
阳平
闽语
潮州
lou
55
阳平
闽语
福州
lu
52
阳平
闽语
建瓯
lu
22
阴去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方音字汇》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