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誌社 The Collective HK – Telegram
集誌社 The Collective HK
1.83K subscribers
1.27K photos
2 videos
732 links
一群資深和年輕傳媒工作者,立足新聞專業、在地為讀者深入跟進當下具公眾利益的議題。
Download Telegram
斯洛伐克總理遇槍擊 親俄、涉貪狂人如何勝選重奪政權?

https://bit.ly/4bIWGBC

現年59歲的斯洛伐克總理菲佐(Robert Fico)於5月15日遭到槍擊重傷,曾一度命危。 國際鎂光燈隨即射向在歐洲東部,與烏克蘭接壤邊境,人口只有540萬的斯洛伐克。雖然斯洛伐克並非前蘇聯的一份子,卻有密切關係。這位熱愛健身,被國民揶揄為「倒三角」的總理,如何從殺人醜聞中捲土重來,與匈牙利總理奧班(Viktor Orbán)結盟,帶領國家成為歐盟中佔小數的親俄國家?

撰文:獨立記者陳彥婷

#集誌社 #深度報道 #斯洛伐克總理 #菲佐 #槍擊案
修社工例|兩幅圖睇清改組建議 12日內閃電修例至首讀

行政會議上周(14日)通過修訂《社會工作者註冊條例》,22日提交立法會首讀和二讀,二讀辯論終止待續交付內務委員會處理。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發言時指,社工註冊局近年在處理社工註冊、紀律管制、以至有關社工專業發展做法及決定,嚴重偏離條例精神,有迫切需要完善註冊局管治,更有效地保障社會利益、維護國家安全。

條例修訂包括改組註冊局,現時《條例》規定註冊局由 15 名成員組成,其中八人由註冊社工選出、六名由行政長官委任,另外一名為社會福利署署長或其代表。當局建議將成員由 15 人增至 27 人,特首委任成員由原來佔六名增至 17 名,民選成員比例由逾五成降至不足三成。政府建議委任不同背景和界別人士、不少於 五人為註冊社工;另外八人由社工選出、兩人為社署署長及一名新委任為社工的公職人員。

孫玉菡發言指改組旨在推動更廣泛均衡的參與,又強調註冊社工仍佔過半數。政府委任不同背景和崗位的社工,是「補足選舉產生」、將社工專業的不同聲音帶進決策局;而委任更多其他專業界別和知名人士,亦為註冊局帶來廣泛和多元的均衡參與,提供制衡,保障公眾利益。

另外,條例修訂將規定下屆起所有成員須宣誓,賦權勞福局長或行政長官拒絕某人擔任成員及宣布職位懸空;又將賦權註冊局將被裁定干犯嚴重罪行者社工即時除牌,當中若涉危國安、虐兒等罪行須永久除牌,不接納社工書面申述等等。孫玉菡重申修訂條例目的非一刀切不讓犯罪人士擔任社工,而是要拿捏分寸,平衡社工申請人與公眾利益。孫強調社福界、立法會及註冊局部分成員均支持完善方案,期望立法會議員盡快通過,「讓註冊局重回正軌」。

由孫玉菡本月提出批評,到今日將修訂提交立法會首讀,政府「完善」註冊局前後僅歷12日,被部分業界批評未有進行諮詢。孫本月 10 日在社交媒體,羅列社工註冊局「五宗罪」,包括註冊局在政府將危害國家安全罪行納入《社會工作者註冊條例》附表 2 後,至今未採取行動建立機制,禁止被裁定危害國安犯人成為社工;又不點名批評註冊局委任一名正由法庭處理暴動控罪的社工加入紀律委員會備選委員小組。

翻查資料,該名社工應為「陣地社工」陳虹秀,於 2022 年 10 月申請任註冊局備選委員。陳涉及 2019 年 8 月 31 日的灣仔暴動案,在 2020 年 9月獲裁定表證不成立遭撤控;律政司在 2021 年 12 月就其暴動罪脫上訴得直,案件發還今年底重審。
的士時光|前區議員揸的士 鍾禮謙:離開前,盡看香港

