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人物】EP11|靠政治切割在政壇崛起,梅克爾為什麼能連當16年德國總理?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國際大人物】EP11|靠政治切割在政壇崛起,梅克爾為什麼能連當16年德國總理?

【國際大人物】EP11|靠政治切割在政壇崛起,梅克爾為什麼能連當16年德國總理?
Photo Credit: TNL / 鄭宇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梅克爾自己曾經說過,他在鐵絲網後生活夠久了。前半生在共產東德的生活,可能讓他對難民願意冒險、離鄉背井的行為,特別能感同身受。他也相信自由,是歐洲核心的價值,而就如同梅克爾自己的座右銘說的,「自由的秘密是勇氣」。再加上難民也幫助緩解了德國的缺工問題,所以就算遭到國內外的反對,梅克爾也還是堅持他的難民政策。

文:謝宇棻

德國前總理梅克爾,跟我們前面講過的政治人物很不一樣,他不像很多政客舌粲蓮花,可以講出讓選民高興的話,也不像講話很嗆的川普,或是發送肌肉照宣傳的普亭,擁有政治強人的魅力。

但是為什麼這樣「路人系」、看起來有點無趣的人,可以在民主國家裡,得到連續16年的總理任期。還在男性領導人佔多數的國際政壇,成為領導性的角色?這一集,讓我們來看看梅克爾是怎麼運用他的特質,在強人當道的國際政壇脫穎而出。

在東德鐵幕成長的背景,對梅克爾的從政之路有什麼影響?

今年即將滿70歲的梅克爾,前半生在共產政權下度過。1954年,梅克爾出生在當時的西德,不久之後,身為牧師的父親,應徵上一個東德的職缺,於是就帶著家人,搬到受共產黨統治的東德。

雖然東德和西德,分別屬於共產和民主兩個陣營,但是在前幾年,東德人民還能自由前往西德。直到梅克爾7歲那年,柏林圍牆築起,才讓圍牆兩邊的文化和思想,都被徹底的隔絕。

在共產東德的統治下,沒有所謂的自由,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也被秘密警察嚴密地監控,人們必須壓抑自我主張,表現合群的一面。這樣的政治氛圍,讓梅克爾培養出謹慎、內斂、注重群體性的特質

於是梅克爾從學生時代,就開始走低調路線,他總是坐在教室中間、甚至後面的位置,因為比起坐在前面引人注意,他更喜歡默默觀察同學、綜觀全局

聰明務實的梅克爾,也發展出一套在共產東德求生存的辦法,不只很會背誦共產政府灌輸的教條,他也加入「自由德意志青年」(Freie Deutsche Jugend)這個共產黨青年組織。因為如果沒加入,成績再好也進不了大學,還可能被同儕視為不合群、甚至被排擠。

就連在大學科系的選擇上,梅克爾也很務實,他選擇讀物理,因為科學領域必須根據嚴謹的方法,還有實驗來實事求是,不像歷史或法律等人文社會學科,可能相對容易被文字遊戲改寫,或被政治因素左右。

不過,表面上規規矩矩的梅克爾,骨子裡似乎還是頗有主見。他曾經躲在學校廁所裡,偷聽討論西德選舉的廣播。大學時代的派對中,也和大家一起違規聽西方音樂。諸如此類的小叛逆,讓梅克爾就算生活在鐵幕之下,也還是沒有和西方世界完全斷絕。

但是梅克爾的叛逆還不只是這樣,拿到大學學位後,他申請了一份教職,卻被東德的秘密警察組織「史塔西」(Stasi)告知,想錄取可以,得先同意當線人,幫忙舉報亂說話的同事。然而「史塔西」這麼有權力的組織,卻在梅克爾這邊碰壁,他照著父母教的跟史塔西回報,說自己「天生大嘴巴,無法勝任間諜的重任」,因此驚險地躲過史塔西的魔爪。

就這樣,這種在鐵幕裡求生存的生活,一直持續到1989年,當時的梅克爾已經35歲,在柏林的科學院工作。沒想到那年11月,柏林圍牆的倒塌,震驚了整個世界,從此終結了東德和西德的分裂。

切割政治提拔者,梅克爾一戰成名

在柏林圍牆倒塌後,梅克爾不再繼續科學工作,而是開始從政。但是梅克爾既不是出身政治世家,更沒有任何相關經驗,為什麼敢「中年轉職」投入政治界呢?其實,梅克爾有一項隱藏的政治資產。

