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旗_百度百科

五色旗

[wǔ sè qí]
中华民国建国之初使用国旗
收藏
0有用+1
0
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启用于1912年1月10日,是中华民国第一面法定国旗。1912年4月,临时政府北迁。5月,临时参议院认为“本院为全国立法机关,于国旗统一当然有议决之权”,议决以五色旗为国旗、十九星铁血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6月8日,袁世凯以临时大总统制令颁行全国,五色旗成为临时国旗。随后袁世凯废止中华民国临时法,制定《袁氏记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而后随即称帝。在一系列的背信弃义之中唯独保留了沿袭北洋的五色旗为中华帝国国旗。至此五色旗作为中华民国临时国旗的短暂历史结束。而后,人事跌宕,但北洋政府却因为组织严密而不倒,五色旗伴随了北洋政府整整16年。 [1]
五色旗又称五族共和旗,是中华民国建国之初北洋政府时期使用的国旗,旗面按顺序为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横条,比例为5:8。红、黄、蓝、白、黑五色分别表示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所选用的五色为五个民族传统上所喜爱的颜色,象征着这五族共和。而此五色也是五行学说代表五方的颜色;也有说法,五色旗取自凤凰五色,同时也代表仁、义、礼、智、信五德;还有人认为,其与传统五行概念对应的5种色彩还涵盖了方位上的东西南北中。 [1]1928年12月29日国民政府形式统一中国后彻底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
中文名
中华民国国旗
外文名
Five-colored Flag
别    名
五色旗五族共和
作    者
赵凤昌
类    别
国旗
代    表
汉、满、蒙、回、藏
启用时间
1912年1月10日
废除时间
1928年12月29日
所属国家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前身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作为封建专制象征的黄龙旗被革命者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当时取而代之的是一面由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自上而下排列的五色旗。 [1]
五色旗本身是北洋海军的将领旗。“提督用五色长方旗;诸将用三色长方旗;旗之上角,各饰以锚形。如以后别国旗帜有同式者,由海军衙门酌改式样。”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7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1906年冬,同盟会召集会议编撰《革命方略》。在讨论革命旗帜时,各路与会的成员提出了青天白日旗十八星旗、五色旗、井字旗金瓜钺斧旗等若干方案。

初创

1911上海纷纷挂起象征革命的五色旗
1911年12月2日,南京为江浙联军克复。12月4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的部分留沪代表与江、浙、沪都督等人在上海开会,研究筹组中央政府,国旗问题被再次提出。此时孙中山在海外力阻英俄法继续提供满清军资,因此没有参加会议。与会者为促使袁世凯尽早逼迫清廷退位,最终确定五色旗为临时国旗,武昌首义所用的铁血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12月17日,沪军都督府即向全市颁发标准统一的“五色民国旗”。但它在更大范围内成为公认的政治符号,还是得力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在这当口,五色旗因“改朝换代”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给世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12月28日,南京各省代表会议通电全国,确定12月29日选举临时大总统,号召“凡我国国民应于是日悬挂国旗以志庆典”,南京从29日起“一律悬挂五色国旗”。此时,临时大总统的选票上端就已经印上了两面五色旗交叉的图案。12月31日,沪军都督陈其美“出示晓谕”,“自1912年1月1日起各界一律悬挂国旗,以昭庆贺而光大典”。1912年1月1日,湖北军政府内务司要求本日“一律悬挂国旗”。 [1]
大元帅黄兴因孙中山曾在国旗上有过争论,迟疑不肯遽定。而上海各报已将有关消息披露了出去。黄兴道:“既经露布,用不着我核定,况国旗应由法律定之,只好待诸异日。”因此在没有孙中山参与之下,五色旗被定为临时国旗。
以五色为主体的民国军徽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成立。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虽倡导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但五色旗原为清朝海军一二品的官旗,北洋水师之军旗,革命党革命时期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也多用此旗。为争取袁世凯倒戈革命政府,五色旗被选为了临时国旗。五色旗在使用时期通常在早晨七点升旗,晚间六点降旗。不用时应将一色折叠为一层,红色在上黑色在下,从旗腰一段卷成筒状,外面用线单节系好。
1912年1月10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专门决议,使用五色旗作为临时国旗。同时通过的还有十八星旗为陆军旗。1913年(民国二年),青天白日满地红被定为海军旗。除了上述三种使用上较普遍的旗帜外,其他地区亦使用其他的旗帜。此时五色旗亦被用作海军舰艏旗。

定为国旗

1912年4月,临时政府北迁。5月4日,由南京迁北京的临时参议院召开第一次会议,“国旗案”被再次提出。由于临时政府建立时“前南京参议院议决用五色旗者,因各省几乎一致,故从多数”,至5月10日,“议长用五色旗为国旗之意询众议员,众议员全体起立表决,拍掌欢呼民国万岁”,五色旗率先获得全票通过。 [1]临时参议院认为“本院为全国立法机关,于国旗统一当然有议决之权”,议决以五色旗为国旗、十九星铁血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
民国前期飞机徽
参议院在提请临时大总统公布国旗的咨文中称:“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就道德上、历史上、习惯上、政治上种种方面观察,非惟足以代表全国精神,且为中华民国永久不磨之特色。现友邦公使、外域华侨,函电所通均已共晓。而外人并有目此旗为虹旗,谓中国驱除专制、建设共和正如彩虹亘天,阴霾尽扫者。此尤可见此旗荣誉中外欢迎,应即定为中华民国国旗。”
十二章国徽(1913.2-1928.12.29)
1912年6月8日,袁世凯发布“临时大总统令”:“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国旗,商旗适用国旗,以十九星旗(原十八星铁血旗中心增加一星)为陆军旗,以青天白日旗(此处指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本大总统按照约法(指3月11日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临时约法》)第二十二条公布之,此令。”至此国旗之争尘埃落定,问世7个月的五色旗正式成为中华民国法定国旗。随后袁世凯废止中华民国临时法,制定《袁氏记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而后随即称帝。在一系列的背信弃义之中唯独保留了沿袭北洋的五色旗为中华帝国国旗。至此五色旗作为中华民国临时国旗的短暂历史结束。而后,人事跌宕,但北洋政府却因为组织严密而不倒,五色旗伴随了北洋政府整整16年。 [1]
1916年5月,在护国军讨伐袁世凯的战争中,孙中山对五色旗却有过一次妥协。为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他指令:“云、贵、桂、浙均已一致遵用五色旗,吾党亦宜一律沿用,俾不致同讨贼之军而有猜疑。”