撰文:何珮瑚
攝影:劉貳龍

全文:https://bit.ly/3WMK6NB

如果即將要離開香港,究竟從事什麼職業,可以令你在短時間內,可走遍香港不同角落,多看一眼?前沙田區議員鍾禮謙,選擇成為的士司機,這名投身社運圈已有 12 年的前區議員,有感步入人生交叉點,決定即將離開香港一段時間,因此希望把握機會,看盡香港的風光。

今日(23日)剛踏入 30 歲,2012 年加入學民思潮、2019 年當選沙田區議員的鍾禮謙,經過宣誓DQ、區議會選舉改制後,決定不再參選。去年 12 月底,他結束區議員生涯後到德國等地旅遊、探訪分散各地的好友,另花時間收拾家中的舊照片,也繼續擔任兼職社工、主持工作坊及講座等。

至於為何由社工,突然「轉行」做的士司機?鍾禮謙表示,自己一度考慮成為兼職巴士司機,但因上班時間未夠彈性,最終決定投身替更的士司機,現時每周約有兩、三日就會化身「的士鍾」。

今年考獲的士牌的鍾禮謙,原來早在 2021 年底已有巴士、小巴牌。他表示,當時擔心社工牌有機會被吊銷,或離職區議員後不受聘的因素,加上「男仔覺得考齊車牌好有型」的心態,覺得報考不同車牌。

鍾禮謙補充,自己在港土生土長 30 年,但仍未走遍香港每個角落,而成為的士司機,正為他提供機會遊覽不同地方。訪問當日,鍾禮謙成為兼職的士司機已有約一個月,這段時間,他已接觸居於半山、公屋的乘客,亦因新職業到訪西貢北潭涌後段、黃石碼頭及東壩等地,「這些都是一些很漂亮,但平日自己開車不會去到的地方。」

尚算年輕的他,為何需要急於看盡香港?原來,鍾禮謙決定不競逐連任區議員後,已決定日後離開香港一段時間,因此他希望把握時間,觀賞香港不同的角落。進入社運圈前,他曾到德國文化交流一年、大學時曾到荷蘭交流,令鍾禮謙感受到世界之大,亦開始希望嘗試探索在海外生活,然而,反國教運動、旺角騷亂、反修例事件等,均令他放不下香港,當時他選擇,將向外闖的願望,放在心中一隅。

鍾禮謙認為,卸任區議員,帶他走到人生交叉點,「趁完成一個舊task,又未有新task的時候」,遂決定離開香港,「當 take 個 break。」他重申,離開香港是想重拾進入社運圈前的自己,並非走佬、流亡或移民。
極端天氣 | 「不倒翁」、「源𢳂跑」、「檸檬查」 渠務署機械人、A.I 防洪

去年的「世紀黑雨」,令本港首度進入「極端情況」。政府早前召開應對極端天氣記者會,嚴陣以待,防洪工作有何準備?渠務署今( 23 日)簡介本港未來防洪工作 ,包括以人工智能技術,監察水浸。

渠務署介紹「不倒翁」球形地下管道檢測機械人可順著急速水流,沿著河道,一秒拍攝 60 張照片,可 360 度拍攝照片。另有自動清理河道沿塞的「源𢳂跑」清淤機械人、及監察沙井水位的「檸檬查」:「檸檬查」是一個浮球,浮在沙井水面,監測沙井水位。

防洪工程方面,提出多項準備工作,包括在今年至 2030 年間分批落成 10 個雨水排放系統計劃;此外,在黃大仙、九龍城、沙田及西貢、 旺角、大埔、觀塘及東區 7 個區域,建設蓄洪池及雨水渠,擬建超過 20 立方米蓄洪池,將在今年向立法會申請撥款。不過,當中就不包括去年水浸同樣嚴重的北區。

#集誌社 #極端天氣 #渠務署 #防洪
極端天氣 |渠務署上調幹渠設計參數 維持 200 年重遇期 高於去年特大暴雨每小時最高雨量

全文:https://bit.ly/3wJ4yEv

去年世紀暴雨,被政府形容為「 500年一遇」,渠務署在今年三月,上調了市區幹渠的設計參數,表示較去年九月特大暴雨每小時最高雨量為高。設計標準,仍然維持返 200 年重遇期。

最新設計標準可抵禦幾多年一遇嘅暴雨?