還記得梅克爾曾經拒絕史塔西的招募嗎?在兩德統一之後,當過「史塔西線人」的經歷,就變成了污點。當時被爆出這段過去的政治人物,都灰溜溜的退出政壇。所以梅克爾當年拒絕史塔西,反而幫日後的從政生涯去除了障礙。

不過要在政壇生存,光靠這一點當然還不夠。一開始,梅克爾秉持科學家的務實作風闖蕩政壇,他用功、注重細節,開會前總會乖乖把資料看完。不過梅克爾頭腦聰明,口才卻平平,沒有辦法把話說得天花亂墜。

雖然梅克爾很快進入內閣,但是帶她入閣的前總理柯爾,曾公開叫她「小女孩」,讓她獲得「柯爾的小女孩」的綽號,這個有點負面的稱呼,也反映出梅克爾初期在內閣中,並沒有被重用。

然而,看起來老實、不太起眼的的梅克爾,卻在柯爾爆出政治獻金醜聞時,跳出來大義滅親,在黨內多數人還不敢批評柯爾的時候,梅克爾就投書媒體呼籲恩師下台。這種快速切割的操作,為梅克爾吸引了不少支持。

這也讓人發現,過去柯爾口中的「小女孩」,骨子裡不僅理性、務實,更有算計的天份,和不小的政治野心。

梅克爾拚經濟優先,人權黑歷史可以先擺一邊?

梅克爾在2005年時當上德國總理,也因為德國當時的經濟實力,讓他成為主導歐盟的領袖之一。不過雖然梅克爾身在自由的西方陣營,過去在共產統治下成長的經驗,卻讓他深刻體會到,自由跟民主得來不易,所以他在決策的時候,會捍衛這些信念。只不過才剛上任沒幾年,梅克爾就遇到全球金融海嘯,這時候他只能先務實地處理經濟危機。

當時,各國都因為2008年的金融海嘯,而經濟衰退,幾個歐元區國家的爛帳,也因此被暴露出來。最先被踢爆的,是欠了一屁股債務、還面臨嚴重財政赤字的希臘,接下來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及義大利等國,也因為鉅額債務等經濟問題哭窮,紛紛拜託其他歐元國家和國際貨幣基金,借錢讓它們度過難關。而這幾個國家債務危機的連環爆,也讓國際對歐元的信心大減,造成歐元大跌

面對這些自己把經濟搞砸、還希望別人借錢拯救的「歐豬五國」,經濟穩定的奧地利、荷蘭、丹麥和瑞典等「節儉四國」,就不太願意拿錢出來了,它們只想盡快跟狀況最糟的希臘「分手」,讓它退出歐元區。甚至還有看衰歐元的聲音,主張乾脆讓歐元國家就地解散。

但當歐元面臨壓力時,重要的是,我們堅守受影響國家的自身責任,必須和歐盟團結結合的原則,正是給歐元一個未來的正確解方

——德國前總理梅克爾

不過對包括梅克爾在內的許多人來說,歐元的存在不只是貨幣,更是歐洲在二戰後和解、團結的象徵。因此,梅克爾秉持著「歐元一旦垮掉,歐盟也會隨之覆沒」的信念,為了歐盟的未來,堅持保住歐元,在各種不同的聲音中,盡力尋求最大公約數。

於是就算面對相反的立場,梅克爾還是展現無窮的耐心與毅力,藉由反覆談判、協調,生出了讓成員國勉強願意上桌簽字的方案。最後梅克爾成功讓希臘留在歐元區,也回應「節儉四國」等其他成員國的期待,施壓希臘同意遵守債務整頓計畫。

雖然這個結果從此讓希臘人民,變得超級討厭梅克爾,但是隨著計畫產生效果,也讓梅克爾在很多人的眼中,是保住歐元、讓歐盟免於分裂的最大功臣。

梅克爾務實的一面,也反映在國內的政策上。同樣被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波及的德國,一度面對經濟負成長,還有失業率上升的問題。於是梅克爾為了「拼經濟」,就瞄準了中國的廣大市場,加強德國和中國的雙邊貿易。在梅克爾的主導之下,福斯汽車、西門子等知名德國品牌,都逐漸增加它們在中國市場的市占率。

而要拼經濟,能源的供應也是很重要的一環。當時的德國正在逐步淘汰核能、朝綠能邁進,這時候天然能源豐富的俄羅斯,就成為了供應德國能源的好選擇。為了方便從俄羅斯輸送天然氣到德國,梅克爾不顧周邊國家的不爽,堅持推動北溪二號管線。這項政策不僅讓德國在能源上,變得相當依賴俄羅斯,也讓德國在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立場特別尷尬

