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一一重構:楊德昌》:希望大家從各個角度、不同時空了解這名台灣重量級導演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展覽】《一一重構:楊德昌》:希望大家從各個角度、不同時空了解這名台灣重量級導演

【展覽】《一一重構:楊德昌》:希望大家從各個角度、不同時空了解這名台灣重量級導演
《一一重構:楊德昌》展場照片|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楊德昌為1980年代標誌台灣獨特電影文化開端的「台灣新電影」中,最具代表性、且最為國際矚目與認識的電影導演之一。而全球首次完整回顧展《一一重構:楊德昌》也舉辦了開幕記者會,記者會中,策展人以及楊德昌的遺孀彭鎧立女士,紛紛發表對這個展覽,以及對楊德昌的看法。

台灣名導楊德昌全球首次完整回顧展《一一重構:楊德昌》,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以下稱影視聽中心)與台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稱北美館)共同策辦,於今(2023)年7月22日至10月22日將分別以影展與展覽同步於兩館進行。

展覽方面,於今(21)日在北美館舉辦開幕記者會,記者會席間,北美館館長暨展覽策展人王俊傑;電影學者暨展覽策展人孫松榮;影視聽中心執行長李智仁;影展策展人、影視聽中心研究策展處處長林木材;台北市政府副市長林奕華;楊德昌的遺孀、首席創意顧問彭鎧立皆有出席,眾人除了解釋此檔展覽的核心概念之外,也思及楊德昌導演對於現代的諸多影響。

1_「一一重構:楊德昌」記者會合影:影展策展人、影視聽中心研究策展處處長林木材;
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一一重構:楊德昌》記者會合影,圖左至右:影展策展人、影視聽中心研究策展處處長林木材;影視聽中心執行長李智仁;首席創意顧問彭鎧立;台北市政府副市長林奕華;北美館館長暨展覽策展人王俊傑;展覽策展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孫松榮;回顧展協調顧問王君琦。

展覽緣起以及楊德昌的作品

《一一重構:楊德昌》展覽由王俊傑館長與電影學者孫松榮教授共同策劃,影展則由影視聽中心策展人林木材策劃,重要的是,在近幾年中,楊德昌過往執導的作品,如《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恐怖份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一》等片皆進行修復上映,唯缺《獨立時代》與《麻將》,這兩部片子也將在數位修復後於本展展出,屆時國家影視聽中心預計完整放映楊德昌生涯的全數作品。

根據北美館與國家影視聽中心共同指出,本次合作契機始於2019年,楊德昌遺孀彭鎧立女士與當時國家電影中心(現國家影視聽中心)洽談楊德昌文物寄存事宜,並將楊德昌「新台北三部曲」之二《獨立時代》、《麻將》進行數位修復。

此外,彭鎧立女士同時寄存一批一萬多件件從未公開的楊德昌相關電影文物,完整保留從中央電影公司時期,到楊德昌自立門戶之電影公司時期的電影筆記、作品企劃書、劇本、書信、製作文件及眾多影音資料。

而國家影視聽中心歷經近3年相關文物的造冊、整飭、數位化,及判讀研究後,與北美館攜手合作,擬將楊德昌電影文物藉由展覽型態推出電影大展,這會是台灣首次以大型展覽形式舉行重要電影導演回顧。

換句話說,今年的《一一重構:楊德昌》,不僅能正式窺見楊德昌的所有影視作品,也將首次曝光楊德昌的重要創作文件檔案。

「非常感謝彭鎧立女士,無私地將大批的檔案文獻寄存在影視廳中心,我們才能做深入的研究,才得以形成今天看到的大型展覽。過程當中也獲得非常多國際影人跟朋友們的協助,我們前期做了非常多的田調跟訪談,也特地為此展覽做了一部訪談影片。」王俊傑如是說。

而談起楊德昌的影史定位,王俊傑說:「雖然在楊德昌的生涯之中,只有八又四分之一部的影視作品,數量並不算多,但從今天的觀點回望,其作品在影史以及文化方面留下非常巨大的影響,這個影響至今仍存。」