渠務署今( 23 日)簡介本港未來防洪工作,渠務署署長莫永昌表示,香港的防洪標準,媲美北京、上海、深圳、倫敦、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市區幹渠系統設計標準,是以 200 年的重遇期,即大家說的 200年一遇,有留意數據,適時更新設計雨量的參數。去年九月特大暴雨,每小時降雨量達 158 毫米,打破當時香港每小時最高降雨量的紀錄,渠務署已將有關破紀錄降雨量連同天文台自 1883 年成立至今,超過 140 年錄得的雨量數據,進分雨量頻率分析,並在今年三月,更新雨水排放系統手冊,上調設計雨量參數,推算到 2050 年,「喺一個200年一遇場景之下,經過上調嘅設計雨量參數,已經係較去年九月特大暴雨每小時最高嘅雨量為高,所以,其實我地嘅標準,已經提高咗,就住設計標準,仍然維持返 200 年重遇期,但係我地會適時檢討」。

#集誌社 #極端天氣 #世紀暴雨 #500年一遇 #防洪
極端天氣|重訪「世紀黑雨」受災北區鄉村 紅雨再傷村民 政府供沙包 改善工程未見

全文:https://bit.ly/3wJ4y

撰文:陳萃屏 攝影:陳朗熹

去年一場夜以繼日的「世紀黑雨」,令香港政府首度發出「極端情況」。政府早前召開應對極端天氣記者會,嚴陣以待,防洪工作有何準備?《集誌社》記者本月重訪北區兩條受災嚴重的鄉村:木湖村原來有家住寮屋的夫婦險淹死,要村長入屋抬走方獲救,惟今年只獲提供沙包,沒有任何工程,有村民在月初的紅雨中跌倒受傷;虎地坳村去年受災嚴重,住在梧桐河旁的老夫婦,未見有政府工程。

記者盤點渠務署六個在北區的防洪工程,有兩個已在 2022 年完成,兩個進行中的工程,地下雨水渠修復工程預計在 2025 年完成,北區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要 2028 年才完工。此外,有兩個尚在「規劃設計中」。渠務署署長莫永昌今日(23日)表示,現時進行中的 11 項雨水改善工程系統,有兩項都在北區。

#集誌社 #極端天氣 #世紀暴雨 #500年一遇 #防洪
英倫諜案.直擊|死亡被告 Matthew 獲終止起訴 袁松彪、衞志樑移除電子腳鐐 案件明年開審

香港駐倫敦經貿辦行政經理袁松彪,被控涉嫌違反英國《國家安全法》的案件,今(24日)早在倫敦中央刑事法院再訊。袁松彪早上九時多抵達法院,案件定於今年 10月 25日作審前覆核、明年 2月 10日於京士頓皇家法院(Kingston Crown Court)正式開審,估計為期四至六個星期。兩名被告袁松彪、衞志樑獲准以原有條件繼續保釋,並可移除電子腳鐐。

全文:https://tinyurl.com/3pybbczm
文字:Amanda Mok;攝影:Kevin

庭上控方確認第三英籍被告 Matthew Trickett 死亡、目前原因不明,終止對其起訴。首被告袁松彪今早抵達法院,不久後駐倫敦經貿辦副處長黃凱鈴、助理處長胡文匡也到庭;另一被告任邊檢人員的 WAI Chi Leung Peter(衞志樑)均有出庭,眾人未有回答現場記者提問。袁松彪在庭上不時緊握雙手托頭。