但是梅克爾真的那麼現實,只在乎利益、選擇把人權放一邊嗎?其實他曾經不看北京當局的臉色,堅持和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見面。當俄羅斯、烏克蘭2014年發生衝突時,他也聯手歐美多國制裁俄羅斯。但是基本上,他主張用外交、貿易、對話,這些相對平和的方式,來慢慢影響這些政權,並且在想要做生意的時候,選擇把人權等「黑歷史」先擺一邊。

所以對很多人來說,梅克爾務實、凡事追求最大公約數的作法,其實有時候太過保守,也太注重經濟現實面,反而忽略發展其他像是數位化、綠能等需要創新的政策。但是他的務實走向,終究是讓歐洲與德國在幾次重大危機中,維持了相對的穩定

只是一向謹慎、務實的梅克爾,2015年的時候,卻反常地做了個「很不梅克爾」的決定,不但造成國內外反彈,甚至影響她的政治聲望,還被許多人認為,是梅克爾執政多年的一段「黑歷史」。

難民危機引發國內外反彈,梅克爾卻堅持是正確的選擇

2015年的時候,一向很實際的梅克爾,卻在難民政策上,反常地大秀理想主義,不惜一切接收大量難民。

這邊先稍微科普一下2015年歐洲的難民危機。當時的歐洲面臨二次大戰後,最嚴重的難民潮,短短幾年之間,因為戰爭肆虐,還有伊斯蘭國的擴張,讓西亞和北非產生大量難民。但是龐大的難民潮,讓周邊的西亞國家開始無法負荷,拒絕再收留更多的難民,於是有不少難民,開始想方法到歐洲尋求庇護。

其實從地理位置來看,德國並不是這些難民抵達歐洲的第一站,但是梅克爾這時候,卻決定敞開邊境,允許聚集在中歐鄰國的難民,來到德國申請庇護。並且在實行這項政策的前夕,向德國民眾精神喊話,說出了那句「我們能做到」(Wir schaffen das)的名言。

於是在梅克爾的政策下,從2015年到2019年之間,有超過170萬外籍人士,向德國申請庇護。如果單看2019這一年,在世界上接收最多難民的國家中,德國甚至排行第五,穩居西歐與北美等「西方世界」的榜首。

但是一下子有這麼多難民,出現在自己的生活當中,相信大家都可以想像,不同文化的碰撞,很容易造成摩擦和衝突,就算是原本接納難民的人,也有可能因此改變立場。所以一樣是在2015年,德國和歐洲就發生好幾起攻擊事件。

發生在法國巴黎的,是造成100多人死亡的連續恐怖攻擊。而德國科隆在跨年夜的時候,則是有超過600位女性,因為性騷擾和搶劫報警,而這些案件的嫌犯,都是阿拉伯裔或北非裔。所以當這些事件在媒體炎上,就造成了更多反移民的聲音。

在這樣的衝擊下,梅克爾的難民政策,不僅讓許多德國民眾感到不滿,也讓最初主打反對歐元的小黨「德國另類選擇黨」 (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看到機會。靠著狂打梅克爾的難民政策,在隔年的地方選舉中,超越梅克爾領導的政黨,在梅克爾的故鄉拿下第二高票。

但是這些反彈,都沒有讓梅克爾改變立場。向來很務實的梅克爾,為什麼在難民議題上,變得這麼逆風?

我很少像現在這麼確信,這項任務將會左右歐洲的未來,決定歐陸是不是一片尊重共同價值和個人自由的土地。

——德國前總理梅克爾

梅克爾自己曾經說過,他在鐵絲網後生活夠久了。前半生在共產東德的生活,可能讓他對難民願意冒險、離鄉背井的行為,特別能感同身受。他也相信自由,是歐洲核心的價值,而就如同梅克爾自己的座右銘說的,「自由的秘密是勇氣」。再加上難民也幫助緩解了德國的缺工問題,所以就算遭到國內外的反對,梅克爾也還是堅持他的難民政策。

或許梅克爾的勇氣,真的換來了很多難民的自由,但是他也付出了很大的政治代價。在2018年的地方選舉慘敗之後,意識到選民滿滿負評的梅克爾,就表示不會再競選連任,也宣布在任期結束後,會退出政壇。

務實風格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梅克爾為什麼還能當16年總理?

從2005年到2021年的漫長總理生涯中,梅克爾交手過4位美國總統,還有5位英國首相。連續16年的總理生涯,跟普亭、艾爾多安、莫迪,這幾位掌權多年的強人領袖,比起來一點也不遜色。對比許多性格鮮明、很有群眾魅力的政治人物,為什麼「路人系」的梅克爾,能夠連續在位16年?