楊德昌為1980年代發跡的台灣新電影中重要的一員,1982年,在當時國民黨黨展中影經理明驥的主導下,小野與吳念真的推動過後,楊德昌與柯一正、張毅、陶德辰合拍了《光陰的故事》,楊德昌在其中導出了「指望」,也讓新導演的生猛逐步被看見,而在當時,台灣社會處於解嚴前後,社會氛圍對於「新」的渴望,也給了許多產業鬆動的可能——包含電影。

此後,楊德昌與張艾嘉、胡茵夢等人合作,交出了首部劇情長片《海灘的一天》,也以前瞻視野刻畫了女性樣態,而後的作品如《恐怖份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獨立時代》等片,皆在金馬獎有所斬獲。

到了1996年,其執導的《麻將》獲得柏林影展評審團特別獎,成為楊德昌在國際影壇上的重要榮譽,而到了2000年,楊德昌的《一一》更是獲得了坎城影展最佳導演,成為首位獲得此殊榮的台灣導演,這部楊德昌生前完成的最終長片作品,奠定了楊德昌國際影壇的地位。直至2015年,侯孝賢也以《刺客 聶隱娘》抱回坎城影展最佳導演。

2_「一一重構:楊德昌」展覽策展人:臺北市立美術館王俊傑館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
Photo Credit: 北美館提供
《一一重構:楊德昌》展覽策展人,孫松榮(左)、王俊傑(右)

《一一重構:楊德昌》展覽核心與7大主題

此次楊德昌的展覽,成為電影導演以及美術館的跨域合作,對此,王俊傑提及:「我們想到電影,總以為電影應該發生在電影院之中,但當電影導演的作品發生在美術館,又會是什麼樣的狀況呢?」

《一一重構:楊德昌》則畫出了7大主題——「時代的童年」、「略有志氣的少年」、「城市探索者」、「多聲部複語師」、「活力喜劇家」、「生命沉思者」、「夢想實業家」。

對於此7大主題,展覽另一位策展人孫松榮表示:「身為影像研究者,我的本行是電影研究,但我一直在思考,電影與當代藝術如何發生緊密的關係,這次,我覺得《一一重構:楊德昌》,就是電影與當代藝術之間的巧妙結合。」

孫松榮進一步解釋:「關於《一一重構:楊德昌》我們花了非常多心思,將影視聽中心所修復而推出楊德昌的八又四分之一部的影視作品,以及龐大的個人物件融入於展覽。我們也試圖在美術館之中,透過當代藝術的方式,轉化文化、影片等等。此展覽就透過上述的方法跟思維,提出了7個子題,展現楊德昌創作的一生。」

以下為7大主題的介紹,資料與文字,皆由北美館提供。

  • 時代的童年

回溯楊德昌的生命歷程(1947–2007),並交錯同時期重要國際事件,帶領觀眾了解其始終秉持之童年純真與對理想之熱切懷想。執此信念,他在生命中不同階段皆試圖對變動的世界做出回應,更於30歲後捨棄了在美國擔任多年的電腦系統軟體設計師職位,毅然決然返台投入電影創作,嘗試從中呈顯其世界觀與理想。

  • 略有志氣的少年

以改編60年代台灣社會案件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為核心,切入楊導作品的關鍵題旨之一「少年」;以少年作為隱喻,電影不僅觸及天真爛漫的情愛與憤世嫉俗的衝撞,更映現新世代在政治與社會瀰漫恐怖氛圍的年代下遭逢的頓挫。

除了電影道具、工作文件手稿如角色設定、劇情因果關係結構、分場對白等,本區特別呈現未曾曝光之珍貴試拍影片;另也展示1980年代初,楊德昌導演生涯之始,以少年為題材的劇本,如《天才少年》以及《略有志氣的少年》等。

  • 城市探索者

由「城市」與「女性」雙線題旨交織而成,圍繞著《浮萍》、《指望》、《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至《恐怖份子》這幾部作品,其中描摹都會女性追尋自我過程中的現實與幻夢、失落與蛻變,觀者可循著楊導反覆附註謄寫的筆跡,在手稿中一窺每部片的多重版本。

