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後台、無金援的她,如何在政壇殺出一條血路?林淑芬:我是「淑芬」ㄍㄧㄥ起來的 - Cheers快樂工作人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
線上課程
立法委員林淑芬的國會研究室門後,貼著地球公民基金會的春聯「行就有路」;牆上掛著「把國家還給人民、公平正義要生存」的海報;書架疊著質詢稿與政策專書;電視牆貼著一張張感謝林淑芬推動婚姻平權的彩虹明信片。
立法委員林淑芬

林淑芬鮮少接受媒體專訪,曝光多是在國會質詢的畫面。然而這次談「淑芬」,邀訪卻很快就得到回應。

一進研究室,助理們齊聲打趣:「喲,來找淑芬!」手中拎著質詢稿,留著招牌短髮的林淑芬微笑著招呼記者坐下。

「淑芬」相挺,才有今日的立委林淑芬

她回憶,民國62年時,阿媽為她取名「淑芬」,因為左鄰右舍叫淑女、淑惠、淑華、淑美、淑珍等,對女孩的期待就是「賢淑」。

原先她對名字並無特殊感情,當她從彰化北上到中興大學法商學院(今台北大學)念書,結識了好朋友「吳音寧」。朋友的名字既雅緻,念起來又好聽,明顯出身文化資本更高的家庭。林淑芬自言:「到大學就很討厭(自己的名字),因為看得出是從鄉下來的。」

只是,「淑芬」如此平凡的名字,在她投入政壇時,卻成了非凡助力。

25歲的林淑芬,單槍匹馬參選台北縣議員。她在三重、蘆洲選區一無親戚、二無朋友、三無金援,在民進黨黨內初選民調,卻大爆冷門列名第一,「我是淑芬ㄍㄧㄥ起來的,」她自豪微笑。

原因是,選民告訴她:

「我女兒/女友/孫女也叫淑芬!」林淑芬深入地方,名字此時成了最親近的名片,她發現淑芬就是大家的女兒、女友、孫女,俗擱有力。「我很努力,但名字幫我加分很多,」林淑芬說。

每個人都認識淑芬。林淑芬原本以為「淑芬」兩字代表鄉下人,並不喜歡它,然而走入在地,發現名字連結每個人的生命和情感:「原來淑芬真的有力。」

林淑芬曾想過,如果不叫這個名字,自己會更有氣質。但她從未想過改名,因為這是長輩的祝福。如果做了切割,,「那過去20年的我是誰?」她反問。

扛起責任和期待,蟬聯新北最高票立委

1997~1998年選議員時,她辦過「淑芬找淑芬」助選活動,選民投射對爸媽、兄姊的情感給林淑芬:「我有很多阿爸、阿母、大哥……。只要是淑芬的家人,都是我的家人。」

為了不讓「家人」失望,林淑芬的選舉初衷,就是對得起這些交代和責任。

林淑芬出身工農階級,眼見農村人口外流、經濟凋敝,留在鄉下就是沒有用的人。於是,她念書的動機,本來是追求從商賺錢,希望自己不要被看不起。

延伸閱讀

  1. 1 權力的跳級生
  2. 2 打破8年輪替魔咒!礦工之子賴清德:我很「派」,這是我對國安的堅持
  3. 3 看見凌宗湧 —洞察花藝和人生的美學百態
  4. 4 文創商機:從產品到風格營造的16堂創業課
  5. 5 「青年好政-Let’s Talk」開啟青年居住政策議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