或許曾經歷納粹統治的德國人,也還大概記得,那位講話慷慨激昂的前總理希特勒,為德國的歷史,寫下多麽慘痛的一頁。相較之下,梅克爾不耍嘴皮、不求關注,但穩定務實的風格,正是德國最需要的。

在位16年,梅克爾用獨特的沈穩、務實,還有尋求最大公約數的協商風格,讓歐盟在金融海嘯、歐元危機等一連串打擊後,避免分裂的命運,可以說,德國和歐盟,都受惠於他的務實路線,而獲得了經濟紅利。

但是他的難民政策,卻讓不少德國人民,對他感到失望,甚至助長了右翼民粹主義的興起。而大量難民短時間內湧入,也讓德國與歐盟,必須費神處理後續產生的各種挑戰,也多少排擠到其他事務的資源。

在鐵幕度過前半生、有媽媽(Mutti)稱號的梅克爾,今年即將滿70歲,比正在競選連任的拜登,還有想要重返白宮的川普,都還要年輕。但他沒有繼續緊抓權力不放,而是選擇優雅地離開政治舞台,真正展現對民主的尊重。在民粹主義、右派領袖,甚至強人政治興起的國際政壇,是獨特的存在。

【國際大人物】是一個從人物角度看世界的節目,每個月利用人物故事,向觀眾介紹一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人物,點進影片來看看吧!完整節目列表請點我。歡迎訂閱關鍵評論網YouTube頻道,才不會錯過新片訊息。

延伸閱讀

影片參考資料

  1. Merkel: GDR upbringing influenced my leadership style – DW – 11/09/2019
  2. 帶領德國稱霸歐盟!梅克爾卸任倒數、「五大特質」寫下16年總理傳奇| 遠見雜誌
  3. TIME Person of the Year 2015: Angela Merkel
  4. Putin and Merkel: A Rivalry of History, Distrust and Power - The New York Times
  5. 《AFTER THE BERLIN WALL: Memory and the Making of the New Germany, 1989 to the Present》,Hope M. Harrison
  6. (PDF) Angela Merkel's career and the past of German future politics. A sociologically narrative political science essay
  7. Angela Merkel's Early Years in East Germany Shaped Her Crisis Politics - Bloomberg
  8. The Hope of 1989: How the fall of the Berlin Wall transformed world politics
  9. Angela Merkel—Striking the Right Note on Leadership
  10. 從天使小女孩到德國「媽媽」:影響梅克爾政治生涯的三個關鍵決定
  11. As Obama Exits World Stage, Angela Merkel May Be the Liberal West’s Last Defender
  12. 歐債危機的結構性因素分析
  13. 【德國的梅克爾時代】無論是德國或歐盟,每個重要的外交時刻都有梅克爾站在前頭
  14. 梅克爾的德國、故事與政治(下):犬儒化的「危機總理」?
  15. 歐債危機爆發原因是什麼?對歐豬五國經濟有哪些影響?
  16. 自由的祕密是勇氣:梅克爾的堅持和遠見- 報導者The Reporter
  17. IMF Survey: Germany Faces Extended Downturn Despite Stimulus
  18. Is 2009 the New 1929?: Current Crisis Shows Uncanny Parallels to Great Depression - DER SPIEGEL
  19. Merkel’s Mixed Legacy on China -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20. 對俄政策遭疑「軟弱」,德國前總理梅克爾跌落神壇
  21. Controversial Meeting
  22. Merkel: We sanction Russia for the sake of international law | Reuters
  23. Merkel Again Defends Her Policies Toward Russia
  24. 在德國人眼中,梅克爾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5. Germany: The Makings of Angela Merkel's Decision to Accept Refugees - DER SPIEGEL
  26. The phrase that haunts Angela Merkel
  27. How Angela Merkel’s great migrant gamble paid off | Germany | The Guardian
  28. Total asylum applications in Germany 1995-2023 | Statista
  29. UNHCR Global Trends 2019
  30. ISIS Claims Responsibility for Paris Attacks as Arrests Are Made
  31. Leaked document says 2,000 men allegedly assaulted 1,200 German women on New Year’s Eve - The Washington Post
  32. Angela Merkel urges German unity against AfD
  33. Angela Merkel defends immigration policy after election blow | Germany | The Guardian
  34. 看見百萬難民就痛罵梅克爾,但他們替德國創造了「難民經濟」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35. TIME Person of the Year 2015: Angela Merkel
  36. German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will not seek re-election in 2021 | Germany | The Guardian

責任編輯:陳韻安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