此外,展區中以七頻道影像,將擷取自上述電影的片段重新編排,組成時而呼應、時而錯落的影像篇章;而《恐怖份子》中角色「淑安」回眸照片分格張貼在牆、隨風飄動的經典畫面,亦於展場以大尺幅重現。

  • 多聲部複語師

企圖彰顯楊德昌於電影中,以音畫錯置,或不同聲音堆疊所建構的複數聲景。楊導受德國新浪潮電影導演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啟發,決定以電影創作為職志,多年後更與他成為朋友;本區節選楊導朗讀荷索的旅途日記《冰雪紀行》長達近兩小時、極富情感的珍貴錄音,與《海灘的一天》等電影的部分片段交疊,以聲音與畫面層層遞進其生命經驗與創作之融匯。

  • 活力喜劇家

聚焦楊德昌創作生涯中後期劇場與電影的密切關係,兩者同屬場面調度,更為思想實驗室。1988年楊導開始於國立藝術學院(現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兼課,教授「電影原理」,隨後起用學生為演員及幕後班底,亦影響了之後的創作方法。

其較少為人知的劇場導演作品如獨幕劇《如果》與七幕劇《成長季節》,後發展成他稱為「新活力喜劇」的電影《獨立時代》,詰問台灣如何從儒家文化與中外政經形勢的夾擊中突圍,隨後的《麻將》更直探台灣社會因邁向高度資本化而導致的全民精神危機。

而楊導對「香港回歸」議題的關注,則讓他兩度受「進念.二十面體」劇團邀請至香港創製兩部獨幕劇:《九哥與老七:九七狂想》(1997)與《實驗莎士比亞:李爾王》(2000)。此區展示四部演出之完整紀錄影片及劇本等幕後文件,與《獨立時代》與《麻將》相關工作文件等,得以相互參照楊導遊走於劇場與電影之際的創作理路。

  • 生命沉思者

從楊導對於科技與人文核心命題的不輟思考,牽引出其於事業晚期跨足動畫製作之創舉。就在享譽全球影壇的《一一》將他推向事業高峰之際,楊導推出鎧甲娛樂系列網路動畫,敏銳地用數位媒體呼應世界趨勢,如《情人之路》(2000)、《國傢俱院》(2001)等,而未完成動畫長片《追風》(2002–2005)是以北宋畫卷形式橫向展開的武俠動畫、《小朋友》(2003–2007)則是小孩與動物之間的真情故事。

  • 夢想實業家

透過數十個楊導未拍攝的電影劇本或綱要,諸如:《暗殺》、《婊子無情》、《小五與傑克》等,及其關於電影理念的書寫與表述:〈楊導20講〉、〈我和建築共八項筆記〉等,展現其旺盛的創作動能與未竟之志,及其對於電影從未停歇的深刻反思。本區亦邀請七位國際影人:導演荷索、奧利維耶.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岩井俊二(Shunji Iwai)、濱口竜介(Ryusuke Hamaguchi),資深影評人東尼.萊恩(Tony Rayns),演員一成尾形(Issey Ogata)、張震,追敘關於這位獨特導演的回憶及其遺世的反響。

孫松榮最終作結:「在7大展間之中,觀眾可以看見,我們如何嘗試結合修復文物、研究成果以及展示方式做努力,希望熟悉楊德昌的影迷以及還未認識楊德昌的人,能重新發現楊德昌的精神。」

而王俊傑也說:「最後,也引用楊德昌的墓誌銘,「愛與希望之夢,永不消逝」,這句話也是《一一重構:楊德昌》展覽的結尾,我認為也道出了楊德昌的心聲——如何更積極地看待這個世界。

1_1
Photo Credit: 北美館提供
《一一重構:楊德昌》展場照
2_1
Photo Credit: 北美館提供
《一一重構:楊德昌》展場照
2_2
Photo Credit: 北美館提供
《一一重構:楊德昌》展場照
3_1
Photo Credit: 北美館提供
《一一重構:楊德昌》展場照
3_2_(1)
Photo Credit: 北美館提供
《一一重構:楊德昌》展場照
5_1
《一一重構:楊德昌》展場照
6_1
Photo Credit: 北美館提供
《一一重構:楊德昌》展場照

