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定額給付的醫療險,可能成為未來發展趨勢

0
777

  商業健康保險的設計,未來應該要有更高的自主性,為什麼?因為臺灣自1995年實施全民健保,其可說是全面性、強制性的實支實付型保單,支應了臺灣民眾大部分的醫療支出。因而1995年當全民健保推出時,大多數人都認為商業健康險已走進了死胡同,沒有任何可能的市場發展機會,但現實結果卻是完全相反,商業健康險因為全民健保的導入產生了一波銷售榮景,幾乎跌破眾專家的眼鏡。

  1995年至今已近30年,30年前大眾對保險的觀念,不像現在這麼正面與清晰,但也因為健保的強制性,民眾不僅開始接觸保險,也更加理解保險,讓民眾有了付小額保費得以對抗大幅醫療費用經濟負擔的認知。

  在全民健保實施前,當時有勞保、公保醫療保障的族群還未全面,實施健保普及了保險的保障範圍。全民健保畢竟是個實支實付型保單,商業保險為了在夾縫中求生存,開始開發出些許「互補式健康險保單」,同時也讓商業醫療保險的設計失去了自主性。

理賠金額應定額,降低保險公司的風險

  從那個時候開始,商業保險公司看健保保障缺口在哪裡,商品規劃設計就朝此發展以達互補,幾乎完全依附著全民健保給付項目而變化,日額型醫療保險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後來因為健保的各項給付支出、自費項目愈來愈多後,日額型健康保險已不足填補風險,市場上隨即開始大量出現實支實付的醫療險保單,以補足健保無法兼顧的風險缺口,成為商業健康保險主要設計的主軸方向。

  隨著醫療技術的日新月異,愈來愈多新型治療方式的出現,民眾為了擁有更多醫療選擇權,購買實支實付型保險確實能滿足民眾這類的風險需求,但這對保險公司而言卻是巨大潛在風險,因為商業保險給付是依附在一個不確定的給付風險內。

  正常的保險應該是保費與給付之間有著清楚地對價關係,簡單來說,給付與保費間的關係應該愈確定愈好,最典型的商品就是壽險。壽險是不管未來被保險人的經濟狀況與人生如何變化,一旦死亡,就理賠當初保險契約約定的保險金額,這個情況對保險公司也好、對客戶也好,都非常清楚簡單,保險公司也可以控制好成本。

  但假設保險公司的理賠給付是依附在其他浮動的因素身上,如健保,這種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就會對保險公司的經營上產生巨大風險,當給付項目不是在一個定額的狀況下,理賠相關的成本可能會愈來愈高昂。

  且影響的不只是風險,在健保體系中,商業保險也會成為干擾健保制度的因子。就像最近的新聞,衛生署開始採取動作查核,民眾是否出現主動住院的問題,這一系列問題的引發,顯現出商業保險的給付要件已經影響了民眾的就醫行為,已經對醫療體系、健保制度產生了干擾。

不確定醫療風險不可能無限制承擔

  當新式醫療方法逐步推陳出新,而健保又有給付限制、保戶對健康保險抱有期待之時,保險公司就面臨著很大的理賠壓力,所以我們可以看見已有多家保險公司緊縮了實支實付醫療保險的銷售。現在市場上對實支實付醫療險的高度需求,實際上也偏離了商業保險經營的準則。

  因此我要強調,商業健康保險應要有自主性,我們可以從健保話題切入延伸出銷售商機,但在設計商品之時仍應該兼顧風險,給付應該選擇一個相對穩定,以及與風險控制較吻合的一種方式。好比一次性給付的醫療保險,一旦發生事故,不論保戶實際費用支付多少,保險公司就一次給付定額的理賠金給保戶。

  醫療健康險是未來在高齡社會趨勢下非常重要的商品,預測未來健保財務缺口愈來愈大的情況下,民眾的風險必須透過商業保險來填補,但民眾也要建立起一個觀念,未來醫療方面的經濟損失填補方式可能會與過去不同,保險公司對於不確定風險不可能無限制的承擔,一次性給付、定額給付的醫療險,可能會是未來的理賠趨勢,值得大家關注。(採訪、撰文 侯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