英政府( 13 日)落案起訴三人違反《國家安全法》、涉協助香港情報機關收集情報和境外干預,包括袁松彪、衞志樑及移民署人員 Matthew Trickett。三人早前獲准保釋,期間 Matthew Trickett (19日)被發現陳屍 Maidenhead Grenfell 公園、案件暫列作死因不明,英警方在 21 日公布事件。

案情透露,衞志樑及 Matthew Trickett,涉嫌收取港駐倫敦經貿辦的款項,協助監控被香港國安警通緝的社運人士羅冠聰、蒙兆達、劉祖廸等人。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昨下午與英國駐港副總領事會晤,表明政府關注事件,也要求英方盡快公開其中一名被捕人員的死亡事件詳情,免卻不必要揣測。丘應樺也強調經貿辦的職責是與當地政府和不同界別人士聯繫,職員包括舉辦各類活動以及作出相關保安安排,所有活動一直依法進行。

#袁松彪 #經貿辦 #英倫諜案
台灣集會|逾千人到場 抗議立法院改革法案 港人上台發言

全文:https://bit.ly/4bsCbtp

台灣立法院在野黨國民黨和民眾黨,早前提出五項立法院改革法案,並一度試圖即日通過三讀,民進黨持異議,並爆發肢體衝突,也引起大批民眾,到立法院外集會抗議。立法院今日(24日)繼續審議聽證權、《刑法》增訂藐視國會罪等條文。下午時份,大會指有 7000 人到場。港人「赴湯杜火」湯偉雄上台發言。

撰文:王紀堯
攝影:王紀堯、徐君浩、HEY

早上九時逾百人舉牌集會

早上9時,立法院外下起毛毛細雨,有逾百人穿上雨衣,在立法院外聚集。 亦有公民團相繼上台發言。民眾舉起「反黑箱 要民主」、「我藐視國會」、「台灣內政、人民作主」等標語,也高叫「沒有討論不是民主」等口號。

立法院內舉行國是論壇,還未正式開始審議條文。國是論壇是中華民國立法院自 1994 年開始,在立法院會早上實施的常設議程。每位立法委員,可登記發言,每人有三分鐘的時間,發言範圍不受限制,可與議案無關或與登記議題無關。這使得立委們能夠反映時事、民意,並對政府部門提出批評和建議。而發言順序在當日早上抽籤決定。

早上約10時,立法院正式召開會議,韓國瑜報告安排採用日前備受爭議的不記名「舉手表決」方式進行會議表決,民進黨團在議會內大喊口號抗議。韓國瑜表示,議會內太「紛亂」,隨即宣布休會五分鐘。

港人「赴湯杜火」湯偉雄上台發言

大會在早上10時半宣布,現場人數已經從青島東路溢出中山南路,現場已經有逾千人聚集。曾被控暴動「赴湯杜火」湯偉雄上台發言分享,指自己是因為追尋自由來到台灣,指「哪裡有不公義的事情,哪裡就會由人民站出來」、「沒有民主就沒有飯吃」。他又提及香港立法會也有通過很多不公的議案,泛民主派被取消資格等,認為要保護台灣的民主自由,帶領群眾喊「Fight for freedom,stand with taiwan」。

大會在早上宣布,現場已經有 7000 人聚集,人群已經溢出青島東路。大會在青島東路旁的濟南路一段也有設置大會舞台。中午時已經有數百人聚集在濟南路一段。集會現場人群不是大叫「沒有討論 不是民主」等口號,也有人在現場派發百合花,象徵 90 年代台灣另一場新民主運動「野百合運動」。濟南教會外也有設置物資站,並想集會人士派飯食物和水等物資。

#台灣集會 #國會改革法案
先行先試|三無大廈使用率僅兩成 官方問卷:居民、商戶想取消 政府清潔工指實行沒難度

全文:https://bit.ly/4aw7y4N

垃圾徵費兩度延後至今年 8 月 1 日實施,政府今年 4 月 1 日起實行「先行先試」,以了解徵費有機會面對的難處。「先行先試」推行近兩個月,環境及生態局今(24日)向立法會提交計劃報告,提及部分試點垃圾棄置量、回收量「未見明顯變化」,其中三無大廈指定袋領取比率有八至逾九成,而使用率僅得約兩成。

