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英國電視牌費存廢問題 – HongKonger in the UK 香港人在英國

英國規定,但凡在任何頻道觀看或錄製電視正在播放的節目、透過線上電視服務觀看或直播節目 (如ITV Hub、All 4、YouTube、Amazon Prime Video、Now TV、Sky Go等) 及在iPlayer下載或觀看任何BBC節目,必須購買電視授權 (TV Licence),亦俗稱所謂「電視牌費」或「電視稅」 (儘管其非為稅項)。

由2021年4月起,英國 TV Licence 費用將為每年159鎊 (約1700港元)。每次TV Licence加價都會引起其存廢的討論,故此拙文將簡單探討雙方的論點,以及我的看法,希望能拋磚引玉。

廢除TV Licence的理由︰

1.     不合時宜

a.     收看節目習慣的改變

·      網絡時代降臨,串流影音徹底改變觀眾收看節目的習慣,大家隨時隨地都可以選擇收看自己喜歡的節目,不再受電視媒體固有線性播放的限制。

·      即使BBC有推出自家串流平台 iPlayer,但由於觀看其節目仍須支付電視牌費,不少人直接選擇不看便算,改用其他免費的電視台串流平台。

b.     競爭激烈

·      以前是BBC與其他幾個免費電視台之爭,現在是整個英國電視業與網絡之爭。

·      以前電視幾乎是所有家庭的唯一娛樂,不看電視的話選擇就只剩下電台與報刊。現在各大免費與付費串流影音平台百花齊放,競爭激烈,免費平台如YouTube已經有看不完的影片,觀眾亦可選擇喜愛的串流平台付費觀看自己想看的節目。

·      在這個背景之下,要每年付百多鎊看「免費」電視,吸引力遠不及新興的串流影音平台。

c.     世代之爭

·      年青一輩不少已全面擁抱串流平台,家裡的電視機根本不會用來看傳統電視,電視機作用只是一個屏幕,有些家庭甚至連電視都沒有,大家都在電腦、平板電腦與手機上看節目。

·      亦正因如此,現時電視的忠實擁躉,中老年人為數不少,故此節目亦慢慢傾向遷就他們的口味,尤其是不少BBC的節目,完全吸引不到年輕人,根本都不會收看這些節目。

2.     TV Licence 收費問題

a.     TV Licence多年來恐嚇式的收費手法,所謂電視訊號偵測車的都市傳說、派出完全沒有公權力而自稱是「督察」 (Enforcement officer) 的工作人員滋擾市民、經常寄信給住戶以看似法律字眼但空洞的言詞警告市民不繳費可能要坐牢等等,都令不少民眾非常反感。

b.     相比起電視牌費的所謂恐嚇式收費,其他串流平台令用戶覺得是自己選擇收看而付費,「被迫繳費」與「自己選擇」的感覺截然不同。

c.     TV Licence 收費將BBC與所有實時播放電視綑綁,即使不看BBC,只看其餘的商業電視台,看罷廣告之後仍要支付電視牌費。

3.     BBC備受批評

a.     立場偏頗︰BBC標榜中立和具公信力,但媒體其實很難百份百完全中立,故此不同光譜人士都會對其所做或沒有做的予以批評︰包括立場偏左、政治正確、恐同、種族歧視、親伊斯蘭、反伊斯蘭、反美、反蘇格蘭獨立、假新聞等等。

b.     以倫敦為中心︰由於BBC新聞經常報導英國國家級的新聞和議題,而通常決定來自倫敦,加上BBC主要製作中心亦在倫敦,故此多次被批評太過以倫敦為中心,忽略英國不同地方的新聞和議題。

c.     加價同時削減支出︰在TV Licence 加價的同時,BBC又因為面臨壓力而要削減開支,令支付牌費的民眾感到不滿。

4.     加劇社會不公

a.     累退稅性質

·      電視牌費統一定價為每戶£159,即是說無論是富戶還是窮人,都要繳付相同的費用,但£159在於富人和窮人的財產比例大相逕庭,所以電視牌費多年來被批評是累退稅而造成社會不公。

b.     資訊不平衡

·      貧窮家庭未必人人能負擔得起電視牌費,有些甚至連上網費也未必能負擔,由此很容易削弱貧困人士接收資訊的權利,或會因此加劇貧富懸殊。

保留TV Licence 的理由︰

1.     保障BBC作為公營廣播機構的地位

a)     確保政府不能以財政牽制BBC

·      若改由以政府收取稅款,再以公帑支付BBC開支,則政府有機會利用財政問題,牽制BBC報導立場。

b)    確保其獨立性

·      BBC在英國本土作為公營廣播機構,完全沒有商業廣告。此舉與上一點同理,可以確保BBC的獨立性,不會受廣告商影響其立場。

c)     可製作更多合乎公益的資訊節目

·      商業廣播機構為了收視與盈利,故此會迎合觀眾口味,製作商業上受歡迎的節目,追求高收視,從而於廣告收益獲利。但很多資訊節目、新聞節目,可能收視沒有前述商業電視節目那麼高,但卻有必要製作及播出。BBC作為公營廣播機構,則可以優先考慮公共利益,不用考慮廣告收益問題,製作更多有教育意義的節目、資訊節目及新聞節目。

