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特斯拉充電標準NACS席捲,CCS已死?三大優勢證明「那天還不會來」|數位時代 BusinessNext
【觀點】特斯拉充電標準NACS席捲,CCS已死?三大優勢證明「那天還不會來」
【觀點】特斯拉充電標準NACS席捲,CCS已死?三大優勢證明「那天還不會來」

特斯拉要一統江湖了!最近幾週我們最常聽到特斯拉車友們彼此在聊天的話題,就是各家車廠紛紛宣布未來將陸續採用特斯拉原生的充電接頭規格。原本稱為TPC(Tesla Proprietary Connector),後來在2022年11月,特斯拉宣布改名為North American Charging Standard,北美充電標準,簡稱NACS,同時開放此一標準,在網站上公開了細節、規格甚至CAD檔案任人下載,進而能夠製造。

電動車 特斯拉 NACS 充電標準
圖/ 數位時代

先是福特,再來是GM、Rivian、Volvo,現在連賓士都宣布2025年開始,北美販售的EV都會改用NACS接頭。但是CCS接頭真的如車友們所說,被宣告死刑了嗎?先等一下!

可能沒那麼快,甚至可能不會死!

CCS1還有什麼優勢能存活下來?

優勢1:CCS1電動車仍有百萬台

我們可以先看2020年開始的北美EV銷售數字就好。就算市面上有80%的新購EV是特斯拉,那麼「非特斯拉電動車」在2020到2022年這三年累積起來的銷售數字也有近40萬輛。 這些電動車幾乎都是用CCS1的接頭。再加上蓬勃發展的2023與2024年,一直到上述車廠完全製造NACS車款之前,市場上累積的使用CCS1接頭的電動車可能已經來到100萬輛。不管你要賺這些人「轉接頭」的錢,或是賺他們「方便充電」的錢,都是不錯的商機。

接著,美國聯邦政府並沒有,也不會統一充電規格,甚至在綠能補助計畫裡面,都要求充電站業者必須規劃配有CCS1接頭,才符合聯邦補助經費的資格。是德州、華盛頓州在研擬是否在補助條件中,強制加上NACS的充電槍,儘管如此,全美想要領取聯邦與州政府補助的充電站,依舊會看到CCS1插頭。

優勢2:充電站功率高速度快

而且CCS1充電站還有一個優勢,目前最高充電功率可以有350kW。相較於特斯拉V3超充站的250kW,保時捷與韓國現代集團都充分利用了這點,在充電速度與充電曲線這方面下足宣傳的功夫。

Audi 極速充電站_2
Audi 極速充電站。
圖/ 奧迪

優勢3:大集團不會放棄

再來看幾個可能加速CCS1式微的要素。一個是VW集團、一個是現代集團。南韓全國使用CCS1,而且十分普及,強勢到連特斯拉都為南韓推出CCS1 to NACS 的轉接頭,以方便特斯拉車主們在南韓各地充電。當然現代集團依舊可以為了北美市場,單獨在美國使用NACS,而當這一刻來臨的時候,我們就會關心一下VW以及VW為了柴油門和解而承諾建造的Electrify America充電站。

然而Electrify America(以下簡稱EA)才剛宣布,未來他們會採取「雙規併行」,也就是說,EA這個北美最大非特斯拉充電網路在未來依舊是維持CCS1+NACS同時存在的方向。猜想VW、Audi、Porsche宣布轉換成NACS的機率多高呢?VW一直沒有行銷超高速充電這件事,但是Audi與Porsche有,我們比較難想像他們願意拋棄350kW以及充電高原曲線的光環。

再來看看北美非常普及的慢速充電規格J-1772,也就是CCS1的交流充電規格。根據統計J-1772可能有接近5萬座,遠遠超過特斯拉的目的地充電樁數量。固然交流充電接頭可以透過轉接頭充電,但是這些Level 2充電樁5年內可能不會消失,直到汰舊換新。

Tesla_超級充電站_花博公園_2017-03-06_賀大新攝影_4020_Lr.jpg
圖/ 賀大新攝影

想像純電生活的未來,規格還是重點嗎?

最後我們談談商業競爭。此刻在加州,特斯拉超充站的充電費用,每度電約$0.56美元,幾乎是台灣充電價格的一倍。但是其他業者都能提供比特斯拉更便宜的電價,例如EA的會員價就只有$0.4/度。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我們絕對是希望有更多不同廠商提供充電的服務,大家可以在電價、附加便利程度等方面競爭。

又或許有那麼一天,我們不再討論充電接頭,就像我們現在不再討論家裡插座的規格一樣。我們只在意這家充電站的電價、它的廁所、周邊的餐飲服務、休憩的區域,甚至綑綁的優惠內容。而最幸福的就是過著純電生活的我們,可以像現在早餐吃7-Eleven,午餐走進全家便利商店,晚餐還可以考慮萊爾富。

延伸閱讀:【圖解】特斯拉充電標準將統一北美!為何吸福特、賓士看齊?台灣車主會受影響嗎?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錢玉紘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Be Young and Beyond  引領台灣破浪的創業家們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