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着的息肉最危险!5类人请善待你的肠道_手机新浪网

新浪资讯

“躺”着的息肉最危险!5类人请善待你的肠道

新浪热点

关注

有些人的肠道里,会长出一两颗甚至一小撮“小蘑菇”,这种“小蘑菇”就是肠息肉。

临床统计发现,在接受肠镜检查的人群里,有15%的人存在肠息肉。息肉和癌是“近亲”,但不同类型的息肉癌变几率不同。

《生命时报》邀请权威专家,提醒你最危险的息肉长啥样,并教你降低恶变风险↓↓

受访专家: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刘思德

北京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李文举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宋正己

“躺着”的肠息肉最危险

息肉是人体黏膜表面长出的多余赘生物,多由局部黏膜组织增生而成,一般分为两种:

  • 非肿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或增生性息肉;

  • 肿瘤性息肉,如腺瘤性息肉(一种公认的癌前病变)。

腺瘤性息肉是否会癌变,与年龄、大小、形状、数量、部位、遗传等有关。

看大小

1厘米以下的腺瘤性肠息肉,癌变率为1%~3%;1~2厘米的为20%;2厘米以上的高达50%。

看形状

普通息肉像蘑菇一样长在肠壁上,有一个蒂与肠壁相连,比较容易发现和切除。

而扁平型息肉基底部较宽,像地毯一样“趴”在肠壁上的,不容易检查出来,也不好切除,相对来说癌变的发生率要高一些,最为凶险

直径超过1厘米的平坦型息肉,被称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其癌变速度跟一般息肉不同,即使是良性病变,随访资料显示,最快3年左右也会发展成进展期大肠癌。

平坦型息肉

看数量

一两个息肉癌变概率不高,数量越多越危险。

看家族史

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有肠癌或者肠息肉家族史的人要特别关注。

5类人的肠道容易长“蘑菇”

部分肠息肉患者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稀便、便血和黏液等,也可有便秘或大便次数增多。

长蒂息肉或位置近肛门者可有肿物脱出肛门,少数患者甚至有腹部闷胀不适或隐痛症状。然而,多数大肠息肉起病隐匿,无临床症状。

肠息肉及大肠癌的高风险人群,建议及时进行肠镜检查,这些人包括:

  • 45岁以上人群;

  • 有多发性肠息肉家族史;

  • 符合以下任意两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酷爱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长期久坐或缺乏运动者;

  • 存在容易引发肠息肉的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血吸虫病等;

  • 肠息肉手术后或内镜治疗后的人。这是因为肠息肉复发率较高,即使切除,也应定期复查。

医生教你降低息肉恶变风险

80%~90%的肠癌是由“息肉恶变”产生的,从息肉到癌症,这个过程很漫长,至少需要10年,甚至二三十年。

近50%的大肠癌是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控制体重和运动锻炼进行预防的。很多不良生活习惯会从中作梗,加速息肉恶变。

避免“三高一低”的饮食结构

“三高一低”的饮食结构,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素。

  • 建议以鱼、禽、瘦肉、低脂奶制品,代替动物油过多的红肉;

  • 以煮、蒸食物代替油炸食品;

  • 增加绿叶类和根类蔬菜、水果的摄入;

  • 注意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如菌类、鲜豆类、笋类;

  • 多吃新鲜食物,少吃腌、熏食物,不吃发霉食品。

保持排便通畅

长期便秘患者肠道内存在大量干结的粪便,可持续刺激直肠黏膜,造成慢性炎症,久之可能引发肠息肉。

  • 便秘患者可以通过每天定时蹲便,来培养排便习惯,久了会形成条件反射,到了时间就会产生便意,胃肠道也会出现推进性的蠕动。

  • 上厕所不要带手机,无论蹲厕、坐便,如厕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有便秘的人不宜超过10分钟。

尽量避免久坐

多项研究发现,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减少结肠癌一半以上死亡风险,而运动是证据级别最高的健康生活方式。

改变久坐不动的状态,每隔40分钟起身活动2~3分钟。每周运动3~5次,每次至少30分钟,慢跑、游泳、健步走都是不错的方式。

摄入足够的水分

建议养成晨起喝杯温水(500毫升)的习惯,成年人每天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有助促进肠道蠕动。

过点“苦”日子

预防肠癌,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推荐了一个方法:饮食不妨“苦”一点,守住“鲜、野、淡、杂”四字诀。

  • “鲜”指多吃新鲜食品;
  • “野”指吃天然蔬果;

  • “淡”就是少盐少油少肉;
  • “杂”则是吃尽可能多的食物,不偏食。

    来源:生命时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