港府另提到,各「先行先試」持份者的批評,包括住戶批指定袋收費過高、清潔工批工作量及時間增加、商場商戶批勞民傷財、物管公司指難監控違規,又指不少市民認為垃圾收費擾民、對經營成本構成壓力,綜合居民意見,有建議取消垃圾收費,「不宜如期在 8 月 1 日推行」,也有政府合署清潔工表示,實行垃圾收費「沒有難度」。

「先行先試」計劃覆蓋共14 個處所,處所分為公私營住宅、三無大廈、商場、食肆、院舍、政府大樓六個試點群組。根據政府提交予立法會的文件,上述六個試點群組領取免費指定袋百分比均超八成,其中在食肆、院舍、政府大樓的領取率均為 100%,而商場及公私營住宅則達約九成半或以上,而三無大廈領取率則約 80 至 94%。

然而,政府形容指定袋使用率「頗為參差」,其中,三無大廈指定袋使用率僅得約 20 至 56 %,公私營住宅的使用率亦得約 20 至 56 %。

政府補充,在施行計劃後,三無大廈及商場的垃圾棄置量及回收量 「未見有明顯變化」;而食肆、公私營住宅兩類別中,個別試點棄置量減少約 一成,其他則棄置量則與計畫前相若;至於院舍的垃圾棄置量則減少 10 至 20 %,政府大樓就減一成。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早前表示,會在計劃開始後第三個星期,於試點進行問卷調查,透過不記名方式收集不同持份者,以讓政府深入掌握推行垃圾收費的落地情況。

港府在立法會文件交代,共收集約 750 名持份者意見。而政府整合的主要意見均屬負面意見,其中有住戶建議取消垃圾收費或讓社會充分了解和準備,形容計劃「不宜如期在 8 月 1 日推行」;有清潔、前線員工稱垃圾收費令增加工作量、令工作變得複雜,甚至工友表示徵費後不會再從事清潔行業。另有私人住宅管理公司、清潔承辦商提出,因應垃圾收費增派人手,大廈管理費要增加約 15- 20%;院舍負責人則提到,服務收費會因徵費上漲 5 至 20 %。
垃圾收費先行先試|官方問卷:居民、商戶想取消 環團:環保署剛睡醒發現有問題?

全文:https://bit.ly/4aw7y4N

垃圾徵費兩度延後至今年 8 月 1 日實施,政府今年 4 月 1 日起實行「先行先試」,以了解徵費有機會面對的難處。「先行先試」推行近兩個月,環境及生態局今(24日)向立法會提交計劃報告,提到各「先行先試」持份者的批評,包括住戶批指定袋收費過高、清潔工批工作量及時間增加、商場商戶批勞民傷財、物管公司指難監控違規,又指不少市民認為垃圾收費擾民、對經營成本構成壓力,綜合居民意見,有建議取消垃圾收費,「不宜如期在 8 月 1 日推行」,也有政府合署清潔工表示,實行垃圾收費「沒有難度」。

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指出,2012 年開始就垃圾徵費進行公眾諮詢,先行先試報告中提到的問題,環團、市民多年來「講到牙血都出埋」,反問「環保署點解好似今日剛剛睡醒發現有問題咁?」。

劉補充,對於報告內容並不意外,因政府是次就先行先試採樣、收集數據等方法並不夠平衡,形容「其實大家都明白,點樣執行收集數據,都是引領、操控結果」。 他重申,若垃圾收費再度押後,重點絕非市民未做好準備,而是政府多年來未有利用準備期做好公眾教育、配套所致,接連押後會令人感覺管治班子兒戲、影響公信力。

劉祉鋒又稱,報告結果反映政府過去十多年推動垃圾徵費的軟硬件配套進度不佳、「hea住咁做」,認為應以結果問責相關官員,而非將報告當作「落台階」,亦不應將需否再暫緩垃圾徵費這個決定「射咗個波比市民」。