废止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明令废止五色旗和铁血十九星旗,代之以青天白日旗。但当时广州政府影响力有限。1923年8月在广州举行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五次评议会,会场上仍然悬挂着五色旗。孙中山对学生们道:“诸君应去弃满清之五色旗,举革命之青天白日旗。”
1924年9月,国民党通告: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青天白日旗为党旗、军旗。11月,孙中山乘悬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永丰”号兵舰离广州经香港北上,港英当局称:舰上改挂五色旗,方可按外交礼节接待。孙中山断然拒绝,宁可不在香港岛停留。这时,国际上承认的依然是五色旗。1925年3月,与五色旗斗了十几年的孙中山病逝于北京。
1926年北伐军兴,五色旗纷纷坠落。1928年新疆、热河纷纷易帜后,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东北全境以几万幅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了五色旗。
五色旗作为临时国旗,曾经短短代表过国民政府一段历史,但马上被北洋政府、北洋军阀所利用。最后其中国国旗的地位于1928年(民国十七年)12月17日,国民党北伐成功后,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
在民国政府废除五色旗后,五色旗逐渐变成了抗日战争时期亲日政府的代表旗帜,伪政权伪满洲国旗和所谓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北平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华北政务委员会前身)或南京的中华民国维新政府等伪政权都假借五色旗收买人心,各种旗帜就是由五色旗衍生设计。 [1]

含义理解

播报
编辑

北洋政府

中间的旗帜是五色旗,下方写有共和万岁
五色旗由红、黄、蓝、白、黑组成,五色旗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含义。
在北洋政府时期,采用五色旗的缘由,多是因为李鸿章的北洋派阀早在满清时期就使用五色旗,北洋陆师、北洋水师均不使用满清的黄龙旗而使用五色旗。而北洋政府多是北洋系的军人,所以使用五色旗不过是一种沿袭。
在清朝的北洋和新军所采用的五色军旗,又有代表五行一说,代表五方的颜色;又有五色代表仁,义,礼,智,信五德,然而这种说法没有具体的出处。尤其是白色代表智,对于汉语的惯用方法,有些牵强附会的感觉。
了解五色旗的含义的孙文,一直以来极力反对五色旗,孙文称五色旗——“此民国之不幸,皆由不吉之五色旗有以致之也。” [1]

同盟会

民间使用的五色旗
江苏都督程德全及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等认为:五色旗之创意根据中国文化用五数之习惯,以红、黄、蓝、白、黑五色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联合成大共和国之至德,寓义甚当。且外国人视五色彩旗为虹旗,虹现而雨霁,虹旗出则象征一扫封建专制政治制度之阴霾,以实现政治清明。国旗不能没有,法定国旗又未产生,已获国旗提名的五色旗便成了实际上的代国旗。表达了一种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观念。
同盟会元老章太炎晚年,和国民政府对立,全力支持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等北洋军阀。1936年,章太炎逝世之时,拒绝以青天白日旗覆盖,仍使用北洋政府的五色旗,以此表示对国民政府的抗议。 [1]

旗帜之争

播报
编辑
五色旗
1912年1月10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国旗、铁血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将方案报请孙中山颁布。骨鲠在喉的孙中山终于表态了。在1月12日的《复参议会论国旗函》里,孙中山称:“现时民国各省已用之旗大别有三:武昌首义,则用内外十八省之徽志;苏、浙则用五色之徽志;今用其一必废其二,所用者必较此为最良,非有绝大充分之理由,不能为折衷定论。故本总统不欲遽定之于此时,而欲俟满虏既亡,民选国会成立之后,付之国民公决。”态度坚决地搁置了该方案。
孙中山还对五色旗进行了全面否定:“(一)清国旧例,海军以五色为一、二品大官之旗,今黜满清之国旗而用其官旗,未免失体。(二) 其用意为五大民族,然其分配代色取义不确,如以黄代满之类。(三)既言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阶级。”
然而,为了争取袁世凯和满清北洋派系倒戈支持革命,参议院最终还是采用了满清北洋水师的五色旗为中华民国之国旗。1919年,孙中山在广州结成中国国民党,定青天白日旗为党旗,定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1924年孙中山得到苏联支持,开始第一次国共合作,开设黄埔军校。1925年国民党和共产党共同成立广州政府,自此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正式法定国旗,同时北洋政府使用五色旗为国旗。 [1]

东北易帜

播报
编辑
易帜
在新疆的杨增新,热河的汤玉麟改旗易帜后,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 [1-2]五色旗最终在中国的国旗史上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