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選這篇文章】

2018年,台灣一名確診妥瑞氏症的國中生與同學發生衝突,校方在介入調查的時候,校長竟然對該名學生說「你就是有病,就是要吃藥」,使得該名學生在承受不住長期的霸凌下,選擇自殺身亡。本文作者曾擔任幼教工作,他在這個事件中看到了台灣教育出問題的地方,來看他如何分析。(責任編輯:翁筠茜)

圖片來源:wiki

文/LaLa Yao

關於最近大家都在討論的被確診妥瑞症的學生自殺身亡的這個新聞,其實看了真的也非常的難過。這兩個禮拜除了工作上真的非常忙碌之外,也在看朋友或是臉書朋友們的潑文和討論中對台灣的教育現況有很多感慨。我沒有意思要追究或是分析這個案例,但是說真的,很多面向是台灣的教育急需開始思考的。

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也歡迎大家討論。

教育主體是孩子,沒有其他

很遺憾的是目前為止在台灣的教育體制裡,還是沒有老師能夠真正意識到這句話的涵義。教育的主體在學生,以及他們想要進行的學習,還有各個主體可以接受的學習。

這一點我覺得台灣的老師自覺性還是很不夠。如果老師們還是一味只是按表操課得不斷進行課業方面的要求,老師們有能夠想到每個個體能夠接受的方式和數量的差別嗎?尤其是特教生。

都已經是有其他學習上的需求了,就表示他的學習路程以及目標,將會與普羅大眾有所不同。這種狀況之下我通常要求我們老師針對孩童可以接受的數量和範圍進行調整。如果不能夠做出這樣的調整,老師們是否有想過自己教學能力真的大有可議之處?

教育,不是傳承知識。是幫助每一個孩子們找到自己舒適的學習方式,以及在面對未知的恐懼不不舒適時候,有人可以陪伴他們度過那個情感的曲線。老師們真的不要再盲目下去了。

諮商存在的必要性

我真的非常認真的認為全民需要諮商的時代來臨了。如果還有人認為諮商是給有生病的人做的事,那這樣的人真的才是生病了。

一個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本身就需要諮商輔助。他的爸爸媽媽也很可能需要諮商輔助。他的普通教育老師應該也會需要諮商輔助。為什麼呢?因為這中間會有大量的,肉眼看不見的情緒和不同思考脈絡的衝撞。這就是諮商可以輔助的部分。

諮商不是一兩次就有用的,甚至也不是一兩年可能會起作用的,要長期的,放開心懷的,去看見自己情緒的脈絡。沒有對跟錯,只是可以知道如何做以孩子為中心的輔助和教學。教職人員真的尤其要能夠意識到自己專業能力範疇的限制。

即使念完特教兩年的碩士,即使我一手創建了我們學校的特教系統,那又怎樣?我對家長說過次數最多的話,就是『我們的資料顯示這個孩子在挫折和困難,但是我不了解為什麼。所以我才需要專業人士的評估。這個評估是指引我方向了解孩子為什麼遭受比較多的挫折和困難,以及如何輔助他們。那不是我的專長。我需要你們的協助。』

要能夠坦誠面對自己不瞭解的部分是困難的。但是相信我那個需要幫助的孩子需要大家都不要裝作自己什麼都懂。諮商真的可以幫忙這一部份。

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在亞洲的情感教育,實在是缺乏到一個令人感傷的境界。這個情感教育不是只單指對於男生女生之間情感的教育,當然那個也至關重要。

但是這個情感教育,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感受,還有能夠進行溝通和討論的技巧。諮商是幫助釐清自己思緒,但是教育絕對可以加強輔助溝通的工具。甚至教職員也應該不斷地接受在職進修的更多研究的學習,不然這樣的教育體系只是越來越陳腐罷了。

特教的討論和援助

在我們學校裡面有一個不成文的默契,就是大概一個case都要花兩年的時間,才能夠讓家長了解我們在教育現場遇到的困難並且完成建立一套援助系統。說兩年並不誇張。因為無論家長同意或不同意我們,這中間都有非常多的問題需要一再又一再的討論。

我被問過非常多次『家長若是在否認的狀態怎麼辦?』事實上這種狀況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

首先,家長沒有這個義務要百分之百的相信我們,所以我不會對此產生芥蒂。在和家長提出問題之前,我們都會收集大量的資料:這個小孩子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是什麼?這到底是成人遇到的困難還是孩子遇到的困難?我們首先嘗試的解決方法是什麼?有效和沒有效的是什麼?我們要請家長幫忙一起的是什麼?在跟家長會面之前,我們本身大概會先討論個十幾次。

另外,遇到特教狀況,難道都是家長或都是老師的問題嗎?並不是啊。我們要做的是組成一個團隊,這個團隊就是這個學生的後盾。這個討論是非常繁瑣每一個步驟都要確認十分精密的,可是,是值得的。因為這就是援助。

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討論和合力解決困難,老師,父母,特殊援助人員合成的網絡,幫助學生本身一起去學習面對自己短缺的部分,找到自己特長的部分,才能夠保存每一個學生自己本身的特殊之處。特教生雖然有很多需要幫助的層面,但並不代表他們要失去身為自己本身的特長。身為他周圍的成人,我們的義務是幫助他找到深埋在內心的美麗自我。無論埋得多深。

最後,我真的忍不住要說,請大家要停止去脈絡化的粗糙理解,以及情緒化的發言。

今天,無論如何,都沒有人可以瞭解全部的真實了。甚至,所謂的真實,對於不同的個體和面向來說,全部都不同。我們要做的是反思和探討,但是不是獵巫。

去年此時,因為個人因素,我對網路上情緒性的發言有了深刻的體驗。每個人都自以為自己瞭解了真實,而都沒有想到自以為是的傳遞不實訊息或是情緒性發言對於他人所造成的傷害。每個人在網路上的留言,應該也要能夠當著對方的面說出一樣的話,那麼再留。

另外,現在各種專家文章,懶人包充斥,導致大家是如此習慣去脈絡化的理解。但是不行,若是真的關心,請盡自己能力去閱讀,去找資料,去思考,去理解。若要發言,也就事論事。這難道不是身為網路世代社會公民的道德與義務嗎?

當然,今天沒有人想要發生這樣的事情。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應該去反思我們可以改進什麼。至今我仍希望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平安而順利地成長。找到自己的路,不要遵循他人給你們的方向。因為未來是你們的。

RIP & PEACE。

推薦閱讀:

上課時間長不等於高競爭力!桃園市議員王浩宇推動教育改革,卻被保守家長罵翻
「這世上最需要幫助的人,總不知道該如何求助」——15 歲慘死的童工,其實是台灣社會許多人的縮影
我是一位老師,我想透過自己的經歷告訴你:常態分班與能力分班的優異

(本文經LaLa Yao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連結。首圖來源: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