彭鎧立女士的看法

作為此次展覽的最初發動者,作為楊德昌的遺孀的彭鎧立,能夠說,倘若沒有彭鎧立將龐大的文獻、檔案帶進影視聽中心,就沒有這次的影展與展覽回顧。

彭鎧立也在此次記者會中表示,「楊德昌的生活就是電影跟創作」。

彭鎧立進一步說明此次的展覽契機:「楊德昌離世之後,每一年幾乎都有大型國際影展做楊德昌的電影回顧,在這個經驗中,我也領悟到,喜愛楊德昌電影的觀眾似乎越來越多,而且關於楊德昌電影的探討,也越來越有深入有趣。而楊德昌離世之前,也特別交代,請好好保存、紀錄其創作,我們有個兒子,他也希望兒子未來對他能有正確的認識。」

而綜觀楊德昌的影視創作軌跡,其作品幾乎離不開「台北」這座城市的創作母題,甚至其作品《青梅竹馬》,英文名稱為「Taipei Story」,對此,彭鎧立也說:「我認為,楊德昌的創作以軌跡,最應該留在台灣。」

彭鎧立進一步補充:「很感謝影視聽中心團隊,做很正確的完整保存跟紀錄。我想,在台灣對於電影創作有興趣的人,也能精確地了解楊德昌。這一次我們將楊德昌的生活方面,盡量將他的創作過程做一個更有趣的再詮釋,以具有創意與想像的引導方式,讓大家從各個角度、不同的時空了解楊德昌,希望還未認識楊德昌的年輕人,能有更完整的閱讀楊德昌的方式。」

彭鎧立作結:「楊德昌本身在華人藝術家之中,也代表歷史性、文化性的象徵意義,而我覺得楊德昌需要再被更深入了解,並重新地認識與閱讀。」

最終,彭鎧立聲明,「未來也希望這個展覽,以及楊德昌的所有電影走入國際,希望楊德昌帶著台北——從前的故事、現代的精神,走入國際」。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影展片單

一、理性的靈魂:再見楊德昌

  • 《一九零五年的冬天》,1981(楊德昌擔任劇情策劃)
  • 《浮萍》電視劇,1981
  • 《光陰的故事:指望》,1983
  • 《海灘的一天》,1983
  • 《青梅竹馬》,1985
  • 《恐怖份子》,1986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
  • 《獨立時代》,1994,本次影展開幕片,國家影視聽中心自主修復之作,2022 金馬影展觀眾票選第一名
  • 《麻將》,1996,國家影視聽中心限定 膠卷放映版
  • 《一一》,2000
  • 《追風》試拍片段,2002-2005

二、楊德昌的十大電影

  • 《天譴》Aguirre, der Zorn Gottes,韋納.荷索 Werner HERZOG,1972
  • 《藍絲絨》Blue Velvet,大衛.林區 David LYNCH,1986
  • 《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史丹利.庫柏力克 Stanley KUBRICK,1971
  • 《八又二分之一》8½,費德里柯.費里尼 Federico FELLINI,1963
  • 《浮雲》Floating Clouds,成瀨已喜男 Mikio NARUSE,1955
  • 《曼哈頓》Manhattan,伍迪.艾倫 Woody ALLEN,1979
  • 《我的美國舅舅》My American Uncle,亞倫.雷內 Alain RESNAIS,1980
  • 《鄉愁》Nostalgia,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1983
  • 《切腹》Harakiri,小林正樹 Masaki KOBAYASHI,1962
  • 《錢》L’Argent,羅伯.布列松 Robert BRESSON,1983
  • 《金錢》L’Argent,馬賽.萊赫比耶 Marcel L’HERBIER,1928

三、特別放映

  • 《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與楊德昌》,是枝裕和 Hirokazu KORE-EDA,1993
  • 《原子小金剛》Astro Boy,手塚治虫 Osamu TEZUKA,1964

展覽資訊

名稱:「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時間:2023年7月22日(六)至10月22日(日)
地點: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