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小確幸」、「狼性」是近年來出現在許多報章雜誌裡出現的關鍵字,好像加進這些字眼,文章的閱讀價值就會翻倍。

作者 Ronald 在詳讀顏擇雅出版的《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後,他確實從書裡犀利見骨的論述中得到這些社會現象的解答,甚至從顏擇雅眼裡看到更多一般人難以察覺得到的盲點。

另外,Ronald 也發現平常廣泛閱讀的深度探討文與書中許多觀點不謀而合,且聽他娓娓道來閱讀此書將會得到怎樣的多層次感受。(責任編輯:黃梅茹)

文/Ronald Chen

最初會注意到這本書,是在網路上看到文章,摘自書中的作者引言。

美國付學費學到的寶貴經驗卻是全世界皆可參考。美國人工成本上升,就發展出國際分工體系,Made in Taiwan玩具、成衣因此在六、七○年代大量湧入美國,台灣卻無需自己研發生產技術。先行者跌撞,追隨者平順,道理在此。

什麼是最低的水果?

最初會注意到《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是因為在網路上看到這篇摘自書中的作者(註)引言,所謂「最低的水果」,其實就是前人種樹,後人摘果。比喻經濟開發的「追隨者」能享有快速追上的紅利;過往的台灣,當前的中國都是如此

當最低的水果都摘完了,就必須想方設法創新突破。美國身為世界的領頭羊,早經歷好幾次跌倒再爬起來的過程,台灣卻需要認清事實 ──我們已經快摘完最低水果了,該打造工具去摘更高的水果,而不是見到經濟停滯就緬懷過去

同樣道理,中國現在仍有許多「追隨者」紅利,發展迅速就如 20 年前的台灣一樣;但彼此制度不同,發展階段也不同,所以面對中國只要抱平常心,看到富強之處就不會自慚形穢,看到落後之處也就可以理解。我們需要效法的絕不只是中國,英德之於民主發展,以色列之於科技研發,都是值得效法的對象。

作者總能看到別人沒看到的盲點,想到別人沒想過的問題。

這是書封的宣傳詞,說得沒錯,但為什麼作者能看到?細讀本書,會發現作者有極為豐富的知識,從社會、經濟、政治,都能從問題的背後看到高一層次的成因,再一層一層論述下來,我們才發現,原來問題表面的徵狀,反應的是結果而不是成因,追逐表徵一點幫助都沒有

小確幸對應大奮鬥

在《小確幸不該是沙漠》這篇,作者先是引用小確幸的原始出處 ──居然是來自村上春樹描寫買內褲的小小幸福感 — 這就談到村上春樹對他的定義:「想要在日常找到自己的小確幸,多少需要一些必須遵守的個人規範」。給出的實例是「耐著性子激烈運動後,來杯冰涼啤酒的感覺」。

村上春樹的個人規範,是強大的自律 — 天天跑十公里,每天跑跑跑,接著寫寫寫,每晚九點上床。換句話說,村上春樹心目中的小確幸,對應到「長期自律的大奮鬥」。

從這點看來,小確幸值得追求,看電影,吃美食,滑臉書都好,但若是小確幸背後沒有真正的人生目標與自我實現,那就成為不努力的藉口而已

作者不一味批判或讚揚小確幸,而是把格局拉到原始出處,幫助我們重新思考小確幸的意義,以及該怎麼做。

如何看待「狼性」?

在《狼性不是解方》一文提到,「狼性」一詞來台,應是2013年的今週刊報導開始,之後在台灣逐漸演變成「不屈不撓奮不顧身進攻的個人特質」,但這又不同於中國人自己講的「狼性」──源自 2004年姜戎小說《狼圖騰》 ── 講的是企業特質,是群體精神。

有趣的是,台灣媒體所定義的「狼性」不只在台灣年輕人身上少見,在歐美也看不到,原因是在矽谷、西雅圖,積極進取根本不夠,還必須要有創意和獨特洞見,因此矽谷講的是熱情與使命感,不是「狼性」。再看中國,正處於摘取最低水果的階段,機會多不勝數,敢拚就會成功,故而「狼性」有效,台灣已過了這個階段,我們該效法的不是狼,而是找出天賦熱情,成就屬於自己的使命

無獨有偶,在《大人學》網站中也有這麼一篇,是姚詩豪 Bryan 對於狼性的見解,提到台灣的年輕人確實面臨困境,但問題不在「欠缺狼性」,而是「沒有方向」。

與中國大陸相比,我們的社會制度相對完善,選擇更多,早就脫離了弱肉強食的荒野怎會有狼性?但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們的社會與教育又不夠進步,進步到足以讓我們學會探索自己,尋覓真正的人生意義!

文中推導出的解方,不是回頭重新找回狼性,而是該持續往前進化。兩篇文章,發表時間與背景不同,但觀點卻是英雄所見略同!

閱讀《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的三個層次

在《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之中,幾乎每一篇都看得到不同層次的觀點,觀點來自作者淵博的知識,讀來佩服之至;而且作者行文流暢,邏輯清晰,250 頁的書,我幾乎花不到兩小時就看完,時間的投資報酬率超高!

但真的只讀一遍,又浪費了這本書,我認為讀這本書也有三個層次。

首先,跟著作者的邏輯走一遍,你會發現它切入的觀點往往跟世俗不同,因此可以給你一番新的看法,提升理解力。這樣很好,但接收新的資訊還不夠,就像是在臉書上轉了一篇文章然後只能說出「哇!說得對極了!」。

讀第二遍,可以思考作者為什麼能找出這番觀點,他引用的知識來源是什麼?這樣能練習拆解社會現象,再深度分析,提升自我獨立思考的判讀力

最後,這本書是作者在跟我們對話,最難的層次也是與作者對話;其實,這本書裡的觀點也未必就完全正確,甚至有些過於武斷之處,例如在《別亂鼓勵「大膽走出去」》這篇,作者論王建民接連的受傷應該就是「台灣之光」四個字壓力太大所致,這我就覺得扯太遠啦!

當然,這一小段瑕不掩瑜;重點在於,嘗試對話才會發現作者學識之淵博,才能找到自己有何不足之處。如果能從作者的論述中找到討論的空間,就等於把自己的思辨力也拉高了一個層級;拿這樣一個神對手來鍛鍊,這本書才發揮他完整的價值。

(原作者註)雅言出版社/顏擇雅
原諒我的孤陋寡聞,到最近才知道顏擇雅這位神人,奉上Wiki連結。原來《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這本思辨經典也是由他出版的。

延伸閱讀

第一批中國 90 後已經出家──沒狼性了,中國年輕人已被壓力壓成「佛」
「假使世界只有 100 個人……」用樂高小人窺視現今全球社會現象
在中國最紅的台灣作家?廖信忠:臺灣小清新是經濟停滯後的不得已

(本文經原作者 Ronald Chen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面對焦慮,解決問題〉。內文圖片來源:Camilla Faurholdt-Löfvall, CC Licensed)