#集誌社 #垃圾收費 #先行先試
兩誤稱香港是「國家」捱轟 健力總會主席葉永玉私人理由請辭

中國香港舉重健力總會今日公布,葉永玉因私人原因,昨日(23日)辭任主席,其職務由第一副主席余森波代行。過去兩個月,葉永玉連番接連因失言,在比賽致辭時形容香港是國家,因而捱轟。文體旅局回應指,政府感謝港協暨奧委會積極跟進,希望總會重新出發。

請辭因致辭而起。翻查資料,葉永玉今年兩度因賽事開幕禮的演講詞陷入爭議。其中,在 3 月 24 日的「香港舉重邀請賽 2024 」開幕禮致辭時,形容香港屬「比較細嘅國家」。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當時表示,政府非常重視有關事件;港協暨奧委會要求亦要求總會提交報告;總會隨後發新聞稿澄清事件屬口文之誤。

個多月後,葉在 5 月的「亞洲有裝備健力錦標賽暨亞洲大學生盃」開幕禮中,形容比賽「有來自13個國家的舉重選手」,然而,該比賽有本港、台北選手參賽。港府在 5 月 10 日發新聞稿,形容「比賽共有13個國家參與」的表述與事實嚴重不符、涉嫌違反一國原則,強調特區政府絕不可接受。

總會事後解釋,事件因講稿有關參賽隊伍數目與實際不符、葉永玉要簡化講稿過長句子所致。但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及後再指出,葉永玉「連續發生同樣錯誤是不可接受」。

而在 2022 年 12 月、於杜拜舉行的「2022亞洲經典健力錦標賽」,大會在香港選手連煒楨奪冠後,將國歌播成《願榮光歸香港》,總會事後遭港協暨奧委會口頭警告。而至今年 3 月,《星島日報》曾引用新民黨立會議員何敬康提供的照片,報道總會官方刊物印有倒掛區旗的照片,促港府嚴肅處理。

現時為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的葉永玉,於1993 年完成骨科專科訓練,是本港首名女骨科專科醫生。今年六十多歲的她,接受傳媒採訪的時候表示,約 38 歲才踏上舉重之路,並擁有國際健力總會一級裁判、國際舉重聯會裁判資格。

根據中國香港舉重健力總會網頁,總會曾形容葉永玉為「年青人學習的榜樣」。總會當時表示,葉在繁忙工作之中,仍不遺餘力推動舉重及健力運動發展、培養有潛質的運動員作為總會骨幹,指出其「對工作的專注、熱情無私、對後輩的關懷和扶持」 值得學習。

#集誌社 #中國香港舉重健力總會 #葉永玉 #致辭 #請辭
致辭變請辭|葉永玉醫生是誰? 本港首名女骨科醫生 38 歲踏舉重之路

全文:https://bit.ly/3wC0FBi

兩個月內,兩次致辭「失言」,年逾 60 的葉永玉,昨日(24日)以私人原因請辭。這位捲入風波的中國香港舉重健力總會前主席葉永玉醫生,是香港首名女骨科專科醫生,她 38 歲才踏上舉重之路,曾奪世界元老健力賽亞軍等奬項。

根據中國香港舉重健力總會的網頁資料,現時為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的葉永玉,於1993 年完成骨科專科訓練,是本港首名女骨科專科醫生。

今年六十多歲的她,接受傳媒採訪的時候曾表示,約 38 歲才踏上舉重之路,並擁有國際健力總會一級裁判、國際舉重聯會裁判資格。

根據中國香港舉重健力總會網頁,總會曾形容葉永玉為「年青人學習的榜樣」。總會當時表示,葉在繁忙工作之中,仍不遺餘力推動舉重及健力運動發展、培養有潛質的運動員作為總會骨幹,指出其「對工作的專注、熱情無私、對後輩的關懷和扶持」 值得學習。

#集誌社 #中國香港舉重健力總會 #葉永玉 #致辭 #請辭 #骨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