·      商業廣播機構因為盈利問題,往往忽略地方所需,其製作的節目大多以全國作為面向,較少顧及地方新聞,亦較少觸及地方問題。BBC作為公營廣播機構雖然仍被批評為過於以倫敦為中心,但旗下的地方電視台與電台,相對其他商業電視台,可以有多一些資源和空間去製作關心地方的節目。

2.     物有所值

·      每年159鎊的費用看似高昂,但其實除開每個月的費用是£13.25,即每日花費不到45p,大概是一星期一杯咖啡的價錢,或者是每天一排香口膠的價錢,其實不少家庭都可以負擔得起。

·      承上,根據TV Licence 官網資料,2018/2019年度,每個家庭每個月的TV Licence 開銷是£12.54,其中電視節目佔£6.92、電台佔£2.17、BBC世界台佔£1.24、BBC 網上服務佔£1.08、收取電視牌費的費用及其他費用佔£1.13。分拆開來看的話,其實與不少串流影視和音樂平台的費用相若甚至更低。

·      英國兩大免費電視服務Freeview (天線) 和Freesat (衛星) 提供百多個頻道,只須付電視牌費便可觀看,不須另付任何費用。即使不看BBC,其他頻道也提供不少好的節目。事實上英國去年二十大電視節目中,由電視台所製作的節目所佔數量仍高於串流平台。

·      英國其他付費電視服務如Virgin、Sky等的月費與TV Licence每月付出相若,但即使只看這些付費電視不看BBC也好,只要這些付費電視台是實時播出的話,觀看仍須付電視牌費。

3.     保持英國在世界上的軟實力與影響力

·      BBC口碑良好,多年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公營廣播機構的楷模,其新聞網絡更已遍佈全球,尤其在非自由國家更顯其重要性,亦是英國影響力的體現之一。若BBC在英國的財政及獨立地位受影響的話,亦會同時削弱這方面的影響力。

·      BBC世界台是少數仍然於全球大規模短波廣播的國際電台,對於偏遠地區以及受資訊封鎖的國家來說,是不可多得的資訊渠道,同樣是英國影響力的體現。

4.     未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

a)     訂閱制?

·      不少聲音提出BBC應該與時俱進,改以訂閱制收費。「如果節目是這麼好的話,為何會怕沒有人訂閱呢?」但如果BBC要逐利,那麼節目製作方向就須以追求訂閱數量為優先,這會與其公營廣播機構的定位背道而馳。

b)    改以稅收支付?

·      有聲音則認為,可以改以稅收支付BBC所需,只要在法律條文中加入若干規定令政府不能干預BBC運作的條款即可。但問題是國會可以隨時修改法律,而政府很多時作為國會大黨,要修法其實不難,這樣的話始終難以保障BBC的公營廣播機構定位。

我認為電視牌費最難解決的問題,在於現時仍未能找到比現有模式更好的替代方案。但能否在既有框架上進行改革?

1.     年費改為月費

·        每年要一筆過繳付£159,對於不少人來說可能會被銀碼影響觀感,但若然能改為月費的話,那麼一個月只需£13.25,這樣雖然可能會多一些行政費,但在大家早已習慣月費繳付所有帳單的情境下,接受程度應該會比年費要高一些。其實現時用 Direct Debit 已經可以每月分期付款,但用其他付款方法仍只能一筆過繳付,而且在宣傳上亦只會強調一年£159,所以可以在宣傳和做法上加以改革。

2.     BBC iPlayer適當引入訂閱制

·        在串流平台大行其道之時,用 BBC iPlayer觀看任何節目都要繳付電視牌費的做法已經不合時宜,正如前文所述,很多人現在根本不會收看實播電視,只會點播串流,如果能在 iPlayer 引入訂閱制,為觀看點播的用戶收取合適費用,不收看直播電視的話就不須繳付電視牌費,其實這樣或能為BBC開拓新的觀眾與收入。

3.     「利誘」代替「威迫」

·        如前所述,TV Licence一向以所謂「恐嚇式」的收數方法著稱,這是令民眾反感的主要原因。所以有必要改革其收費甚至追討的做法和態度,例如改為宣傳付費其實可以得到些甚麼,而不是恐嚇用戶不繳費就要坐牢。

其實以財政角度來看,最理想的做法當然是政府全面支付其所有開支之餘,又完全不干涉其運作與編輯自主。但這個做法很容易被當權者利用,緊扼其財政咽喉,令之由社會公器淪為政府喉舌,所以當初才會有TV Licence這個制度設計。

說起來TV Licence就是對公營廣播機構的一個最不壞的制度,就像民主制度一樣,我們都知道它存在非常多的問題,但迄今似乎仍無人能找到一個更好的方法來取代它。

Source

作者: HK in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