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傳遞|經理人
feature picture

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傳遞

2007-01-15 MT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隨著知識創新對競爭的重要性逐漸加強,知識管理成為企管學界的焦點之一。野中郁次郎與竹內弘高的《創新求勝》(The Knowledge)一書,提供了企業發展出知識傳遞轉移和創新研發系統的方法。
在書中作者引用了哲學家博蘭尼(Michael Polanyi)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概念,提出「知識螺旋」理論。所謂顯性知識指有邏輯的、有系統的、明確的文字敘述或者是數字資料,一切能被文字化或是數字化的知識;顯性知識透過文字或數字化,即可達到傳遞的效果。
相對的,隱性知識是不能文字化或數字化的知識,例如騎腳踏車、說話、彈鋼琴等等,隱性知識是一種能力,背頌明言程序化的知識並不是真正的學習,只有將這項知識身體化並使用出來,才是真正的知識的移轉。
而所謂的「知識螺旋」是利用「社會化」「外化」「結合」「內化」4個循環不已的模式,將企業中個人的知識轉換成組織知識。從他人的內隱知識轉移成另一個人的內隱知識的「社會化」過程中,強調的是不依賴語言和文字傳述等形式化的學習,主要是藉由模仿、觀察、非正式的溝通和練習來透過共同經驗的分享達成轉換。
而將他人的內隱知識轉換成外顯知識的「外化」過程,重視豐富的象徵性語言和想像力,來將個人的內隱知識導引出來。將被轉換的外顯知識和組織現有的外顯知識結合產生新外顯知識的「結合」過程,則可結合既有的知識與新引導出來的經驗,將知識做更有效的整理。
最後,將新產生的外顯知識轉換成大家的內隱知識的「內化」過程,則注重將外顯知識透過一些明言化過程,使之容易傳遞並內化成組織中每個人的內隱知識。
這4個知識轉換過程不斷的連結、循環、發生,才能使知識從個人的層次擴展到組織的層次。
另有5項利於知識轉換過程的因素,首先是建立是創造知識的動機和標準,以凝聚員工的投入共識,這是知識創造活動的基礎。
第二是給予於員工和小組有充分的自主權,讓富創新觀念的員工容易將想法釋放出來。
第三是強調對知識不斷反省,外在環境的衝擊可以使組織避免墨守成規以持續創新。
第四,在內隱知識和外顯知識的傳遞過程中必須不斷的「重覆」,重覆關鍵資訊是促進分享內隱知識的溝通基礎,幫助著不同背景員工間對彼此言談的了解。最後是讓員工快速平等的獲取多樣性的資訊,提升員工的能力,讓溝通更順利。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